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的论文(优秀14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这里是小编山仔为家人们分享的14篇电子政务的论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

【摘要】“政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于政治方面的事务,也指国家的管理工作”。详细来说,电子政务指各级政府机构的政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和发布电子化、信息传递与交换电子化、公众服务电子化等。

【关键词】电子政务;档案信息化

引言

国务院刚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这些都说明了党和政府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信心和决心。而档案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信息化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1.电子政务的基本含义

电子政务是社会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普遍的直接需求,其产生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知识和信息是其发展的关键性资源,不断深化的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是其外部的推动力。电子政务一般指政府机构为优化工作流程和重组政府组织结构,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成的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简单来说,电子政务模型可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政府部门内部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兑现信息化管理、自动化办公、科学化决策;一种是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运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共享,增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增强服务职能及促进政务公开等。

2.电子政务系统相关技术

2.1 B/S 技术

B/S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S结构基于“网站”的形式。客户机上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安装Oracle、或SQL Server等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互换。

B/S 结构具有如下的特点:

B/S 建立在浏览器上,能更加丰富与生动的表现方式和用户交流;

B/S 建立在广域网之上的,不一定是专门的网络硬件环境,租用设备、信息管理,有比 C/S 更强的适应范围,一般只要有操作系统与浏览器就行;

B/S 建立在广域网之上,对安全的控制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面向的是不可知的用户群;

B/S 方便构件个别的替换,实行系统的无缝升级,系统保护开销减到最小,用户在网上自己下载安装就可以达成升级;

2.2 关系数据库技术

2.2.1 一个关系数据库包含了进入预先定义的各类之内的一组表格。每组表格(有时被称为一个关系)包括用列表示的一个或者更多的数据种类。每行包罗唯一的一个数据实体,这些数据是要被列定义的种类。还有的一个表格会描述一个订单:产品、客户、日期、销售价格等等。数据库的一个使用者可以获得适应了该使用者的需要的数据库的观点。

2.2.2 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的定义造成元数据的一张表格或者造成表格、列、范围与约束的正式描述。重要的关系数据库:oracle是oracle公司的,中文名称是甲骨文公司,还有SQL,access;db2是IBM的,中文名称叫国际商务机器公司。现在主流的关系数据库还有微软的sqlserver,Sybase公司的sybase,(英孚美)软件公司的informix和免费的my sql等。

2.3 工作流技术

2.3.1 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如何前后组织在一起的逻辑和规则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的就叫工作流(Workflow)。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去定义、执行与管理工作流,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和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的就是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WfMS)的主要功能。在最顶层上,WFMS 应能提供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支持:

(1)模板定义功能

对工作流过程及其组成活动定义和建模;

(2)实例驱动功能

在运行环境中管理工作流过程,对工作流过程中的活动进行调度;

(3)运行交互功能

指在工作流运行中,WFMS与用户(业务工作的参与者或控制者)及外部应用程序工具交互的功能。

2.3.2 工作流引擎是适应现代办公多样化的一个核心模块,通过它可以满足日常业务办公的流程变化、人员变化和业务变化的需求,满足业务重组和快速定制的需求。其主要功能包括:

(1)流程模板定制,包括流程的期限控制、人员控制、要件控制、步骤定义、线索控制、事件控制、表单控制等定义。

(2)流程实例驱动,包括流程实例化、流程运转、条件分支驱动等。

(3)流程实例监控,包括流转状态监控、流转人工干预、统计分析等。

3.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的现状分析

3.1.1 我国电子政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机关,如党的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广义上的政府机关。因此,广义的电子政务既包括政府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能,也包括国家立法、司法机关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管理活动的开展和事务的处理。狭义的政府机关通常专指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这也是我国目前电子政务的主要实施机关。

3.1.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需要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传输技术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这就需要一个对专门对系统进行开发和维护的队伍,但政府部门不管是从自身职能上还是有关编制、体制上,都不可能供养这样一个队伍,一些负责技术开发和网络维护的公司应运而生,这些公司开发出相应的信息安全系统后,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和评估后,形成这一类系统解决方案的国家标准和范本。

3.2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存在的问题

3.2.1 由于没有统一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使得同级部门间横向交流难、沟通难,下级部门间纵向政令不畅通,要想实施涉及跨级别、跨行业、跨部门的项目更是困难。二是缺乏规范化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配备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和认证机制等,是电子政务 信息安全的要求。但各级政府一般只从技术层面上采取措施,去保障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却忽略了建设规范的管理体制。

3.2.2 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与协议,而这些系统存在的漏洞往往为黑客和病毒入侵提供平台,使得在安全性与网络性能之间难以兼顾。由于网络建设规划缺少安全设计以及前瞻性的系统规划,再加上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资金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使得电子政务在具体运行中,由于多个瓶颈限制网络流量,缺乏统一规划的 IP 地址。

3.2.3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使用范围涉及面广,环节多,涉及人员多,流程复杂,有的系统内有上千台计算机终端。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起点不高,许多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受到过有关电子政务方面的教育培训,对电子政务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不适应信息化办公的要求。很多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希望管理和服务更加专业化、网络化,追求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办公效率的提高,却不重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密问题,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等安全保密意识不强的行

4.结语

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政论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保密局教材编写组。保密工作概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xx.

[2]张振,王惠芳。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设计[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xx(11).

[3]赵衍。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保障策略[J].上海管理科学,20xx(4).

电子政务发展及我国电子政务现状 篇2

电子政务发展及我国电子政务现状

摘要: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世界电子政务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电子政务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阐述了电子政务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平台; 作者:寇杰 近些年来,电子政务已� 截止到上。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世界电子政务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电子政务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阐述了电子政务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平台;

作者:寇杰

近些年来,电子政务已� 截止到20上半年,我国各级事企业单位都已经开通了电子政务网站。目前来看,无论是从范围还是从质量来看,这些网站的功效得到了普遍认可,给企业和公民办事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种全新的、虚拟的政府形式即“网络政府”或“电子政府”已经成型,不久将改变各国政府现有的行政管理方式的格局。

全球电子政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围绕电子政务的各种创新和问题不断涌现,既为未来的数字化政府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虽然还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就现况来说,各国的电子政务基本都有如下特点:

首先,全球电子政务的发展很不均衡,各国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而且差距在日益拉大。这几年,有关机构对联合国成员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分析比较。此项调查将各国电子政务的现况划分为起步阶段、提高阶段、交互阶段、在线事务处理阶段以及无缝链接五个阶段。根据该报告的分析,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家,主要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占到总数的50%以上;而处于在线处理阶段的高度发展的国家则主要是那些经济发达国家。显而易见,南北差距在电子政务领域再次体现。

其次,从那些电子政务高度发展的国家现况来看,不同级别的政府机构在开展电子政务方面也存在着差异,政府级别越高其开展的电子政务就越成熟,这也是需要重视的一点,发展的不均衡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应当提早解决。

现在,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成为各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点,各国政府在努力建设为企业和公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领域、全世界的四全服务。例如,英国政府在各种政策文件中都将“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使英国成为世界开展电子商务的最先进国家。

国际电子政务发展目前的一个大体趋势是,政府门户网站已� 电子政务的发展正在走出相互独立、单独发展的路子,很多国家开始在一个统一的政府网站下,将比较分散的各类政府网站综合到一个协调一致的目录下,根据不同用户群的需求开发一系列集成的政府服务项目。美国是现在电子政务最为发达的国家,认识美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和趋势有助于我们建设自己的电子政务平台。尽管美国具有世界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但是在电子政务战略的具体实施方面,美国仍然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由简单到复杂,将电子政务划分为四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主要是提供一般的网上信息、简单的事务处理,所采用的技术的复杂程度也比较有限;第二阶段,进一步发展门户网站和更复杂的事务处理,实现初步的业务协作,技术复杂程度也逐步提高;第三阶段,实现政府业务的重组,建立集成业务服务系统以及复杂的技术体系;第四阶段,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交互式业务交流与服务。美国的电子政务网站功能层次分明,前台后台相互合作,政府网站划分为联邦、州与市县三级,每一级政府网站的服务内容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存在着明确分工。每个州政府和市(县)政府都有自己的一个单一的门户网站,企业或公民根据业务内容,通过访问所在地域的单一的州或市(县)政府网站,即可获得各种不同的服务。在联邦一级的政府则建立了,该网站作为联邦政府惟一的政府服务网站,整合了联邦政府的所有服务项目,并与许多政府部门如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建立了链接,同时也与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网站都有链接。允许用户同时搜索全部2700万网页,使用一个由私有部门企业和联邦政府一起开发的高强度搜索引擎,个人通过关键词、主题或机构进行搜索,可以在不到1/4秒的时间内搜索到半兆的文件。从这个意义上讲,与联邦各职能部门、州及市县级政府网站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前台与后台的关系,任何企业和公民,通可以找到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的所有服务。的网站设计非常有特色,它将政府服务分为三类,即对公民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citizens)、对企业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business)以及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governments)。每一类又分为很多小项目,如“对公民的在线服务”就包括申请护照、天气预报、彩票号码等;“对企业的在线服务”包括申请专利与商标、商业法律与法规等;“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包括联邦雇员薪水册变化表、联邦雇员远程培训以及联邦政府职位等。这种设计简单明了,任何一个寻求政府在线服务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当前很多国家都已将电子政务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的举措,不惜投入巨额资金、采用先进技术来改造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发现,除了美国,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基本上是在同一时间提出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这预示着新世纪的起点就是围绕着电子政务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竞争将对世界各国的行政管理面貌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各国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在未来世界当中的国际地位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在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电子商务的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发展还很不均衡,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具体的问题有:

1)不合理的体质从根本上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部门分割,信息不对称是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瓶颈。大多数部门建立的信息网络还不够完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领导之间,难以在网络上建立直接的联系,这给后期发展留下了成本隐患。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政府信息化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前期系统咨询论证不够充分,实践中更关注某一单一管理功能的实现,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也有人指出,电子政务标准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信息孤岛的形成和扩张。2)陈旧的观念使电子政务建设成为形象工程

很多领导还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了解也不会用,故对其不重视;要么就是重电子轻商务,平台做出来但不在上面做事,或者是办事效率极低。

3)资金上的困难和专业人才的缺失

电子政务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电子政务的建设不是多买些电脑,多安排几个人手就能解决的问题,电子政务的建设从基础设施、硬件配置、配套软件到网络运行以及后期的维护,这都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一点,政府事企业单位里真正的电子政务人才屈指可数,甚至有些部门连一个懂电脑的人都没有,在这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系统怎么能正常运行呢?所以个单位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和人才招聘培养问题,不能持有建起后就不管、随便运行的'态度。

4)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项法律法规还十分滞后,现有的部分法律法规还不足以解决现阶段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新事物遭遇层层阻挠,同事现有的法律在犹豫不决中举步维艰,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但这是一种必然现象。电子政务的出现亦然如此,虽然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电子政务的建设没有太大帮助,但是随着问题的出现,相关法律法规也会不断健全,为电子政务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一一重视。以下谈谈笔者的见解:

1)深入管理体制改革

发展我国的电子商务,不只是用电子的手段履行政府的现行功能,而是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进行一次深入的本质性变革。我们必须要以改革的精神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但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的历练,而且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这条道路充满艰险,我们还是要坚持,哪怕只迈出一小步,也会对管理体制的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2)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

一切的创新体制的推进都还得依赖人的控制,如果政府官员们不在观念上彻底改变,做再多的工作也是无法实现的。一定要客服传统的行政观念和重“电子”轻“商务”观念,减少政绩工程和和形象工程,扎扎实实的做到实处。

3)努力解决资金问题,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目前,以经济作为后盾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很不均衡,这个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资金问题已� 按照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建设同样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先富起来的要带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要积极向先进地区学习借鉴成功经验。而对于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要按时定期的对现有人员对其相关技术学习培训,持之以恒。

4)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在计算机、网络立法这一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关于电子政务的相关法规还要不断的完善。

尽管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情况还不是很乐观,但总体来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还是在进步中。总之,电子政务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注定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电子政务的出现必定会影响21世纪的发展,我们坚信电子政务一定会有一个无比灿烂的明天!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3

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在政府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电子政务应运而生。在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扩大公民参与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我国由于深受传统的集权式决策模式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公共决策系统很不完善,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严重缺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较低。因此,应立足我国政府政策制定的实践,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我国政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传统政务模式与电子政务模式的比较分析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具有很多显著的区别,可以将这些区别归纳为在办公手段、行政业务流程以及与公众沟通方式方面的区别。

1、办公手段的不同。传统政务模式下管理层次多且管理的跨度较小。层次管理结构导致了繁琐冗长的操作流程,使政府系统内部的信息容易失真。传统的办公以纸质文件为主要信息传递的介质,效率极其低下。实现电子政务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必通过高成本、低效率的纸质媒介进行,传递信息的速度快、形式灵活。电子政务模式加快了信息交换的速度,提高了信息利用的频率。

2、行政业务的流程不同。传统政务的科层结构和分工细化,造成其机构臃肿,处理政务的模式流程繁琐、效率低下,再加上手工操作,办事成本高而效能低,造成信息失真的几率较高,使行政意志在执行与贯彻的过程中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离。电子政务的出现,使公众、科员及领导都在一个信息网络上工作,使政府机构趋向扁平化,减少了行政层次,缩短了办事流程,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和利用率,也减轻了政府部门人员的管理劳动强度。

3、与公众沟通方式的不同。传统政务模式下,政府主要借助各种公共传媒来发布政务信息,公众主要借助信件等传统手段向政府表达诉求;交流方式速度缓慢,政府和公众之间无法及时沟通信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方式;而电子政务的扁平化结构,缩小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政府对公众的需求能做出迅速的回应,能提高公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公众参与政府决策面临的困境

在电子政务环境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条件越来越具有科学化及民主化,但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政府和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样化;因此,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政府层面。

1.1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对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目前,电子政务作为实现政府信息化的手段,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很多时候,政府更侧重政府上网或者办公自动化,而对面向公众的社会服务内容以及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1.2保障和规范公众参与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中国加大了对互联网的规范力度,但全国性的立法目前尚未出台,主要规范来自国务院和部门主导的法规和规章,在部门主导立法的模式下,这些法规偏重于网络,对网络公众参与设置了一整套的管制措施。如对于规范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细则尚未出台,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网络暴力、网络匿名制和网络谣言等也不断充斥于网络,这容易误导公众的思想,甚至给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2、公众层面。

2.1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意识薄弱。受传统的“官本位”“臣民意识”以及自上而下的进行公共决策的思想的影响,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愿望、信念一直受到压抑,甘愿成为公共政策的被动接受者。此外,许多公民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经历的限制,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意识不到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当中的参与权利,限制了公民的参与行动。

2.2公众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缺乏。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和硬件设备落后等因素,目前并不是所有公众都有能力来操作电脑,尤其是落后农村地区的公民。公民信息权的缺失阻碍了公民通过电子政务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致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无法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线。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网络-互动”模式研究

1、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的公众参与机制。为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政府应为公民搭建更多的参与平台,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政府人员对于群众呼声要耐心倾听、对于群众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要进行及时的整理汇总,并对这些信息做出及时的反馈,以建立—个良好的双向互动机制。另外,对于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公众比较关注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对政府的一些宏观长远性的项目规划和政策制定充耳不闻。因此,政府对于这种状况要结合公众的自身利益进行适当的引导,进而扩大让公众的参与范围。

2、提高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和能力。为了使公众能够更有效地参与电子政务,必须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意识和能力。首先要培养公众的主体意识;公民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会意识到自己控制自己生活和环境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参政议政。其次应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努力提高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使公众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知识,以更好的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当中。最后,公民应自觉践行作为国家主人而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增强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责任感,不断提高参与热情与意识。

3、加快信息化建设,努力缩小数字鸿沟。国家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指导,要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信息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使大多数公众能得到免费接受信息化知识的机会,力争使每一个具有初级文化程度的人都会使用计算机,使不同阶层的公众都能与电子政务“零距离”接触。还应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努力提高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储备和计算机技能,使他们熟悉电子政务的应用环境,掌握通过网站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和方法,从而达到缩小数字鸿沟的目的。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公民正确的参与政策制定。互联网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言的平台,但是毫无节制的自由必将导致这种权利被滥用,进而对社会稳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配套的规范网络公众参与行为的法律制度,将政府、社会公众和媒体等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从法律上保证公众参与的有序进行。因此,完善法律法规,能保证公民参与的规范有序,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质量。

四、结语

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了大规模的、全新的政策诉求的窗口和政策参与的途径,并且强化了政策过程的监督手段。从整体上看,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还是会受到传统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因此电子政务公众参与的状况还并不成熟,整体的参与程度和层次都比较低,在具体的参与活动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政府与公众的进一步努力。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4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行政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为载体进行集成,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电子政务也被认为是以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政务的施行打破了传统行政机关的办公环境,重塑了新的公共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和工作流程的程序化,电子政务的全面推进,在提高政府办公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的同时,也给电子政务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面临的新变化。

1.档案管理对象的变化。在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档案管理对象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于档案本身的管理已经极大了延伸了,拓展到了档案形成的前身,即现行文件的生成背景、生成过程以及归档等等全部环节。随着网络技术和数码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和新型材料的使用,档案载体由传统的纸质、文字形式为主逐渐向光盘、磁带、移动存储设备等磁性材料为载体的记录存档方式转变,档案内容也由以依赖文字记载为主逐渐向生动的声音、图像等全景展示转变。档案管理不再是档案部门及其档案生成部门之间的业务范畴,档案管理已经渗透到了与档案管理职能紧密联系的软件部门以及软件设计开发公司等第三方,与电子政务相关联的业务应用软件大多都与档案管理部门联系起来,设置了相应的档案存档功能,极大地便捷了档案的生成与归档等工作。

2.档案管理模式的变化。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从面对面直接档案管理与服务,拓展到了可以直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为管理和服务对象提供间接的管理与服务功能;档案管理也从原来的档案生成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到了管理者综合协同各部门共同管理、利用的发展形势;档案管理也由当初的建制式向建议式管理转变,在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第三方信息技术,利用不同的信息服务软件系统及时与档案用户进行沟通和联系,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服务功能,可以对不同时期和不同部门所需的档案信息进行及时配给,满足政府各部门的档案信息利用需要。

3.档案管理观念的变化。电子政务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档案管理由传统的手工向自动化转变,档案管理也由依赖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式管理转变,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具体从事档案工作的管理者来说,既要立足现实需要,也要从更高眼光出发,自觉加强档案资源的存储、加工、传递和共享,牢固树立信息服务理念和资源优势理念,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管理、创新中的巨大潜能,把政府在政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变成“活”资源,主动地开展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工作,提高档案服务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的原则。

1.“端口迁移”原则。与传统的文书档案相比,电子档案具有易逝性、易改性的特征,这就要求电子档案的管理不能按照旧有档案的管理,即按照文件的生成、鉴定、立卷,再到归档、分类、着录等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归档和入卷的管理,这样难以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容易造成一些重要的电子档案流失或因操作失误而删除。这时,因考虑电子档案的生成和管理特点,落实“端口迁移”原则,即,把原来纸质文件管理系统中后期阶段需要控制的具体措施提前,对于档案管理部门来说,就是要对电子公文的管理介入提前,从文件的生命周期的一开始就控制整个文件的归档活动。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电子政务行文系统的初始阶段,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进行指导,把后期需要归档的文件管理需求提前至成文初期,把归档工作纳入到工作的全流程,以保障文件程序完成后能够实时地实现归档。对于管理者来说,则要求其及时地进行文件信息鉴定,并做好文件着录、鉴定以及电子档案之间的衔接,以保证电子档案与相关信息能够完整地发送或移交至档案管理部门,实现统一归档。

2.“全程管理”原则。电子档案的产生、保存、利用以及销毁全过程都应纳入到管理工作中,以保证整个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读性。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电子档案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的选择,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以及电子档案管理的制度和运行等等方面都需要纳入到管理范畴中。以电子档案对文件流程阶段的管理和监控为例,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把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智能特点,设计的系统应结合机构内部各部门及其应用系统中的电子档案进行统一的归口登记、分类、鉴定,并对文件中的创立、登记、修改、审核以及签署和发文等每一个环节的监控和记录,对该份档案文件的任何技术性操作包括存储位置的变更都应准确详实地记录下来,实现全过程的记录和管理。

3.“分工负责”与“优势互补”相结合原则。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档案管理不再是档案管理部门的“独角戏”,无论是档案生成部门还是管理部门都应该在立足本职的基础上,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具体来说,作为档案部门来说要加强档案管理传统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电子政务的运行部门或具体操作人员熟悉并了解一定的。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和要求,以补充其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保证电子政务的运行机制符合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要求。而档案信息化管理者则要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以更好地协同完成基于网�

4.“价值取向”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原则。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档案管理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档案工作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网络信息平台归根到底是一种工具,信息网络的应用延伸了档案工作业务,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信息服务水平得以提高。但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档案管理的价值取向依然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好档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安全,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效用,这一价值取向是档案工作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不同主体围绕自身目标开展工作,都应该是属于有所为的范畴之内,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化而忽视了这一根本价值取向,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三、电子政务背景下档案管理的措施。

1.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数据库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要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发挥资源优势的作用,其首要任务是必须做好数字资源数据库建设。档案管理部门的网络系统属于涉密计算机网络,不能简单地建立一个大而全的网络,具体来说,首先要建立内部的办公业务网络平台,支持档案局(馆)内各项办公行政业务和档案管理业务;其次是要建立电子政务专网平台,以实现党政机关内部网络的横向联系和信息共享,满足档案管理部门上下级之间的数据传递,再次是建立本单位与公众信息网的联系,实现档案部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为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服务。

2.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化建设。加强对电子政务标准化制定,国家档案管理部门连同工信部门以及政府联合加强对文件、档案管理的标准化的制定,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嵌入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的标准化成果,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合理和健全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对电子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日期、归档要求、归档主体等进一步作出明确的要求。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拓展档案管理部门职能,规范电子政务各机关的档案工作行为,严格按照数字化、网络化和标准建设要求规范机关管理行为,实现政府公开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

3.推进电子档案复合型人才培养。电子档案管理是一门集计算机科学与档案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电子政务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对于广大从事具体档案管理者以及一线具体工作的人员来说,要求其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熟练应用各种计算机办公系统和档案软件应用系统,并且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参与到电子文件管理、检索系统的规划设计中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高电子档案系统的科学性。从短期来看,要抓紧对现有档案人员的信息技术的业务培训,尽快掌握电子政务中各种涉及与档案工作相关的信息技术,从长远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应在高校设立相应的档案工程信息学科,专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档案工程学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以不断满足电子政务下的档案管理的需要。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5

摘要:

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整体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然存在缺乏足够认识,项目人员随意,组织架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旦风险发生,将会给项目进度、成本、效果等带来很大影响,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如何依据识别的潜在风险选择合适的外包模式,已成为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服务外包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本文对电子政务常见风险进行识别,提出标准化的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三方治理结构模型,通过多层次分解,规范每一层级中相应角色所需承担的职责,以期通过明确规范化的项目组织架构来控制相关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的影响程度。

一、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电子政务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软件开发项目,更是一项影响甚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同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民生保障都息息相关。开展风险管理,使成功率得到提升,能够进一步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率和民众满意度。本市的电子政务建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依然需要科学的改进。由于收入原因,政府部门较难拥有一支自己的专业开发团队来进行系统开发和运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信息技术的投入成本并专注于核心业务,所以目前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采取了外包的形式将系统建设外包。另外,深入研究风险及后果,通过理顺组织架构的方式避免部分风险发生,对于指导本市电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子政务项目风险识别

与一般IT外包项目类似,电子政务系统的外包项目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外包项目、客户方及供应商三个方面。另外,项目中也存在一些自身独特的风险,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相比较企业所具有的自身独特性。以下为电子政务项目可能的风险因素,风险后果及作用机制。

1、政府自身IT能力不足

目前,由于政府部门薪水的限制,难以聘请到高水准专业的IT人员,自身也并不具备系统架构、开发、运维管理的能力,只能外包,但又因为能力,无法有效监督建设过程,也难以准确评估绩效。正因为如此,借助外脑,与供应商形成良好组织架构,充分调动发挥供应商的能级至关重要。

2、资产专用性

政府部门对IT外包部门相对依赖。电子政务系统大部分是针对政府对社会、经济、金融、房屋等管理用途,这些管理都是长期性的,政策一直在更新的,所以项目一般建设周期跨度较长,需要反复修改,应用范围狭窄。如此造成供应商的深度介入,难以替代。

3、沟通不畅

电子政务系统开发过程中,受限于我国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政府工作人员IT技能和政府领导自身问题等,可能导致各方沟通不畅。轻则导致项目范围反复修改,成本增加、进度拖延,重则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4、政策与管理变革

相较于欧美国家数百年的发展,我国目前无论是社会、法律还是政府自身都处于相对不稳定的高速迭代阶段,国家鼓励创新,绝大部分领域的政策也年年有所修改,带来大量不确定性因素,对系统建设有所影响。

5、外包方能力

我的电子政务外包市场兴起不久,大部分供应商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相关经验少,专门针对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项目的外包也并没有详细、明确的资质要求标准。电子政务系统领域的广泛也造成系统比较客制化,如此在选择时也难以有效评价供应商的能力。

6、绩效考核

电子政务的绩效考核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正如同政府自身绩效考核系统落后企业一样,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以为企业带来了多大的利益为考核目标,但电子政务却不同,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效应,但这部分产出却往往难以精确测评。

7、信息安全

在外包的过程中,政府必定需要将自己部分或全部的系统数据提供给供应商进行开发、运行和管理,许多公共管理数据涉及机密或个人隐私,供应商的人员可以轻易接触到数据,使项目面临着信息安全的潜在风险。Khalfan认为,公共部门对安全的关注已超过其他风险(比如失控、隐性成本),电子政务IT外包的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

8、既得利益

电子政务上线后会使原有管理流程发生改变,甚至业务流程重组,如此必然会牵涉到组织机构的调整、权利再分配和人员变动,触及部分业务部门或人员的既得利益,造成项目建设和推广可能面临巨大阻力。

三、电子政务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模型

设计良好组织架构能够有效避免诸多风险并降低影响程度,如沟通不畅、绩效考核、项目需求理解不一致、政府IT能力不足、IT战略与业务规划冲突等风险因素,因此是项目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

1、角色和职能的重新定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选择将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外包,目前政府方面的外包项目管理架构一般为三层或两层架构,三层架构包括用户部门、信息部门、承包方,两层架构则是系统用户和发包机构整合在一起:

(1)用户部门: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业务部门等;

(2)信息部门:各级政府部门下属的`信息中心、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等;

(3)承包方:承接电子政务项目的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企业等。相较于政府自行开发系统,外包一旦实施,身为发包机构的政府信息部门将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维等职能转移到了承包方。与此同时,信息部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都变成了对合同管理和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考核。电子政务项目实施外包后,政府的领导管理层面和中层管理层面的任务将会大大增加,原本只是内部事务的沟通变成了需要放上台面开会解决,如

(1)业务规划和系统规划的设计制定;

(2)业务规划和电子政务规划的相互协调;

(3)业务需求的管理;

(4)电子政务外包合同的管理。而相应的,部分职能则转移到了承包方。

如:

(1)IT需求管理;

(2)IT基础设施管理;

(3)IT架构设计;

(4)IT解决方案设计;

(5)具体项目管理。

2、联合组织机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许多工作需要协同完成,所以应当在准备阶段,共同设立联合的工作小组,将责任落实到专人,以建立有效沟通和协作的平台,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合同中必须确定管理架构,用合同约束力将架构下各方权利义务固定。管理架构中应当有联合工作小组,签订合同之前讨论确定成立事宜,并在合同内对其赋予相应的职能,以更好地进行跨部门协调。签订合同时是组建这类机构的最佳时机。整个架构如同企业管理,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其中高层负责战略制定,作为战略层;中层负责具体管理,作为管理层;基层负责执行任务,作为执行层。联合工作小组中,战略组一般由各方的高层领导组成,如政府分管信息化的领导、分管业务部门的领导、供应商的CIO。战略组在达成合作意向初期,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战略目标,明确共同的责任、设立项目治理原则等。另外,战略组由于都是高层领导,在项目遇到重大风险难题时,管理组应将问题提交由战略组进行讨论。战略组的成员组成和意志是否一致对于项目至关重要。管理组一般由各方的中层领导组成,如信息部门的项目经理、用户部门的处长或科长和供应商的项目经理、技术经理、项目总架构师等。管理组负责保持对项目的风险监控,按照既定里程碑定期对项目绩效进行评估,在出现问题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各项资源制定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协调分配;总体规划设计项目的IT架构。执行组一般由各方小组负责人或业务骨干组成。执行组负责实时收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定期向管理组汇报;管理电子政务项目具体建设层面的日常沟通协调管理。以上的成员组成、职能、沟通机制(如沟通形式和时间)应当在电子政务项目合同中加以明确规定,以确保能够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陈涛、电子政务外包风险管理与标准化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6

自一九九九年起,全国1些主要城市已经开始进行企业基础信息交流工作。这些交流工作主要产生在工商局、地税局、质监局等单位之间,并已经在税收征管系统、企业信誉信息系统利用中施展了首要作用。

然而,这项庞大的基础信息交流目前却面临着3个主要问题:1、没有统1的交流轨制以及机制;2、没有统1的数据交流标准(交流标准包含业务数据标准与技术标准两个方面),数据交流后,难以对于数据进行比对于以及收拾,难以获得数据交流的应有效果;3、没有统1的交流系统。目前的交流方式比较复杂,既有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的交流,也有通过软盘或者纸质文档进行的交流,因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性方面存在良多隐患。因为上述3个问题,各政府部门在处理诸如企业、事业、社团单位的登记、注册、变更、年检、注销等业务时,没法及时交流信息,不仅� 此外,跟着我国电子政务各项工作的深刻推动,和网上企业年检、银税同享工程等1批信息化利用工程的建设,许多政府部门需要同享机关、企业、事业以及社团等多种经济社会基础信息。实现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流与同享势在必行。

北京市“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流与同享”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将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编办、民政局社团办各自业务系统连接起来,树立部门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基础信息交流以及同享的散布式信息交流系统,增进包含1站式联合网上审批、网上企业年检、企业信誉等重大利用项目在内的政务工程建设、晋升政府信息化利用水平、优化环境、增进经济社会发展。

基础信息交流与同享系统

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交流(下列简称:信息交流系统),是应用易达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全面利用集成(EAI)产品,实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税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编办及民政局社团办之间企事业单位基础信息资源交流以及同享的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现有业务利用系统为基础,通过基于XML、Web服务的动静交流系统(Messaging Systems)以及流程管理系统(BMPS)制订切实可行的动态政务信息交流业务,逐渐理顺工商与税务互联触及的业务流程,构成信息化前提下跨部门的系统工作机制。信息交流系统胜利连通了包含国税、地税、工商、技术监督、市编办、民政局社团办在内的各政府部门,应用动态信息交流以及同享技术实现了任何1个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在相干政府职能部门的同步,并通过灵便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企业信息以流程自动化的方式在各政府部门数据库之间同享及更新,并将其利用规模进1步扩展到更多的部门及利用。

交流系统是1个跨平台的散布式系统,触及到多个相干委办局。

各相干委办局既是数据的提供者,又是数据的使用者,1方面将本部门的数据其他委办局使用,另外一方面接受来自其他部门的数据。在委办局树立独立于现有业务系统的`交流前置机,实现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的上传以及接管。

在市工商局等部门的前置机,安装利用集成服务器软件、利用适配器,并进行相应的配置,完成以及外部的数据交流。上图中,市国税局、市质监局、市编办、市社团办的交流系统的逻辑结构以及市工商局、市国税局的结构相似。

其中,市信息办交流节点不介入具体的数据交流流程,但对于整个交流系统提供支撑以及管理服务功能。

在市工商局等其他六个节点,通过交流平台实现各个交流节点同享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流以及同享。在各个节点部署的接口子系统实现同享数据库以及委办局业务系统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流以及转换。

在各个交流节点,交流前置机部署在北京市政务内网部份,委办局的业务系统以及业务数据库部署在委办局的局域网中,两个网络之间的连接为安全隔离。安全隔离是指各个委办局依据自己对于安全的实际需求,采取具体的连接方式,或者者是逻辑隔离,或者者是物理隔离,或者者二者断开。依据实际的连接情况,接口子系统以及业务系统之间通过网络或者者是存储介质应用数据的导入导出的手腕实现数据交流以及转换。

在市信息办交流前置机上,安装交流平台的基础软件以及交流平台管理系统,实现对于交流平台的管理以及服务。

信息交流系统的功能

信息交流

树立经济社会基础数据库,实现数据交流的存取、连接以及权限节制等功能。通过公共数据交流平台,实现企事业基本数据的公共交流,以充沛保证对于整个交流信息平台的有效管理、交流信息备份及历史信息记录。

交流系统的交流内容可以按数据来源分为工商、地税、国税、质监、编办、社团办6类。

数据比对于

在部门间数据交流的基础上,依据各部门业务的需要,对于来自不同部门的基础信息进行自动比对于以及人工比对于,依据比对于结果,找出部门间数据差异以及问题,并更好的服务于本部门的业务工作。例如,税务部门将从工商部门交流来的企业开业注册登记信息以及税务登记信息比较,找出已经办理工商开业登记但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企业,再剔除了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企业,对于剩下的企业就能够进行重点监控以及检查,到达加强税源监控的目的。

因为目前各委办局的业务系统中基础信息存在着不少数据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企业代码不1致:每一个委办局的业务系统采取了不同的编码来表示1个企业,如工商局业务系统中的企业注册登记号,税务系统中的纳税人辨认号,质监系统中的企业组织机构代码等,这些系统以各自的编码规则组织、管理企业信息,编号仅在本系统中有明确的含意,到了别的系统中则可能没成心义。

二、数据量不1致:因为目前各个业务系统之间尚未实现实时的数据交流,存在着企业注册后,没有办理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等业务,�

三、数据项数据不合法:比如企业名称、注册日期等。

四、数据项数据不1致:各个业务部门记录的同1数据项的内容不同,主要体现在企业名称、注册登记号、注册地等数据项。

五、代码标准不1致:比如民族、性别等,在不同的系统中采取不同的代码。

经济社会基本单元基础信息来自各委办局的业务系统,因为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在上述问题,因而,要对于采

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收拾、比对于以及整合,对于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改善。

针对于历史数据以及新增数据,可采用"自动比对于以及手动比对于"等不同的法子进行。这里的历史数据是指在使用数据交流系统之前累积的数据,新增数据是指各单位使用数据交流系统之后发生的业务数据。

业务系统接口

为了维护各委办局业务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独立性,在各委办局树立企业基础信息同享数据库,用于存储各单位向外发布的信息以及从其他单位交流过来的信息。

业务接口子系统负责从业务数据库中提取需要发送的数据,并将其保留到同享数据库,同时还负责从数据交流平台提取数据导入到各自的业务数据库,并提供管理系统对于同享数据库进行管理以及保护。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也越来越多得应用到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当中,简单地说电子政务就是政务工作的电子化。是指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办公业务的政务工作中,或者应用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政务工作中。电子政务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公共关系管理的成效,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办公和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管理的成效。随着计算机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对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冲击和影响。电子政务利用先进的技术优势来提高各个领域的管理效率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公共事业管理实现电子政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电子政务的优势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政府服务也有新的要求,例如希望以自己选择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与政府打交道,这是各国政府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电子政务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发展而来,也是现代政务的主流发展趋势,顾名思义,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网络实现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并为人民大众办理高效、优质的服务。电子政务中的顾客关系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转变,实践证实,电子政务有以下优势:

(1)电子政务在政府结构的设置和政府工作流程上起到了有效的优化作用,使得各部门之间的交叉、审批功能结合地更加紧密

(2)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工作的运作更加透明,避免了人为的黑箱操作,遏制了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同时公众的参与也加大了对政府的监督力度。

(3)电子政务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得政府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应用。电子政务为政府信息提供了共享交流的平台,使得资源得到了统筹管理,有效避免了资源的闲置和重复建设,节省了工作成本。也有利于资源的传播和存储,为我们的政务工作带来更多的便捷性。

(4)电子政务有效提高了政府的监督力度。电子政务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利用网络快速地、大规模的提取数据,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实现了跨区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处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监管者的核对、监管能力。

(5)电子政务大大加强了政府的服务功能。电子政务有效促进了政府由管理控制职能向宏观指导的转变,推动了传统的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6)电子政务有效降低了管理陈本,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网上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异地交通、食宿的成本,有效帮助政府部门节约开支。同时,政府通过网络与公众直接交流,及时搜集公众意见,可以提高政府的反馈速度。

二、电子化服务的主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为电子政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网站服务

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大众家庭获取各种网络服务的主要途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借助Internet网成立各种服务网站,通过这种方式,公众可以及时了解到政府政策的变动,关注政府发布的新闻资料。政府也可以调查公众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增进了政府和公众的交流程度,打破了政府和公众交流的空间限制,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电子邮件(E-Mail)服务

电子邮件是一种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方式,它最突出的有点就是通信快捷、方便,价格低廉。而且与传统的信件相比,电子邮件增加了对视频和声音的传播功能。这些特点都使得电子邮件迅速发展起来。

三、电子政务模式下公共关系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电子政务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于政府办公和管理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好处,它的运行特点也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但是电子政务模式下的公共管理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提升了公共关系管理效率

公共关系管理要想与公众之间沟通信息,必须借助大众媒体和公众传播方式来沟通和交流,利用网络媒体播放丰富多彩的内容。“网络空间”的兴起,使人们之间沟通实现了零距离、零时差互动能真实体验。随着电子政务的推广,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将会呈现高效、互动、参与和低成本的特点。

(2)公共关系管理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电子政务模式下的公共关系管理活动,开辟了一条参与公共关系管理的新途径,而且具有传统公共管理不具备的特征,体现了公共关系管理复杂性、困难性。

(3)透明回应型政府开始显现出来

民主和效率一直是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中对公共管理活动中的必然要求。实现民主就是要实现,变政府控制为“受众控制”,以利于公众对公共权力的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公众能通过政府公开政务信息,了解各部门机构工作状况及进展,也可留言进行评价和提出意见。电子政务的发展拓宽了政务公开的途径和范围。使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有了清醒的认识。高速、高效的网络也决定了电子政务时代的政府必然会成为透明政府、回应型政府。

(4)革新了传统的政务形式

电子政务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改革传统公共管理模式,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虽然电子政务已经在多个地区得到实施,但是其成效依然不容理想。电子政务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高度普及的网络技术、人们成熟的心理机制等。从本质而言,电子政务无疑有效促进了公共管理活动的发展,成为了公共管理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实践显示,就我国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会还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举例来说,在经济水平发展滞后的农村与偏远地区,电子政务的实施还任重道远,且现实与虚拟心理因素的反差也让人们对电子政务的时效性产生怀疑,因此在这一阶段,还需要重点解决上述问题。

四、结语

总之,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将原先的公共管理与时下流行的信息模式紧密结合在一起。时代在发展,电子政务的发展也需要人们不断摸索和改良,最终打造出一个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公共管理形态,构建一个服务型的管理社会。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8

摘 要: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与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电子政务模式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也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科学、合理地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电子政务模式,可以极大地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模式;原因;问题;改进

电子政务模式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现代化数据处理和政务管理的技术,而电子政务模式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應用则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加强对电子政务模式的探究,对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整体运转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高校推行电子政务的意义

高校是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人才的聚集地,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意义重大,它寄托着国家未来的希望。电子政务在高校的运用和发展带动各高校向现代化管理更进一步,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服务网络化、管理数字化、监督电子化、学生活动信息化等改革和创新。所以,在高校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建设,实现办公自动化对于学校尽快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1.1推行电子政务是提高办事效率、增强信息透明度的有效手段。

高校各院系和部门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随着电子政务的'施行会有明显的提高。用户只要在有计算机和网络的条件下就可实现移动办公,处理文件、收发信息,大大地提高了办事的效率。电子政务的推行使学校各院系、部门及社会公众之间建立了良性的互动关系,既提高了工作透明度,也行使了个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

1.2推行电子政务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

电子政务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强大的计算储存能力将人力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了,同时优化了人员结构,减少了管理人员重复劳动,使文件、信息处理更加高效、准时、准确。

1.3推行电子政务是带动政务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手段。

高校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部门,需要同时处理好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工作,而高校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对我国信息化全局具有主导和带动的作用,所以在高校需要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加快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以科学带动现代化行政管理。

1.4推行电子政务是降低办学成本、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迫切需要。

目前,高校在办公经费中,购买纸张和打字、复印的经费居高不下,而校园网络利用率普遍不高。电子政务在信息网络的“高速公路”上快速、及时、准确地将声像图文信息发送到院系和部门,减少了文件资料的打印、分发等诸多环节,极大地降低了办学成本,在办公经费和人手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推广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是降低办公成本、提高网络应用率、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迫切需要。

2.电子政务模式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的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中电子政务模式的应用并不完善,由于受相关制度落后、信息陈旧、专业人才缺少等情况的影响,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存在着许多问题。

2.1电子政务模式中相关制度的滞后。

现在许多高校的电子政务模式制度依然是以原有的行政制度为基础的,而在电子政务模式中,要求各部门的协作、行政管理的程序、电子政务模式系统的设计和行政制度的落实等许多方面作出相应的变化。同时,有些电子行政模式制度本身就不够完善,过分重视对电子政务模式相关软件的应用,缺乏对行政管理功能的整体认识,使电子政务模式的功能局限在政策的制定或实施、政策的监督等某一单一的环节上,忽视了对整体管理的掌控。因此,对高校行政管理中电子政务模式制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也势在必行。如果仅仅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电子政务模式相关软件的使用上,高校电子政务模式制度的滞后也会在很大成度上影响高校整体的行政管理。

2.2电子政务模式重信息系统的陈旧。

尽管现在有许多高校在行政管理中应用了电子政务模式,但是缺少对相关政务信息系统的完善。仍然是在原有的信息系统下进行工作,这也造成了学校行政信息处理不及时、管理效率低下、工作流程重复、反馈成果不准确等缺陷。还有一些高校,在对电子政务模式信息系统调整和设置时,对原有系统的分析和改进不到位,使行政管理上的中间环节和重复环节较多,不能作出及时的更新,无法按照电子政务模式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2.3电子政务模式重专业人才的缺少。

电子政务模式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要求相关的行政人员不仅要掌握行政管理中专业的基础知识、相关行业制度、国家政策法规等,还要对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及电子政务模式软件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学习,并懂得对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史新。但是,目前这种专业型的电子政务模式人员还较为缺少,这也是高校行政管理中电子政务模式应用发展的莺要障碍。

3.电子政务模式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的改进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中电子政务模式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合理地利用电子政务模式,充分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水平,不断完善高校行政管理制度。

3.1完善电子政务模式中的相关制度。

制定适应高校行政管理中电子政务模式应用的相关制度,加强内部行政管理和控制,利用电子政务模式的多级管理体制,完善相应的行政制度,使高校行政管理有章町循、有据可依,明确学校行政管理流程,明确不同行政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形成计划、决策、具体实施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模式,从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

3.2改进电子政务模式中的信息系统。

确保高校电子政务模式信息的及时、有效,建立网络体系,为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准确地掌握信息提供保障。对电子政务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分析,并将行政措施、预计效果、行政口号等信息的查询进行公开、公示,做到共同监督、共同管理。

3.3培养电子政务模式中的专业人才。

适应高校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模式应用的需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使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对电子政务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计算机软件的使用等能够熟练掌握,大幅度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4.结语

信息化的今天,高校行政管理中电子政务模式的应用势在必行,注意电子政务模式的应用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调整策略,对积极推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飞洋。信息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xx(19):193-194.

[2] 高伟。电子政务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4):138-138.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9

[摘要]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广泛应用,电子档案管理也遇到了各种新的挑战。由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当前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从电子档案的文件归档、安全保障、整合共享、档案移交、以及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之间的矛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几点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政务;档案管理;安全保障

1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管理的问题

1.1文件归档存在的问题

电子文件归档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分技术障碍、管理缺陷两方面。(1)技术层的障碍。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业务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处理业务,应当具备低冗余、高效率的特点,而档案管理则因其要保证在较长年限内的安全性,则需要高度的冗余;②电子政务系统可扩展性被限制,档案管理功能嵌入面临着很大的挑战;③在对数据的管理权限上,业务部门比档案部门更加完整,但是,当清除积存数据导致链接变动时,档案部门可能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档案,从而影响了管理和维护的进度。(2)管理上的缺陷。①管理权限得不到保障。电子档案是存储在业务部门中的,所以业务部门的管理权限应比档案部门的更大;②责任主体不明确。电子档案的管理权限实际上是由档案、业务部门共同分享的,一旦发生丢失或篡改的问题,很难确认责任归属。

1.2安全保障不足

现阶段电子档案的安全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从影响因素上看可以分为以下3方面。(1)技术原因。系统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一旦存在点奥不正当电脑操作者的攻击、病毒、软件与硬件存在漏洞、系统与设备发生故障等情况,均会造成电子档案的丢失或者损坏。(2)社会或者自然因素。比如:档案保管场地自身的条件、火灾、地震等因素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3)管理上的问题。比如:权限不明、操作不规范、工作人员失误等。

1.3整合共享方式不统一

电子档案整合共享概念的内涵非常模糊,从广义与狭义,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看均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也就造成了电子档案整合共享不能避免的复杂性。此外,整合共享具有很多的模式,就档案实体而言,通常采用分散或者集中式的管理,使整合共享中经常遇到途径单一或多样、横向或纵向的体制、一致或异构的系统等矛盾,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整合共享的途径、方式会有各种各样的模式,不能统一。

1.4电子档案移交不规范

在档案双轨制的背景下,电子档案的移交面临着一定的问题。(1)档案的有机联系缺失。当前的电子档案移交中,大多移交的是单份的电子数据,未形成可以反应整体的档案,从而使移交档案缺乏关联。(2)档案的元数据不完整。双轨制的实施使人们存在备份的依赖心理,导致移交工作的不规范,进而造成元数据的丢失。(3)移交工作的效率被限制。由于纸质、电子档案的移交上存在时间差的问题,造成了工作量、成本的大幅增加。

1.5前端控制和全程监管的矛盾

前端控制和全程监管在现实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前端控制、全程监管都是基于档案部门的位置,要求自形成初始,对电子文件进行全程的管理。但是,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若实行了全程管理,档案部门则为主要的管理者,对前后环节进行同等的规划和管理,就不再需要前后端的理论;但是如果重视前端控制,那么档案部门就成为了后面环节的管理者,就不能很难实现对前面环节的管理。

2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水平的对策

2.1规范档案移交

随着对档案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在线归档已越来越重要,且应当作为归档的主要方式;而离线归档能够解决特殊格式或者一些涉密的。档案材料,所以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作为辅助手段。因此,对于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应采用“在线为主,� 在归档规范方面应做到如下四点:①双轨制管理是现阶段的主要管理模式,所以应当将明确并区分电子、纸质两种档案移交的基本方法;②整理分析电子档案在线移交中的问题,一定要遵循档案的原始形式,预防复制形式下的双套归档,并慢慢转向单套归档;③明确档案移交各个阶段中档案馆、档案室的各自责任,以保证档案的完整、安全;④制定档案移交的标准规范,并完善移交的技术,促进单轨化的转型。

2.2安全保障措施

电子档案的安全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①技术上,强调自主研发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加密、杀毒、备份、隔离等措施;②管理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等;③法律法规上,对档案管理的法规、标准进行完善,确定档案的凭证性,从而使档案的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

2.3整合共享策略

档案管理工作应从档案本身拓展到现行文件的生成背景、环境及整个过程,因此在信息整合中应做到如下两点:①明确整合共享的内涵,在实践中基于信息、实体的整合共享联系密切,应当把两种相结合,形成信息、实体一体化的共享方式;②分散式和集中式电子档案的整合共享策略的实施效果是不同的,建议从共享效率、整合深度上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的条件。

3结语

将档案工作融入到电子政务建设中,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使我国电子政务系统中的档案管理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面对这些变化和问题,档案工作的所有部门应当针对各个环节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以提高电子档案管理水平。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0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现状,并从构建保障体系、强化安全管理、推进标准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希望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安全保障

电子政务以信息网� 但是,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安全问题频出,给政务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威胁,如何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关系到政府工作的模式和国家信息的安全。

1新时期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现状

政府的各级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事务处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电子政务的特点就是政务信息在网上完成远程审批,公文流转等,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数据信息容易遭到窃取和篡� 为了保证信息不存在危险,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完好,内容准确无误,就需要在整个社会,形成集网络技术、信息系统和国家安全为一体紧密连贯的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和政府部门能够有效抵御网络的威胁和侵害,运用信息手段保卫国家安全。

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2.1构建保障体系

要在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基础上,构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应该注重对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因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保障主要是技术保障,要从根本上独立自主,改变以往依赖外国先进技术的情况。这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科研力度,形成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化,营造信息安全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只有技术过硬,才能够科学合理地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在安全操作、软件运行、风险处理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和有所提高。保障体系还应该侧重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建立专门的病毒库,实时更新,能够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2.2强化安全管理

对信息进行安全管理才能确保信息安全得到落实,在组织上保障信息安全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为了更好地对信息进行系统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年内,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机构,之后地方政府也开设相关单位,服从统一管理,这就从地方到中央,能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制定严格的制度,只有从制度上进行严格要求,才能够发挥管理的作用,让管理机构切实保障信息的安全,尤其是系统运行的管理、文件资料的管理、安全检查的管理、信息通信的管理,需要全面地进行管理,不留遗漏。

2.3推进标准建设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交流变得日常化和迅捷化。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交流、网络的通畅、资源的共享、业务的便捷,就需要对信息安全进行标准化建设。虽然在信息安全保障上,国家高度重视并出台相关法案,比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形成了正规体系,但是在具体的信息安全领域,还存在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这就容易造成信息安全受到威胁。日前,山东发布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6项标准,对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的应用迁移、应用部署、服务目录、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规则、核心元数据、目录编制指南予以详细解读。这些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利于提高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推动政务信息资源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2.4培养专业人才

人才是信息安全保障的`关键,为了更好地进行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就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队伍。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的电子政务信息共建与共享对信息安全的需求。所以一定要加强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才能够保障信息安全。近日,由广东省委组织部、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专题培训班在广州开班。本次培训班采用现场培训和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邀请全国网络安全领域知名专家授课。学员将围绕落实国家网络安全战略、解读国家和广东省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政策、构建广东省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主题,全面展开学习和研讨,努力推动全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结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政府工作部门更要加强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提高行政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红霞,刘林源。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电子政务,20xx(06):91-98.

[2]王琳琳。江苏海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xx.

电子政务论文题目 篇11

实用的电子政务论文题目分享

电子图章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

论电子政务中的信息安全

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战略框架研究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

“三网”环境下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探讨

通过电子政务来拉动电子商务的分析研究

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研究

电子政务发展中非技术问题探讨与对策

电子政务如何推进政府管理的进步

关于我国电子政务现状、电子政务论文题目问题及发展方向的讨论

电子政务与水利政务信息化建设讨论研究

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高校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研究

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其发展

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的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方案研究

电子政务与电子文件保护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

基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研究

基于电子政务的行政管理研究

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的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几个宏观问题研究

电子政务相关法律问题探讨

电子政务与政府行政管理研究

应用于电子政务的知识管理中间件平台研究

电子政务的实现条件研究

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安全集成研究

PKI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在无线电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中安全中间件的应用研究

软件重用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与行政文化和行政决策的关系研究

档案工作与电子政务建设研究

电子政务系统中动态工作流技术的应用研究

公安电子政务系统的实现研究

电子政务外包及其实施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

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中安全域和网络划分与控制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2

一电子政务发展及建设问题分析

从概念上来讲,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其进行社会管理以及社会服务进程中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超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以及时空的界线以及制约,目的是能够到达促使政府政务的公平公正、高效廉正、为民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雏形始于一九九三年,是伴同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呈现的。跟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政府站、政府信息服务平台等新兴的电子政务情势也逐步患上到了利用。目前,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的完美以及立异是政府改革进程中的首要内容。但在电子政务施行与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政府部门对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注重程度不高、专职工作人员本身素质不高、电子政务系统的轨制化管理不完美等,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维护技术不到位等。

(一)安全保障轨制不健全。政府部门在对于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管理轨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保护时缺少轨制化的管理措施。而且,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缺少信息安全认证机制,非工作人员随便进入网站机房或者者应用用户口令进入到网站系统之中。这些轨制上的缺失致使信息技术的安全保障工作难度增大,难以应答紧迫突发事件,没法保障系统的信息安全。

(二)内部管理松懈。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最近几年来问题屡屡产生,如政府站遭到袭击、主页遭到篡改、信息泄漏事件等。分析缘由,主要是从事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安全意识、保深情识及工作责任心不强。乃至网站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人员泄漏内部的网络结构、用户口令,或者者是内部工作人员歹意编写损坏程序等,让站信息的安全系数降落。可见,政府站信息泄漏、网页篡改的缘由,许多时候并不是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不高所致使,更首要的严格内部保障工作的管理。

二注重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建设

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就必需要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水平,建设完美的政府安全信息技术监控体系。政府主管门户系统安全保障工作的部门,要高度注重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的完美,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加强建设。

其1,要构建起完美的互联网病毒防御体系,安装防病毒软件并且及时进行更新,对于软件进行进级以及保护,切实做到有效抵抗互联网上的歹意袭击。

其2,在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中加入入侵检测系统,把入侵检测软件以及硬件装备相结合,作为防御病毒体系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主动寻觅、分析系统系统内部的运行情况,将背反安全规则的对于象以及被袭击的部份检测出来,主动维护系统信息的安全。

其3,要在硬件装备上及时更新进级,淘汰后进的硬件装备。避免因为装备使历时间长,致使安全保障能力降落。

三强化安全保障的轨制建设

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要严格依照国家对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标准树立起完美的信息安全管理轨制。

1要对于计算机施行安全保密措施,按期改换计算秘要码,并且对于网络的走访权限进行轨制化管理,触及首要内容的信息必需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在专门的计算机长进行处理。

2要对于机房进行有效管理,完美机房的管理轨制,对于进入机房的设定进行权限规定。制止携带对于装备运行发生要挟的易燃易爆物品,装备的改换、更新进行登记,不按期检查装备的运行状况以及机房的安全状态。

3要健全巡查上报轨制,工作人员要按期对于系统的论坛、留言板、站等进行检查巡查,完美信息发布前症结词以及敏感字自动过滤的功能,亲密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更新敏感词以及症结词,树立起垃圾邮件自动清算功能。如果在巡查进程中发现有背反法律法规的行动,及时向公安网络部门讲演。4要与公安部门树立起完美的联络轨制,打击网络信息犯法的行动。通过完美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安全保障轨制,树立起长效的安全保障机制,减少因管理失当而发生的系统信息泄漏、网络攻击者的入侵等行动的产生。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3

1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1)可以达到政务业务系统之间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的要求。除了许多系统部件之间的协同工作是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这些部件之间的操作接口同样也是电子政务所涉及的内容,由此可见,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如果接口标准和规范无法达成统一,则很可能对整合系统的顺利运行造成影响。因此,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 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相互联通和相互操作,充分保证来自不同厂商的系统能够在统一的接口标准规范下很好地协同工作。

(2)能够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化。对于电子政务相关技术的产业化而言,标准和规范工作具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在标准标准和规范的框架下,可以促使更多的厂商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来,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基本的产业规模,使整个产业链快速闭合。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可以使得产品的成本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有助于技术产业化目标的实现。

(3)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一直以来,标准和规范是保护关键技术所有者权利的关键手段。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在IT产业方面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因而通过标准化的方式来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尤为强调产品在系统中的全面应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目前,我国许多核心技术仍然需要依靠国外,因而采用这些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为电子政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全面保障。

2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框架

2.1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的技术路线方向

以下两个方面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技术路线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建立起标准规范框架,并确保其完整性。首先应该经常关注国外相关领域内的所取得的新成果,并且将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充分结合起来,努力建立起完整的通用框架体系和电子政务业务规范标准体� 严格遵循紧密结合应用和急用先行的基本原则。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应该密切结合重大专项工程和国家级的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以便及时将应用成果转化为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然后再通过实践检验使其上升为正式标准,这样的工作模式不仅能够将应用示范工程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能够使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得到有效缩短,从而能够更加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化工作。

2.2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框架的内容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规范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框架。在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指南和体系结构是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框架的主要内容。电子政务服务的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的重点是使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关键技术变得越来越规范,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电子政务的数据格式标准系列和安全技术标准系列等等。对外服务业务规范体系。从该体系的重点来看,主要是规范对外电子政务服务系统的业务流程,并且应该在政务服务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使业务的通用流程规范得到更进一步的明确,

2.3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政府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将以现行的政府信息系统为基础,以标准化为纽带,发挥自己的最大努力构建出我国的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系统。同时,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中,所有的电子政务业务规范和相关的技术标准都应该为建设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有效的标准支持,并确保其正常运行,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产品研发工作和所必需的而各种关键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发展,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互操作。同时,由于业务技术标准规范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因而我国电子政务将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通过实施技术标准不断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发展。

3电子政务中的标准化技术

3.1总体标准

以下几点是总体标准所包含的的具体内容主要:术语标准。设置术语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所获得术语集更加标准化,使术语集当中所包含的所有术语和相关概念形成一个良好的对应,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歧义,使人们产生误解。在我国电子政务领域当中,术语标准主要是将该领域所涉及到的技术和所使用的通用术语汇集起来,比如数据处理、各种信息技术以及汉语信息处理等等,并且对其进行定义,不仅需要定义术语的本质特征,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解释。中文信息处理标准。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为了便于应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制定都已经制定出了相应的内码体系,并且设置了相应的编码标准。要想实现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工作,首先必须对中文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尤其是汉语信息和汉字信息的处理是不可或缺的两大重要部分。

3.2信息安全标准

以下两个方面是信息安全标准的具体内容表现:密码算法标准。密码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信息交互双方可以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交换信息阶段使用。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密码技术属于一种交叉性学科,该技术将众多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最主要的有通信、科学以及计算机等等,除了具有确保信息机密性的信息加密功能以外,还具有系统安全、秘密分存、身份验证以及数字签名等功能。密钥管理标准。密码系统主要包括两大基本要素,密钥管理是其中一大要素,另外一大要素则是加密算法。由于密码系统通常会被反复多次的使用,因此,如果仅仅只是依靠密码算法根本无法充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密钥是对解密算法和加密算法进行有效控制的关键信息,密钥系统能够为加密信息的安全性提供重要保障。

3.3网络基础设施标准

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网络建设规范。网络建设规范的基础是建立“三网一库”,具体而言,就是在政府机关的内部建立起办公业务网,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其办公业务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最终建立起一个地区级的政务专网,从而使政府内部的涉密信息能够实现共享。因此,网络建设规范除了需要包括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网建设规范以外,同时,还必须包括电子政务办公业务网建设规范。网络维护管理规范。通信网络的建设是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电子政务运行于信息高速公路之上必然也离不开网络的建设。目前,国家电联、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部分民间团体均已经制定出了一系列网络管理标准,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管理标准化的进程。当然,在电子政务领域中,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具有特殊性,因而应该在充分借鉴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努力制定出对电子政务外网、内网以及专网等的管理标准。

3.4应用支撑标准

应用支撑标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交换标准。信息交换指的是软件与软件之间的通信。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不断朝着跨平台的信息交换方向发展,归根结底,所有关于电子政务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和政府与政府之间在信息方面的一种交换。建立起信息交换总格服务平台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一方面不仅能够使各种复杂的电子政务变得更加的简单,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充分体现出一种科学有效的服务模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存的各种网络有着不同的信号机制和通信协议。因此,作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应该通过更加简便的信息交换机制来完成复杂的电子政务。标记语言标准。顾名思义,标记语言指的是一种用来给文本添加标记的语言,从发展历程上来看,这些标记语言依次经历了“标准通用化标记语言”、“超文本标记语言”和“可扩展标记语言”三个发展阶段。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4

摘要】:自21世纪后,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朝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由于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与实际管理目标相差较大,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提高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的公共服务水平与效率,使各部门内、外资源得以优化整合与重组。本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浅析,从当前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的职责入手。然后,根据现阶段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管理的实际情况,分析其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与问题。最后,基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措施,为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科学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应用

引言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其不仅给各个产业发展带来了根本性变革,还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1]。对于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工作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打破繁琐的政府办公机制,通过信息电子平台为群众提供网络在线服务,以此形成一个虚拟的网路办公政府,为人们提供全方位的办公服务。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关系复杂,加上我国体质改革处于关键时期,为了推进电子政务与加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提升政府部门当前的电子政务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这也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的职责

在我国,政务部门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便是电子政务,而本人所在的电子政务中心,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2]。其中,在全市机构编制电子政务方面,主要负责全市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政务和公益域名注册、审核、信息变更和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网站开办的审核、资格复核和网站标识加挂工作;负责对市区的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工作及网站开办审核、资格复核和网站标识加挂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中文域名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应用工作。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负责机构编制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工作;负责编办内部网络的维护、网站的建设、信息安全及管理工作等。

二、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需求

(一)需建设物质基础设施

目前,各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脚步加快,以应对人们生活快速增长的需求。与部分国家相比,我国电子网络政务建设比较之后,并且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这影响了电子政务相关工作的全面落实,阻碍了政府对网络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计划进行。基于此,我们应该认清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通过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加强电子政务工作开展,进而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

(二)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关注的问题是信息安全。这是由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凸显。另外,由于我国信息安全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而电子政务信息涉及国家、政府及企业的相关隐私,需要对病毒感染与入侵采取防范措施[3]。由此,我们应该根据当前政府电子政务后台的建设水平,不断深化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的建设,推动电子政务在未来发展中更加重视信息安全的`问题。

(三)信息技术应用可行性

在现代信息化生活中,先进的科技技术层出不穷,为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但是,由于政府不能将理论上的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此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在实际的电子政务工作中,政府部门只能简单的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并没有发挥其实际的作用,更没有意识到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现阶段,人们对政府在网络上所提供的电子服务内容认识不够到位,对简单的查询信息、求职等服务比较关注,而对其在其他方面的服务认识不到位。由此看来,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可行性较低,不能满足政务需求。

三、现阶段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

现阶段,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是个别单位与部门领导为能从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建设发展着眼,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比较淡薄[4]。例如,对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建设、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等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将当前的工作与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工作有机结合,并纳入重要工作范畴,导致机构编制电子政务服务困难重重。另外,受传统工作观念与习惯的影响,部分人员将编制电子政务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看作单纯的技术问题,没有发挥电子政务储存信息的功能。特别是在一些基层的机构编制管理单位中,缺乏信息技术与设备,导致电子政务工作开展受到影响。

(二)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存在脱节

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少的机构编制部门在加强信息化建设中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并设置了专门的结构。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只限于专门的机构或部分从事维护信息的人员。在日常的电子政务服务中,有些单位不能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规定时间完成编制的使用等,在办事流程方面还停留在使用一张纸、一张表的管理方式上,并不能合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另外,对机构编制信息从收集、整理、反馈及处理,主要是在事后由专人录入到管理系统中,导致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与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从而严重制约了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三)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有限

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大部分的机构编制工作人员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一知半解,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所真正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的人员少之更少。具体来说,在电子政务操作方面,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人员水平有限,不能全面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并且对系统使用与安全维护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这就导致机构编制电子政务服务水平有限[5]。其次,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人员大都是老员工,对不但更新的信息系统还不能熟练掌握,在服务过程中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则不能及时解决,大大延误了工作的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政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难以保障信息交流的通畅。此外,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与当前人员素质差距较大,现有的政务与技能复合型人才少,加上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不够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解决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措施

(一)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为了解决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人员应用信息化技术意识淡薄的问题,首先,要极强基层对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在宣传的过程中,机构编制委员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相应政府的号召,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自身管理方式[6]。其次,使机构编制电子政务管理人员树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念,要让大家清除信息化并不是技术的叠加与管理。而是提高相关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与方式,从而实现相应的管理目标,同时可让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政务管理中解放出来。此外,通过设置专门管理电子政务的单位与人员,领导人员以身作则,带头采用计算机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

(二)高度融合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

为了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融合,将管理工作更加量化、精准。首先,各级编办可以通过站,公开工作动态、机构编制信息、监督举报电话邮箱等方式,接收社会各界广泛监督,提升群众公信力,杜绝编制混用、违规超编用人、超设机构和职数,提高工作透明度,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其次,通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的方式,公布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网上公开晾晒清单,在网下进行严格审核,打造阳光政务,让群众办事更加快捷[7]。第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发挥好党政机关的网站作用,做好网上名称管理,通过对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网上身份的认证与管理,构建网上身份认证体系,让公众上网办事更加安全可靠。最后,利用信息化技术,逐步完善国家网上名称管理平台,收集分析机构网站基本信息,全面了解网上履职情况,转变机构编制工作职责评定与绩效考核模式,让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更加量化、精准。

(三)提升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专业人员综合素养

首先,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资源,打造机构编制学习新平台。通过优质网络资源,在编办站搭建业务培训平台,及时发布更新业务知识和行业新动态,拓宽对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渠道,强化业务的交流,不断提高机构编制干部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其次,打造机构编制管理新平台,充分利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平台,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基础信息,优化业务办理网上操作流程,加强部门间信息的互联互通。第三,依托数据软件、储存设备、数据信息等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不断加强登记管理,加强退编减员,建立以实名制管理系统为重点、电子编制证和统计分析为补充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综合管理平台[8]。通过充分利用系统信息库的“大数据”资源,进一步拓展信息检索、统计分析等功能,强化信息应用,为机构编制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最后,依托“互联网+”,打造机构编制监督新平台。强化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检查,拓宽机构编制违纪行为监督渠道,健全完善信访举报、电话举报和网上举报网络体系,畅通“主任信箱”、“12310举报”平台,实时受理各类机构编制工作违规违纪举报、投诉,从而提高电子政务人员的综合素养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浅析,了解了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的职责,分析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需求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应用措施,即提高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意识、高度融合机构编制工作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及提升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专业人员综合素�

参考文献

[1]高松雪。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挑战与变革[J].中国科技投资,20xx,(25):236.

[2]连彩姝。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思考与策略[J].大陆桥视野,20xx,(24):43-43.DOI:10.3969/j.issn.1671-9670.20xx.24.037.

[3]中央编办电子政务中心。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发展新路径[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xx,(2):11-13.

[4]沈洪子。对机构编制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31(7):7-11.

[5]张望,张毅。基于信息技术推动下的电子政务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xx,(9):150-152.DOI:10.3782/j.issn.1006-0863.20xx.09.030.

[6]毕永芸。信息技术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与应用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13(4):265-266.

[7]吕春杨。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5(3):17-19.DOI:10.3969/j.issn.20xx-333X.20xx.03.004.

[8]向勇。浅论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发展研究[J].房地产导刊,20xx,(23):440-440.

作者:闫寒 单位:介休市机构编制电子政务中心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