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8篇】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编辑给家人们找到的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改形势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论文 篇1

新课改形势下的班级管理模式论文

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理想中的班级管理模式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

怎样才能建构起班级人际关系,而且要达到最优化呢?具体有如下方法:

1、情境熏陶法。情境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问题:加强班级内的学风、班风建设,使班内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凝聚能力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学生来说,既包括课堂内也包括课堂外的。首先,在课堂学习中建构集体性学习模式。受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影响,尽管有些教育者曾做过相当大努力,力图打破旧模式,但都跑不出传统思想的怪圈,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证明上述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妨碍了人际关系的建构,因而课堂上也应采取集体式学习。

我曾在课堂上采取前后四人一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当然这种模式可灵活多变,先采取水平相当原则,再采取优差结合原则,每节课10分钟时间集体学习。这样有利于同学间的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民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增强,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开展课外活动。这种方式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增进了团结,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感情,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形成。

3、心理教育法。影响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很多,但来自学生本身心理方面是最关的键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要么过火失态。因而初中政治专门设置了一学年的心理知识教育课。当然这只是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吸取教训,身体力行,切实体现良好的人际关系,给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便捷和快乐。使每位同学能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处理一切,为班级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班级管理中的公平问题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班级对学生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体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对学生施以环境和教育的外部影响。班级对学生的个性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社会化影响为媒体,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班级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统一性并不排斥个体的自由发展,一个真正社会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社会化功能,而且也是个性化过程,而目前的现状过分强调班级管理中的社会化功能,忽视了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也就是管得过严过死的管理主义。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化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集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级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甚至对非正式群体产生了歧视。

班主任应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的不同,因而课后每位同学都有过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同性、消极性。

例如:过分投入非正式群体生活,不关心学业;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许其他同学加入,不团结同学;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违法乱纪。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老师不能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将使他们和正式群体的同学对立,不利于班级管理。因而老师应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善于引导他们和正式群体团结起来共同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建设好班集体发挥各自的作用。

3、重视优秀学生,忽视差生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不一样、学习习惯不一样等差别导致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不一样,因而有的占据优势地位,部分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师在管理中一般会重视优势学生,而忽视了处于劣势的学生,这就出现了教育不公平现象,最终导致班内出现两极分化。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坚持一致看待原则,不管是何背景,都是我班级中的一员,都应平等对待。

三、班级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所谓资信制度,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主地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资信制度,具体设想如下:

目的: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等优良品德。

班级管理机构:实行以班长为领导核心的班委负责制,具体事物由资信评价委员负责。为保持公正、公开,资信评价委员可设两名,轮流记分、统分、报分,并及时向班主任和全体同学汇报。

具体操作:实行资信管理分,每位同学起始分可设为100分,依据具体条款(具体条款可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规定和班级实际规定)和实际得分扣分情况,由资信评价委员予以加减分。学期末公布个人资信分,在班级表扬先进、警示落后,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的总结和设想,班级管理实行资信制度在现实中能否行得通,如何完善还有待实践检验。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学的管理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将有助于使班级管理达到优化,促进师生共同进步。达到班级共同奋斗目标,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次教学模式探讨 篇2

分层次教学方式作为一种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增加了当今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创新的内涵。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依据学生的个性化的教学需求,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采取一种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到各方的需求。分层教学方式,适应了初中生因个体的知识基础不同、了解实践社会生活的不同、学习和理解能力的不同所存在的差异性,而采取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层次分明,可以促进学生个体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又能整体提高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水平和语文理解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对语文学习非常感兴趣,这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就要好很多,但是有一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理解能力都很差,对语文的学习也没有什么兴趣。特别是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贪玩心都比较强烈,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这样就会在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对初中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之间的差异,这时实施差异性教学方式,对不同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有效、高效教学。

2.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着自身的学科特点。对于初中语文来说,学好初中语文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毅力,而最主要的就是,必须有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但是从这一方面来讲,同样的学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都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导致的。从这一方面来说,初中语文实施分层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在语文这一学科的学习上的表现,对他们进行分层次的差异性教学,这样可以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3.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实施差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新课改之后新课标对初中教学目标的要求。实施分层次教学方式,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促进学生差异性的发展,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精神。顺应时代的发展,为培养出适应当前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专业化的人才打好基础。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1.确定初中语文教学的分层标准。初中时期对语文的教学要求主要是以语文基础知识水平为主。根据学生对语文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结合学生未来的学科学习重点和选择,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语文教学方式和要求。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做一个调查,这样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同时确定不同层次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对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该加强他们的语文理解和鉴赏水平的培养。对于那些对语文的学习没有兴趣,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积极地鼓励和帮助他们,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语文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训练。

2.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必须要求教师提高综合协调能力。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就会导致那些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自卑感,而那些基础较强的学生也会有骄傲的情绪。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协调好不同的层次之间的和谐。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鼓励和肯定他们的进步,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该让他们了解到自己还有很多的知识并没有学到,使他们了解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能骄傲自大,而经老师的指导帮助获得更好的提高和发展。

3.在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次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时间多一个大体的规划和局部的调整,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在课后作业的布置方面,也应该是分层次的。虽说应该给予初中生一定的学业压力,但是过多的作业也会导致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这样就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或者是不同要求的课后作业,实施不同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在对语文教学效果的考查中,对试卷的难度和题目的设定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用不同难度的试卷,可以分为A卷和B卷,这样就可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可以避免由于语文水平不好的学生做较难的试卷,产生的对语文学习的压力,最后失去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次教学模式,是新课标之后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一次较大的改革,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分层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并发展他们的专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培养全面的专业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彦|。新培养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09)。

[2]钟远平。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初步探索[J]。文学教育:中,2012(08)。

[3]刘阳。学科网站辅助初中物理隐性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柯山路8号淮安市城南中学)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探析 篇3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探析

陈保国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注重将听说读写融于一体,重视导学式的教学,注重师生的和谐互动,突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再不是老师简单的教会,而是学生主动地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创造,学会交际,学会竞争。这就需要我们教者坚决摒弃以往的老师独霸讲台的“满堂灌”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灵活地导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教。”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求知,积极探索,获得正确的知识与熟练的能力,教者不需要为教而烦恼了,语文教学就能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走进一个鲜活的崭新天地。

一、走出三个误区。

1、“满堂灌”和“一言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往往总是憋着一股劲,有说不完的话,一篇课文,大到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小到语法、修辞、字词……全部倒给学生,生怕遗漏了一个知识点。如果有一点没倒出来,就会有一种负罪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仿佛躺在舒服惬意的小摇篮里,只需机械地往下咽,能否消化吸收只有学生自己知道,效果如何教者茫然不知。痛定思痛,这种作法确实不行!老师虽辛苦异常,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一点创造力也没有。

2、为提问而提问。

在教学中,课前教者编写教案时,也曾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依次提问学生,学生答不出,老师就启发引导。这种教法当然比“满堂灌,一言堂”好多了,但一味地追求这种模式,以提问学生人次多少,以及学生能否回答到老师的心眼上来衡量教学的成功与否,无疑又将学生引进了老师课前设计的死胡同,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盲目地追求多练促考。

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分数,不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查,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子,教者为教出高分数的学生,信奉是韩信点兵式的法则,大打题海之战。认准的是一个死理儿:各种题型我都训到了,量也训足了,学生做起题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还愁考不出理想的分数!殊不知,这样学生固然能考出好分数,但造就的却是高分低能的人,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高科技的社会。如此一来,高分又有什么用呢?我们教者一定要提高认识,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摒弃“考、考、考”这个所谓的法宝。以新课标为准绳,注重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三个转变。

1、变学生被动听为主动想。

“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只重结果,忽视了教育过程,让学生只能认真听,仔细记,否则就难得高分。新课标则要求我们教者重视过程教育,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地调动出来。在热烈和谐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能力水平得到了充分发挥,掌握的知识牢靠,运用的技能娴熟,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了。

2、变机械的讲问为灵活地导学。

机械的讲问和灵活地导学区别在于:一个是明示知识,注重结果,学生掌握的是死答案,学到的是死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个是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学生通过思考,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学到的是活知识,极易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如在教学《石壕吏》时,通过点拨,放手让学生依据注释和搜集到的资料,展开合理的想象意译全诗,学生理解得透彻。之后让学生改写原文,编成小故事和短剧,不拘一格,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学生既深入领会了原诗,又根据想象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效果非常好,学生十分满意。

3、变多练促考为精练考查。

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认定不要老是锁定在做题的多少上,分数的高低上,这种偏见要彻底纠正。大发明家爱迪生读书时只是个成绩平平的不起眼的学生,可是他的发明创造能力有几多人能够比得上呢?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埋头做题的高分学生到头来一事无成的大有人在,不少一类高分学生给二类、三类分数学生打工、做下手。奇怪吗?不!这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因此,我们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精讲少考重考查。平时考查注重了学而时习之,边学边查,能够使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争取最佳成绩。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制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本节课中进行达标测评,未达标的学生,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力争达标。这比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小考大考不断的考试强得多!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培养了创新能力!我们教者何乐而不为呢?

三、摆正三个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课外知识向课内延伸。如学了《新闻两则》,要求学生深入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观察,去采访,捕捉闪光的人和事,写成新闻报道稿,投给学校的广播站。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新闻写作知识,还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了调查与采访能力。又如综合性学习写作课,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写作能力,还要让学生在课外了解祖国的飞速发展,让他们的语言插上翅膀,笔下的文字赋予理想,从而达到课堂的节奏和社会的发展脉博一起振动。

2、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教学是师与生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教法与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之;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导学式的新型教法,经常与学生互换角色,与生互为老师,互为学生,一起合作,一起互动,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的目的。

3、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语文教学现代化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今还指导和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教者要善于将传统教学的好方法灵活地与现代的科学教学法相结合,正确处理现代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采取开放式的导学教学方式,以探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为重,摒弃只重教学结果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发挥“空中课堂”的教学优势,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勤探索,勤尝试,不断地推陈出新,新中创优!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地提高认识,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以新课标为准绳,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跨上现代素质教育的快车道,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陈保国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4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课改误区及原则探究论文 篇5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重形式, 轻本质。

除了教学手段上的形式主义, 还有课堂教学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千篇 一律强调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模式虽新, 却全然不顾语文教育的根本特点及其面对的教育现实, 照搬照抄那些似懂非懂的“先进”的教学方法, 把语文课堂教学弄得热热闹闹、花里胡哨, 看起来好像高潮迭起, 实际上却是两头落空。这些所谓的自主、合作和探索的学习方式, 宛如菜市场广告牌五花八门、叫卖声络绎不绝, 而大力宣扬的自主其实没有多少“自主”含量。

2、重创新, 轻“双基”。

时下“创新”成为各行各业的新贵, 不少教师也为追求“创新”耍尽花样, 最终花样耍尽, “双基”训练却早已泥牛入海, 前景堪忧。其实, 语文是一门融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课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 尤其是散文与古诗文, 情理交融, 字字珠玑, 极富有艺术感染力, 百读不厌。教师应在动情诵读的读味中, 在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中, 在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中, 上出课文的语文味, 通过语言文字的震撼, 让学生去品味文本的意境美、语言美、人性美。

3、重讨论, 轻实效。

讨论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口语表达和创新能力。但是有的教师却采用放羊式讨论, 变满堂灌为满堂论, 让满堂的热闹气氛, 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体现课改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 合适不合适一律讨论, 不仅在教学难点、重点处要讨论, 而且对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讨论, 出现了一些无意义的讨论。

4、重问题, 轻思维。

有的教师在课上刻意设计一连串的问题, 有的思维含量低, 学生无需思考, 即可答的问题或是学生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答的问题。看似师生互动, 教材的知识点也涉及到了,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而那种用教师问剥夺学生问的做法, 实际体现了教师是红花, 学生只是绿叶, 看似师生互动, 实是学生配合教师演好一场戏, 极大扼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语文教学中应把握的原则

1、语文还是语文。

语文姓语名文, 即必须重视语言教学, 必须讲究咬文嚼字;必须以“文”为本, 帮助学生把文本的感情变为自己的感情, 把文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2、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 不能是林黛玉, 主题思想的客观确定性是不容置疑的, 只有在钻研文本、吃透文本的基础上, 才能进行个性阅读、多元理解, 才能深入文本的内部, 才能最大程度贴近作者的思想、情感、灵魂。

3、知识还是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说, 不宜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宜刻意追求”不等于“不追求”, 有的学生到了高中, 还不知道什么是“实词”, 可见语文教学对知识淡化到何等程度。“知识毕竟还是知识, 它是能力的基础, 在知识的基础形成能力, 从而获得发展。”这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 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改变的。

4、教师还是教师。

不管任何时候, 教师还是教师, 教师应当负起教师的责任。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积极引领、平等参与、客观评价、有效促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时, 要提出具体任务, 安排具体时间, 还要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 例如演讲讨论、写书间笔记, 写阅读札记等。

5、学生还是学生。

初中语文应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和全面语文素养。首先, 课堂上重视的应该是“读”、“说”。读包括范读、朗读、默读、速读、精读, 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观点和看法等, 并在“讨论”和“训练”时, 说或写出来;其次, 应该是听。要求学生上课必须专注地听, 听出对方的观点、漏洞, 还要在听的过程中察颜观色, 辨析语气语调等;再次是写。除了课堂上的写作以外, 应多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写参观访问记、山水游记、调查报告, 写所见所闻所感及应用文等。

总之, 只有我们敢于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观, 结合前人的探索和未来的要求, 务实创新, 才能走出一条符合语文特质的语文教学之路。

初中语文教学本科毕业论文:新课标下的自能读书的论文 篇6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本科毕业论文:新课标下的自能读书的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10-0047-01

1.何谓自能读书

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你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叶老并不明示。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自能读书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1.1 是以“书”为本。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依据和凭借是“书”,即课文,离开了课文,阅读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无论什么阅读方法,都必须以课本为本,并将此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全面把握,综合理解。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放弃书本(课文),而围绕着教师从课本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打转转,虽然偶尔也能读读课文,但却是七零八碎点缀式的,学生无法整体感知和综合理解。这样的教法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性阅读能力的。

因此,强调自能读书,首先必须坚持以“书”(课文)为本,而不能以“题”(阅读思考题)为本。

1.2 是以“读”为主。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读”,自能读书更应该坚持以“读”为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谴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一味的讲和问,而是引导学生多读书,知道学生读好书,学生不应该是一味地听和答,而是要多读勤思,熟读精思。

1.3 是突出“自”。自能读书突出学生学习的个体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都是通过自己的大脑,运用一定的读书方法和思维方法,独立地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

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意识、自控意识得到强化。其读书活动虽然也有教师的启发诱导,但主要还是由学生自读自思、自我感悟、自问自解、“自求得之”。

1.4 是体现“能”。这里的“能”是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自能读书的核心,是学生的阅读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阅读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它包括阅读的基本技能(读的技巧,思的方式)、阅读的内化因素(感知、顿悟、深究),还包括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求知的欲望和深入探究的意识等等。

2.为什么要强调自能读书

2.1 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作为一钟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多年来一直叫得很响。然而,就大面积而言,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恐怕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往往还是被教师的满堂讲、满堂问或形式上的“导”与“练”牵着鼻子转,仍然是学习的仆从。

“自能读书”则能够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自能读书突出“自”,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为教学的主体,有了阅读的主动权和自主性。

第二,自能读书体现“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依赖于教师的牵引,不是吞食教师送到嘴边的东西,而是依靠自己积极的读、主动的思和大胆的问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第三,自能读书强调以“读”为主,保证了学习的主体活动。

2.2 能更好地体现“主导”功能。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主导往往错位于主体,主导变成了不分难易的面面俱“导”。强调自能读书,一方面,主导的。重要意义更为突出,学生自能阅读中的“导”比教师控制阅读中的“导”自然更为重要,更有必要。另一方面,主导的功能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在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在最需要引導时加以引导,在最需要点拨处进行点拨,在最困惑的问题上解难答疑,像这样服务于阅读主体而又恰到好处的教学指导,才是“主导”的最佳位置和最好体现。

2.3 能有效地训练阅读技能。传统的阅读教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总是装在教师的心中。教学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教案设计去完成一篇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得到的是教师制作的“现成饭”,一旦离开教师,学生恐怕就得“挨饿了”。

“自能读书”则是学生在教师是提示和指点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实行阅读理解的自信悟,从而掌握一定的学法,而在自我劳动实践中悟出的结论、学到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则是最为管用的,切将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2.4 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阅读教学中,面面俱到的反系讲解、没有思考价值的连环设问、少数尖子生“垄断”课堂、表面上的气氛活跃,造成了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事倍功半。

“自能读书”能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能大力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因为,自能读书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职能,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的教学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阅读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读”和“思”,变少数学生发言表演为人人自觉参与自主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如何训练自能读书

自能读书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应追求的训练目标,其训练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训练自能读书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进行不懈的探索和长期的实践。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之下,老师能一如既往地很好地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习惯,这将能使孩子们的成长更迅速!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次教学模式探讨 篇7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次教学模式探讨

文 周仲保

摘 要: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长有针对性地培养的他们的优势,也就是因材施教。特别是在新时代,要追求个性化的表现方式。新课改之后,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分层次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分层次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专业化的人才。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8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转变学生的课堂角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倡:教堂教学中学生要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仅仅是依赖教师主观的讲授;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因为物理氛围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的有利情境,是沟通现实生活实际与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和兴趣。所以,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究的各种情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习惯物理学习的主动探究的模式。在主动探究的这种教学模式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兴趣、举措、态度、焦虑、厌倦等,一些负面的情绪会导致学生产生反感,对探究模式产生抑制和阻碍;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会像催化剂般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效率和质量。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误差分析实验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物体如何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实验过程中无法确定的受力情况及如何平衡摩擦力之后,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在不同角度的倾斜面上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从而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二、师生、生生间交流、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模式的基本规则是:以教师向学生的单方向的信息传递为途径。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教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虽然,在教学中学生也会有一些反馈,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目的是为了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能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以便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教。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身的个性,思维方式单一,缺少探究心理,更不会主动创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养成学会学习的好习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交流互动、团结协作的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主要以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为目的,以合作学习、建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学生潜能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在团结协作、互利互助的良好学习环境中,在动态的、开放的、自由的课堂中,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协作,积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将课堂教学深入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协作、生生多向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真正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三、学习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导致很长的时间里,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没有被充分地重视,使物理知识与生活应用脱离,对于怎样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涉及甚少,学生们不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根本思想就是要教育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使物理学习与运用物理知识能有效地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学习物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它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日常的生活现象逐步地去探究、去发现、去思考,并得出实践研究的成果结论。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