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数学论文【7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大伙儿分享的初级中学数学论文【7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 篇1

【摘要】数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门非常重要课程。但是,很多学生并不能把握住数学的学习要点,未能学习到数学的精髓,导致学生成绩没有显著提升,新课改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是学习方法的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而且数学思想方法对合作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当今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方法;合作学习模式

前言:进入21 世纪,科技迅猛发展,国家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初中作为学习的重点阶段,而且数学学科可以应用到社会中众多领域,对数学的教学要求也非常高。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达到当今教育要求,必须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加以研究和完善,学生学习数学效果将会更好。

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

数学思想是指师生对数学理论知识和内容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应用数学思想的具体形式,两者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结合以及解答方法的认识,能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它从数学教学内容中汲取精髓,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运用到实践中。数学思想方法总结了数学知识的原理、概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类比法、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

二、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是初中数学学习新模式,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作用。2014年3 月~2015 年6 月,选取八年级两个致远班为研究对象,采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班级一在数学合作学习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班级二在数学合作学习中运用常规方法,并且以一个学期四个月为时间段,分析每个月学生的学习状况。班级一运用数学思想在合作学习中采用数学思想方法,将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首先教师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反比例函数学习中:优定义:y=k/x=kx-1或xy=k(k屹0)。悠图象:双曲线(两支)—用描点法画出。忧性质:淤k>0 时,图象位第一、三象限,y 随x的增大而增大;于k<0 时,图象的两个分支位于第二、四象限,y随x 的增大而减小;盂两支曲线无限接近于坐标轴但永远不能到达坐标轴。在研究反比例函数时,每组学生讲述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并用逆向思维思考解决数学问题,根据双曲线在坐标轴上的分布情况,提炼规律,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班级二学生尚未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教师将函数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未能采用逆向思维去剖析函数图像情况,只是学习老师讲的内容。在四个月的学习中,班级一每堂课合作学习都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班级二则尚未应用数学思维方法,每个月对两个班级积进行考评,班级一平均分数为91.46 分,班级二平均分数为82.45 分,两个班级分数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由于班级一在合作学习中应用了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数学思想方法在合作学习中的优势

(一)丰富了学生合作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学生在相互学习过程中互相监督,并提出各自的意见,集思广益。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在合作学习中,能够实现学生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这样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会局限在原有层次上,而是从正、逆向同时考虑问题,丰富了学生合作学习方法。

(二)促进学习观念迁移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受外部与内部条件共同作用的,学习也是需要一定能力的,通过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实现将一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另外一种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增强整体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应用可以解决通过用题海战术来学习数学错误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克服教师在授课中不会将教学内容深入展开,打破教师照课本授课的局面。教师和学生通过数学思维方法挖掘数学内容,重视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在课上给学生设置问题,学生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对教学内容有深层次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

数学思想方法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并进行深入研究,以学生为主导地位,通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完美的吸收、消化数学知识,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在数学合作学习模式中对科学、有效的教学起到巨大作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创新,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有机结合,从而完善初中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数学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于永莲。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24):145-146

[2]徐其权。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6(65):185-190

初中数学论文 篇2

今天,姑妈给我出了一道数学题目,是关于年龄问题的,别看就一道题,它可是奥数题,我可要好好的动一下脑子。题目是;女儿今年3岁,妈妈今年33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7倍?

我想了想便说;他们的年龄的差要先算出来;33—3=30(岁)她们的年龄差永远都不会变。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要把女儿的年龄看作是一份,妈妈的年龄看做7份,可以画线段图来做做。就是相差6份,就是‘7—1=6(份)6份就是30岁,所以几年后女儿的年龄是30除以6=5(岁)也就是说;5—3=2(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7倍。

姑妈听了,不时在向我投来赞赏的目光!

数学小论文12-09

数学初中论文 篇3

传统的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应试教育则更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让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与之相对应,新课程改革前的初中数学教育在课程、教材、教法和考试制度上,都存在着教育的行政化和教师意志的主导化现象,使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常常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和实施。大纲和教材将代数、几何分开,各自要求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理论上仍有要求过高的现象,并且在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应用上注意不够,在数和形的应用上联系不够紧密。“不考试就不教”使大纲和教材中的选学内容流于形式,这也不易做到因材施教。比较是发现差异的有效途径,差异是探寻改革方向的原点。一方面,初中数学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强调学生有计划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注重数学知识产生的历史(即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内容从基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教学背景是仿真的或现实的,教学媒体是多媒体,师生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多项交换。新课程的显著特点是不确定性,包括教学目标、结果、对象、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的不确定,给教师留下更多的创新余地。另一方面,新课程注重微观结构的研究,提倡设立数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数学史的介绍,展示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重视数学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恰当的应用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顺应了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1999年3月正式组建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工作组经过专题研究、综合研究、起草标准和修改初稿四个阶段,历时近一年时间,研制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义教标准》)。《义教标准》的内容包括背景、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及分学段目标和课程实施建议,较好地体现了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从初中数学的学科地位来分析,第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具有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往往善于分析、综合比较,善于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归纳总结,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必须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训练中加以培养。第二,在初中课程中,数学是一门主要课程。它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一门工具学科;同时,其他课程也为初中数学课程提供应用的问题和实验的条件。初中数学课程的宗旨是向学生传授在日常生活、生产、服务和进一步学习中能够长远起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实验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树立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的意识。

三、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三点要求

(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尽力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简单地说就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自主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围绕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平等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授课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几个容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于一体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究、归纳中发现规律,主动获取新知,切实改变“满堂灌”和“模仿例题,反复训练”的传统教学手段。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让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二)定位教师的教学职能,完成教师的角色塑造。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做为新型教师,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其次,教师要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学习品质更加高尚。最后,教师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现代信息社会里,课程资源较为丰富,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安排的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所以教师应当有课程重组的意识和能力,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力量,应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好一切可用资料,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三)实现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推进教学改革。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整合,有利于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理想的教学环境。在大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交流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大批优质课件,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为学生数学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另外,有的软件公司已经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研制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软件,其互动性、情境性和大量的数学活动素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实践表明,学生对用多媒体上课很感兴趣,有些学生会主动向教师请教这些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制作。如果适时培养学生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所以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之中。

数学初中论文 篇4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既面临升学压力,又处在青春期,心理状态可以说是处于人生中最为不稳定的阶段。数学这一学科在整个初中阶段、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最为困难的阶段,很多学生在面对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时,难免会产生惧怕心理,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心理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心理健康,很可能这种惧怕心理会伴随他们一辈子。所以,要使初中的数学教育得以成功进行,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关键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的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已有的文献中查阅,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已有的文献中大多只是从理论方面来讨论,很少从实践方面来总结。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几点,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在家的时间以及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特别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三多”现象:一是外出务工的家长多;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三是对孩子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这三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可以说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时,现在很多家长缺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对子女过度照顾,特别是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特别是成绩方面。还有一种现象是现在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越来越多,这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极易出现消极情感,并且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社会生活。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

近年来,虽然全国心理健康教育搞得轰轰烈烈,但其实,在很多地区,由于之前心理教育师资匮乏,并且,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学生心理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再加上之前的研究资料的有限,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另外还有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偏爱现象,这也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实践

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能够在面对挫折时有不畏惧的精神,能够与朋友同学和睦相处,能够积极面对环境带来的任何一项挑战。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态,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应是与同学、朋友能够和谐相处,而这种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心理课堂。教师的人格、教师一举一动、课堂的学习氛围都会影响到学生。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平时尽量淡化评价,而是进行实际指导,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指导,会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二)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对学生的地位轻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热情往往进行压制。为此,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成为主导,把学生向前台推,引导他们敞开心扉畅谈心里话,尽情发挥。课堂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学生发挥其所长,补充其所短,强壮其身体,充满其情志的积极、健康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一定是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在面对学习中、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时,才能不畏,才能做到淡然,这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勇气和信心。而在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不要说初中生,就是在大学里学生跳楼自杀等情况时而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其早期发展中挫折教育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懂得人生的长河中,有很多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只要我们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光明,让学生明白不能应为面前学习上暂时的困难和挫折而丧失学习的信心。教育学生要拿出勇气和信心,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应看到自己所拥有的特长与优势。

四、结语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 篇5

关键词:数学;教法;激励;分层;应用探讨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实施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生处于身体和心理活泼的时期,他们喜欢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就应创设适当的情境,运用激励性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一、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

1.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论

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师生的互动交往过程,教师应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着眼点,将学生的知识面、数学思考能力以及解题技巧作为重点进行培养。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为了调动不同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挖掘他们的数学潜能,教师应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有丰富的学习素材,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数学成绩的提高,并追求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价值观。

2.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形成

为了贯彻新课改理念,初中数学教师应正确把握和适应学生差异性的现实条件,首先将课本习题和课后练习题等计算题及多步推理的论证题进行难度的划分,分成不同层次,再与学习程度进行匹配,这样就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练习需要,使一般水平的学生能够巩固知识,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提升。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定位,满足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分层提高,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数学能力的提升,实现整体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目标。

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的现实依据主要为:(1)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导致学习数学主动性和状态的提升;(2)学习者的心理状态从适应到最佳状态的升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目前心理状况和认知程度相适应,升华为学习者心理障碍的化解和选取适宜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最佳的积极学习的心理状态。激励式分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良好促进作用。此外,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实现了异步教学,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情况下,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分成难度不同的阶梯,再将初中生分成不同学习阶梯小组,对初中数学整个学习过程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发挥潜能,得到超越自己能力的锻炼。激励式分层教学模式遵循初中生知识建构的客观规律,教师将学习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弹性与学生的个性差异融于教学方法之中。

二、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实际运用

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激励式分层教学法的实践经验,得出此教学方法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开展。

1.对学生进行学习程度和能力的定位

初中数学要实施激励式分层教学,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教学方法的阐释,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成绩,在划分成梯级后,能够使学生接近发展区,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整体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将其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对于这三个小组给予不同的标准和要求,逐级增加难度和强度。教师帮助各组学生完成习题和总结解题方法。

2.实施分层次差异化的教学和培养

数学教师在实施分层次差异化教学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备课阶段和讲课阶段都应合理安排认知阶梯。例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对于三个层级小组的理解内容有所不同,形象记忆性内容为一个层次,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层次,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层次,应分别满足三个小组的学习要求。激励式层次教学法在讲课过程中,将知识难度分为学生听懂、点到为止以及课外发展三个阶段,充分发挥每个小组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层次评估考核

学习上的成功,能够促进学生进行良性循环,在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做了额外的功课。为了激励学生,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考核,进一步培养其信心。在试卷成绩基础上,还要加上学生在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学生分级达标后,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一些学生具备了升级条件,教师应引导学生向上一级台阶过渡。采取保级和降级措施,使学生有新的学习目标。

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激励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得出,初中数学教学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性,而采取分层次的激励教学方法,会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自信心。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程度进行激励式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要求。教师将学生分成A、B、C类别层次,让学生充分发挥初中数学的学习能力,让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根据对近期两届毕业生的调查,激励式阶梯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人均分高于平均分12分,数学特长生人数增长明显。因此,初中数学教学的激励教学方法应积极推广到各类学科,成为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主体的桥梁,使其更好地融于一体。

参考文献:

[1]丁建刚。激励性评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师,2010(04).

[2]张锋。也谈激励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3]杨元祥。初中数学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6).

[4]章正东。新课标的初中数学激励式分层教学法探研[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数学初中论文 篇6

多年来,我国的数学教学始终遵循着演绎推理的模式,从公理出发-定义-假设-定理-证明——推论。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但学生只知结果,不知道过程,或热衷于一些小技巧,长期使用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而用数学实验手段进行数学教育的思想方法是,从若干实例出发-手工操作或在计算机上进行大量的实验-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根据这一思想方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如下:

1.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难易程度在“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阿特金森在他1958年的一项试验中也已经得出结论:问题情境的适宜度是50%左右,即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50%时,主体的反应强度最大。学习情境无论太易或太难都不会使学习者达到最好的动机激起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实验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依托设计数学问题,或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设置实验课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创设情境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第一环节,也是实施其他环节的首要条件。

1.2实验活动动手操作

实验活动是指教师给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亲自用手工或计算机完成相应的实验,努力去发现与所研究问题相关的一些数据中反映出的规律性,对实验的结果做出清楚的描述。实验活动是整个数学实验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是在第一环节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的,在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和第三环节提出猜想两大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般的问题特殊化、肤浅的问题深刻化,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在“实验空间"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实验活动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其内在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去获得感性认识,培养数学情感和想象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1.3提出猜想讨论交流

提出猜想是指学生在理解了学习课题后,通过实物模型、虚拟模型、直观观察、实验分析、数学灵感等各种途径和方式,根据已有的信息或新得到的信息,提出解决课题的假说。本环节是整个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数学实验的高潮阶段,它是学生在实验环节中产生的,是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规律提出的,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过程。波利亚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过猜想的作用:“仅仅把数学视为一门论证科学的看法是偏颇的,论证推理是数学家的创造性工作成果,而要得到这个成果则必须通过猜想”。讨论交流是现代数学教学中一个新的课题,数学已作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向交流理解的数学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教育所需。在数学实验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产生猜想;另一方面,让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更进一步的深入的修改、补充甚至是纠正猜想,从而形成正确的猜想。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表达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而这正是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1.4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是指在提出猜想后,一般要用实验的方法、演绎的方法或举反例的方法来检验猜想的正确性。验证猜想是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我们获得正确结论的关键步骤,是对数学实验成功与否的判断。猜想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错误,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证明猜想或举反例否定猜想。得出结论即将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疑难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更为广泛和全面的体验,促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具体的实验活动得到“升华”。以上教学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验的内容、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手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2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案例分析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今天,陈老师和周老师都想去看电影,但只有一张电影票,大家能否替我们想个办法,来决定谁去看电影?(学生纷纷献计献策)。若采取掷硬币的方法(甲同学的建议),任意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如果正面朝上,那么陈老师去:如果反面朝上,那么周老师去。大家想一想:掷硬币的办法对双方公平吗?(在学生简单的理性思考后,确定实验方法。)

(2)实验活动动手操作

同桌两人合作,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要求:一人负责掷硬币(以举手的姿势抛硬币);一人负责记录数据,并借助计算器计算正面朝上的频率(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3)提出猜想讨论交流

汇总各组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实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在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中,实现两个不同范围的合作互动。首先,在与同桌合作过程中,达到小范围的学生间的互动,初步建立随机观念;然后,在累计全班的试验结果的过程中,实现互动的范围扩大,体会随着试验次数的逐渐增加,正面朝上的频率变化幅度逐渐变小,差不多稳定在频率为0.5处。)

(4)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通过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及历史上数学家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体会N-任意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在大量的重复实验中,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就比较稳定,趋向于0.5。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大小用P(正面朝上)来表示,则P(正面朝上)=1/2,这也称为一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利用生活中的概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形成概念。在初中数学实验中,学生由于亲自动手操作,从一个旁观者和听众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因此对实验结果、产生结果的原因、新的知识、方法等等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语

初级中学数学论文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部分初中数学均采用选项教学方式,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一。虽然各地区初中在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主要集中于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新生入学之后就对数学课内容进行选报,打破初中数学直接进行分项教学。另一种就是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础课的教学,在二年级以后开始实行选项教学。总体来讲,选项这种教学模式较之从前的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课时安排、课余数学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内容设置单一不够广泛。这种教学内容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初中生广泛而又个性十足的兴趣爱好。

数学的知识传授大多数是动作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语言、图片、音像等形式进行传授,但大多是静态的形式,且多以刺激学生的单一感官为主,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使学生较易接受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好,便于学生的认识、记忆、理解。打破了课堂的死板结构,有效地节约数学课的时间,减少了多次重复讲解而导致学生出错的现象,增加了练习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

.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效率的途径

1.大力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理论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首先强调的是数学理论的学习。要求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应理论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提初中学数学的理论水平。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只有加深理解,提

高初中数学理论水平,才能更有效地用于实际;另一方面,只有提高初中数学的理论水平,才能牢固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显然,对前期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数学后期的学习和应用。

目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应试的需要,许多学校将讲解理论的时间压缩(如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剩下一年用来准备高考的复习).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等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刻,这为以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留下隐患。在教学观念上,部分教师将数学教学等同于解题教学,对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网络结构缺乏必要的揭示和认识。导致对数学概念和逻辑体系理解不准确,不深刻,难以形成自身的知识网络,给知识的灵活运用增加了困难。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极为不利的。因为,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对数学知识不理解,也就不可能对数学产生热爱之情。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了在抓好双基教学的同时,培养初中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起来的。我在备课时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掌握知识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举一反三地解决新问题,主要做法是:

(1)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

根据数学知识系统性强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并启发他们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认清新旧知识的不同,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练习时,为了进一步强调写竖式时要把各加数的小数点对齐,避免和整数加法末位(个位)对齐混淆,我出了几道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题,让学生练习。这种类型的题三年级不作为教学要求。是四年级要学的内容,所以我只要求写竖式,不要求计算结果,全体学生都写得正确无误。

(2)让学生亲自观察、动手实践来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动脑分析,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课例与案例的研究

如特级教师孙维刚的课堂教学,吕传汉等人的“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研究,MM教育方式等,他们通过个案研究获得规律性的认识,进而形成高效率的共识,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乐观的自信心、顽强的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数学认知结构及学习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而且更需要树立信心,从这个一切都可能发生的时代充分获益。

参考文献:

[1] 苏得宗,魏芬。 新课改下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191-192.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