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论文范例【通用15篇】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15篇教育科研论文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1

光阴荏苒,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阵阵热潮,又一个充满挑战、富有收获的学年结束了。回顾我们双碑小学语文教研组本学年所走过的足迹,不难看出,我们的步伐迈得踏实、稳健、有力,可圈可点,既有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成绩,也有应该引以为戒的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本学年教研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本学年我校的语文教研工作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在教研组长何胜老师的具体组织下,认真贯彻学校教学改革基本思想,围绕“聚焦教学,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一总目标,重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抓好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努力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广大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入,学习、参与、实践,形成了浓郁的研讨氛围,语文教师已成为学校教育科研阵地上的一支生力军。

二、本学年教研活动具体实施情况。

1、继续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转变了广大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本学年,我们利用每周四晚上教研学习时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科新课程标准及相关资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使我们的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通过学习,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深深体会到:当一名语文教师不易,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不易,不加强学习,是必定要在新课改中落伍,甚至被淘汰的。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广大教师已基本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们都能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本学年每位教师每课都有新教案,教案突出了精讲、实用的特点,做到了书本结合,既备知识,又备教法、学法。课堂教学突出了“导”字,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全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重视了学生的积累和运用,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继续实行了听课制度,本学年每位语文教师都到微机室上了公开课,利用CAI课件,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广大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改革了“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讲练结合,以读代讲,重感悟,真正做到了讲准、讲活、讲得精要,学懂、学会、学得轻松。教研课后认真评课、认真分析,达到了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目的。

2、组织教师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教改文章,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学技能理论,继续用“微格课”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教学技能培训,提高了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及教学技能。

3、加强了学生书写训练,认真上好了写字课,并且要求全校学生每天认真书写50个以上的钢笔字,学生书写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1)开展好了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了条件,加强了课外阅读的指导。(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如书法小组、朗诵小组和墙报小组等。(3)适当组织了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如参观访问,自己动手办报,开故事会、读书会、演讲会,进行了普通话比赛、作文比赛等。

三、本学年教研所取得的成绩。

经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校教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广大语文教师端正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本学年每位老师都撰写了一篇以上的教学论文,在20xx年盐亭县教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中,我组共上交教学论文六篇,其中何胜老师撰写的《浅谈作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获得了县教研室一等奖,另外五篇获得了二等奖。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本学年年段过关考试,我校语文教师任教学科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大部分老师所教学科平均分、合格率、A优率、B优率均在学区同年级名列前茅,其中何胜老师20xx年秋和20xx年春两期期末考试分别取得了同年级第二、第一位的好成绩。

四、存在问题。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教研水平整体上还不高,部分教师的教学技能还较差,教学观念还较落后,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还不够熟练。班级之间语文教学质量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被动接受的陈腐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尚未彻底革除。许多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真正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进。使我校语文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再上一个新台阶。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2

时光飞逝,一转眼间,一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又落下帷幕了。回忆本年度走过的历程,有欢乐,有收获,有失意,有挣扎。感觉昨天走过的路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现对本年度的体育教研组工作总结如下:这一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体育组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出色的完成了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和承担的各类比赛任务。

一、各类比赛任务

1、团河小学春季学生田径运动会

为了全面提高我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经学校研究决定于4月25日举行团河镇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要求每个班级都组队参赛。我们体育组的全体教师从3月初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训练。经常是下班的铃声已经打了很长的时间,我们组的老师还在田径场上带孩子进行训练,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运动会比赛期间,各班参赛学生积极发挥勇于拼搏,奋勇争先,坚持不懈的的运动精神,不断突破,取得了累累硕果。赛场上运动健儿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发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运动场上比思想、比作风、比纪律、比技术,赛出风格、赛出友谊、赛出团结、赛出成绩,充分展现出了团河小学的精神风貌,取得了体育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2、会同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一年一度的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在10月23日举行。我们体育组从我镇学生春季运动会后就开始了训练红作。每天早晨和放晚学后各训练一小时,风雨无阻。9月底还参加了会同二中的学生田径运动会,进行练兵。

通过半年的训练,我校代表队在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发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取得了全县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七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累累硕果来之不易,这与学校领导的关心、教师的配合、家长的支持、运动员的努力、教练员(体育组教师)的付出是分不开的。新的一页,将要重新被翻开,又一个起点将要开始。面对未来,体育组所有同仁将不遗余力,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通过这一次运动,我看到了体育组全体教师沟通协作,团结一致的优良品质。

3、圆满地完成了县教育局举办的乒乓球比赛(团河赛区)

为了贯彻落实阳光体育活动纲要,推动我县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发现和选拔乒乓球运动人才,不断提高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县教育局决定在9月份举办全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全县分三个赛区。小河片9个乡镇的中小学生比赛由我校承办。从筹备工作到组织比赛全部由我校体育组负责。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我们在学校领导及全体教师的支持下,把比赛举办得非常成功,得到了教育局的高度赞扬。

4、成功举办了我校20xx年体育活动周活动

为切实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经学校领导同意,我校体育组成功组织了20xx年团中心小学体育活动周活动。项目既有专项性的,也有全民性的。包括篮球赛、乒乓球赛和跳绳比赛等。9月底开始筹备,12月5月至9月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比赛。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体育组全体教师的倾力指导与参赛学生的辛苦训练,同时也与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展望未来,体育组全体教师将再接再厉,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5、教工篮球赛

我校体育组在10月份全力配合学校工会组织我校男、女教职工成功参加了小河片区教工篮球赛。取得不错的成绩。

二、教育教学工作

1、认真搞好体育教学常规工作

我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兼职的,但在备课、上课等常规工作上却毫不逊色言主课教师,做得非常出色。

2、值周工作

全体体育教师轮流值周,认真组织学校的两课两操及大小集会,把这项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3、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本年度我校体育组开展主题体育教研活动三次主题分别是“小学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小学体育课堂意外事故怎样处理”和“如何上好小学体育课”。会上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每个主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总之,学校领导的支持、督促,一个关系融洽、气氛活跃的工作环境以及组内成员凝聚力的增强、积极性的调动,是我们工作成绩取得的保证,在今后工作中,衷心希望学校领导能够一如既往地给予我们体育组指导和帮助,让我们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开创学校体育组工作的新局面。

教研论文范文 篇3

教育科研论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是研究教育、教学及其规律的一种议论性质的文章。

1.实践性与理论性

首先教育科研论文来源于实践,教育实践是教育论文的“源”与“本”,没有教育实践,教育论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它要通过教育实践来检验,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科研论文科学可靠与否的唯一标准。再次,它要通过实践来发展,教育科研论文中的结论,常常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教育科研论文还具有理论性的特点。它既要尊重客观事实,同时又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升到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的高度,力图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

2.科学性与逻辑性

教育科研论文在立论上要求作者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断,而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同时,作者必须遵循逻辑规律,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推理方法,由前提得出可靠的结论,使文章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3.针对性与创造性

针对性,是指论文研究的问题、论文作出的结论都是人们当前的现实生活中非常关注的。创造性,是指论文要求有新观点、新经验。此外,有新颖的材料,有新的角度,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创新。创造性是教育科研论文的生命。

二、教育科研论文的类别

1.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指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课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达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见的文章。

2.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是把教育教学经验系统化,并从一定理论高度对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而成的教育科研论文。

3.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教育有关的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的书面报告,它是反映调查研究结果、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文体。

4.课题报告

课题报告是以课题研究、课题实验为前提的一种总结性科研论文。

三、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基础

1.教研基础

科研论文是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没有科学研究,也就没有科研论文。科学研究是前提,科研论文是结果。因此要撰写出有价值的教育科研论文,首先必须在教育科研上下功夫,打好教育科研的基础。

(1)要主动投入研究

把教学过程不仅看成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当做探索教学客观规律的研究过程。

(2)要结合实践研究

有的教师认为,天天、备课、上课、改作业、管孩子,有什么研究的?其实,教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研究,教师的工作,好比是一座金矿,就看我们有没有科学的眼光。没有科学眼光的人,觉得它是一堆普普通通的石头。教师如果具有教育科研的眼光,那么,我们身边就有取之不尽的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材料。

(3)要坚持长期研究教育教学领域中的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不是一下子可以弄清的,需要从事长期的研究。教师要舍得对一个专题研究一两年,研究三五年,甚至一辈子。

2.理论基础

写教育科研论文,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除了应该具有一般的哲学、逻辑学等基础外,主要应该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发及学科教学方面的基础。教师要做好“平时烧香”工作,经常系统的看一些教育专著,广泛涉猎教育报刊,特别是与自已所教学科有关的报刊。此外,也要做好“临时抱佛脚”工作,结合拟将撰写论文的选题学习相关理论。

3.表达基础

表达能力是写作论文不可缺少的,提高表达能力要注重“三多”:多练笔、多模仿、多推敲。

四、学术论文的格式和结构

1.标题

标题可以占一行,也可以上下各空一行,在一行里写法应居中,字数少的,可以空格。副标题应在前面加一个破折号,正副标题开头不要完全对齐。标题字数太多,可以转行,但是转行时要考虑一行里词或词组的完整,又要注意长短搭配,讲求美观。

2.作者单位和姓名

放在标题下面,占一行,有的刊物单位写在文末。如与标题空一行,也要与下面正文空一行。与标题对应而居中,两人以上署名,名字与名字之间应空一格。

3.内容提要

也叫内容摘要,概括论文的中心论点、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还可以对研究成果作一简单的价值评估。摘要应简明扼要,一般控制在300字以内。

4.关键词

是以词语形式表达的论文摘要,一般是论文中反复出现、起到点明和强调论文题旨作用的关键概念、术语等。一般控制在5—6个左右。

5.正文

一般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论文若分几大部分而不加小标题和序码时,为了醒目,各部分之间可空一行。

6.注释和参考文献

写作论文需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间接或直接引用。论文的注释与参考文献的注明,既是作者写作严谨性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4

语文教研组根据教育局和学校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工作,以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潜力为主导,全面贯彻实施新课标,用心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1、重视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本学期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及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课堂教学入手,将教改落到实处。教研活动每周安排一次,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教研组有效地运用这宝贵的一个多小时,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两位校长和x老师给我们精心传授高效课堂的新理念,指出我们存在的问题,给我们指导怎样具体上课,让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有新的收获。语文教研组在活动中带领新老师,了解教材,了解高效课堂新理念,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指路。例如:期中复习上,有经验的教师献计献策。高效课堂讲课大赛,给每位老师带给了上课的思路,带给了能够借鉴的具体的上课模式。

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周至少听两节课,通过学习听课,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深深体会到:当一位语文教师不容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加不容易。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导旧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另外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语文教研组组织老师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拓宽教师视野,了解教学前沿的最新动态。井底之蛙不跳出井外怎知世界的广大?作教师的要想不教死书,也要走出去交流才行。本学期,学校派语文组教师去xx中学习,拓宽了教师视野,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

2、重视迎考工作,凸现合作精神。

语文组教研组四位老师,都是青年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都基本上有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初步构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都有一种用心上进,大胆探索的精神,更有一种不服输的竞争意识,他们都把每次调考考好作为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但又不缺团结合作的品质,所以我们是一个团结竞争的小群众,工作中合作得很愉快。为了今年能取得好成绩。老师狠抓基础、下苦功夫。针对学生状况,落实备考工作。

例如:抓古诗文的背诵默写,我们是一课一课,慢雕细琢,篇篇出击,首首落实,尤其xx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光,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到办公室来背诵默写,争取人人过关,以期收到好一点的效果。抓文言文,要学生反复复习,强化练习,最后再经过筛选,整理出一些重点篇目的知识点让他们强记。名著等知识有些学生根本就没读过,了解很少,我们也整理出一些名著导读的资料和练习,让他们去积累。每周练习一篇随笔,还专门针对学生的弱点讲应试作文的技巧,另一方面满分作文亮点:如抓住感人情节、说真话诉真情等就推而广之,力求让学生能提高写作水平。学生考完以后,语文组老师们一起总结了教学和复习工作中的得失,期望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今年能取得较好成绩。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5

语文教研组本学期的工作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开学初,我们全组老师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了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开展了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之后又通过个人自学、组内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以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二、继续开展校内听课评课及教学诊断活动

认真积极地开展校内听课活动,促进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学校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我们语文教研组的教师也逐渐扩大。如何使不同的教师在教研组这个集体_同成长呢?我们的做法是:扎实开展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公开课、教学诊断、优质论文交流等多项活动。其中公开课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的很好途径。每次活动,我们都认真抓好以下环节:集体备课,组织听课,评课、诊断、总结。

三、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我们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集体备课常常流于形式。本学期我们认真落实教导处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改进组织方式,在备课组内实行定课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全体参加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力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四、教学常规检查常抓不懈,落实到位

为了使教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条理化,每个月的常规检查,都很抓落实,不走过场形式,认真细致,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通过督促、检查教师们形成了工作习惯,每到月底总能及时完成各项任务。

总之,在本学期里,我们语文组的中青年教师处处带头垂范,新上岗教师敢于大胆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朱保进老师和范桂英老师就代表淝南学区参加了中心校举行的公开课评比活动。但我们也看到了困难和不足,如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备课组活动效率不高,一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够端正,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还不够,在学生活动的组织上依然没有跳出应试的窠臼,对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关注不够。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全校上下切实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6

在活动中,我们本着“学习与交流结合、教研与观摩结合、反思与实践结合”原则,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主题式教研为我们活动的主要形式,形成了“研讨——上课——说课、评课——再次修改教案”的教研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研活动主题化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但是以往的教研无中心、无主题,交流的范围空而大,不能针对性地、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围绕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讨,导致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实际,确定每次活动主题。如:宜山镇二小的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专题研讨;云岩小学的“走进真实课堂、感受教师激情”的专题研讨;宜山镇三小的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专题研讨……。从而使每次共同体活动都能真正组织引导老师有效地、集中精力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教师们在相互交流切磋中资源共享、彼此支持、共同提高,形成互助团队,避免独自为阵、孤军奋战的局面。

二、互评活动多向化

教学互评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信息反馈,评议和交流教学,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我们采用“圆桌式”的互评方式:先让点评教师向执教教师询问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和执行感受,再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然后让其他参评教师谈想法。这样,在自评、他评等多向交流、评价中,实现评价多方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反思活动延续化

“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不动”这是目前教研观摩活动的通病。针对这一弊端,我们在每次活动后,不但要求执教教师再次修改教案,而且还让其他参加活动的教师设计同一课题的片断教学设计或写写教学随笔。让每次主题式的共同体活动提出或解决的问题能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扎根发芽。

“共话、共享、共进”的小学数学教研共同体带动了各校的教研活动,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和谐氛围。教师在教研中学会了反思,在相互尊重中学会了交流,在虚心中学会吸纳,在领悟中学会调整,在合作中获得成长。虽然我们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存在的问题。如:教研共同体组织无章可循,难以维持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研经验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教师不愿意学习理论,希望有现成的操作模式,导致研讨中缺乏为什么这样做,更多的是怎么做;共同体活动和学校校本教研、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在时间上的冲突,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7

园本教研是幼儿园教师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我们南麻五小幼儿园立足本园发展,加强园本培训。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园本教研工作

那么,我们认为,面对今天我园幼儿教师队伍的现状,园本培训及开展园本教研应是我园保教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的办园理念就是:“自主、协作、探究、创新”。通过园本教研,让教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之中。在施教的同时,为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才能,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价值和品味。从合格教师逐步成长为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加强园本培训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首先,园长亲自抓幼儿园工作,由她牵头成立了以园长为首的园本培训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辅导员具体负责培训工作,其他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其次,我们把园本工作列入幼儿园每周活动设计中;每学期,我们还定时召开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活动,及时解决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园本培训工作进行及时的调度,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

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计划,确保培训落实到位

为确保园本培训落到实处,制定了园本培训工作的计划,列出培训的内容和安排,教师再依据总的计划制定出本班的园本活动计划。这样既指导了教师的学习,又明确了学习的内容,让老师们知道了学什么,什么时间学,统一了步骤,保证了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督促教师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8

一、中专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中专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课非常的少,这样就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很好的进行实际的应用。由此可见,中专数学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数学教学的措施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在中专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数学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另外,在生活中,很多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2].例如,在进行函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就应该告知学生学习函数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函数在生活中用途非常的广泛,函数能够解决纳税问题,票价问题,销售利润问题等。

2.更新教材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学知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很多前沿的知识学生在中专数学课堂的学习中无法学到,由于中专教材不是一年一更新,需要五年到十年左右更新一次[3].因此,很多前沿的知识无法在教材上体现,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最先进的数学知识加入到教材中去,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应该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专学校应该拥有一批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扎实,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的数学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的发现教学中不适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并且通过创新,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不断的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另外,中专数学教师还应该多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师资保证。

4.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完成教师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的暂时性记忆也随着时间淡忘,无法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无法全面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爱上学习,进而收获知识。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列举教学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例如,在进行函数教学的时候,由于函数及其图象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并且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才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教研论文 篇9

作为教师,有教学理论和经验,其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比较高,也有发表教学论文的实际需求,为什么普遍发表教学研究论文比较少呢?

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我发现,影响教师写作论文的因素很多,如工作量大、没有整块时间,或者自觉理论水平不足,难以从教学实践中抽象出理论等,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不知道如何选题。

教研论文是指围绕教学中的某个问题,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可资他人借鉴的教学方法的文章。这个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文章的着眼点,如何选取这个着眼点就是选题。选题是教研论文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也有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这些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实践结果,就是教研论文写作的着眼点。对这些“问题”“方法”“结果”进行思考和总结,就能写出一篇有针对性的教研论文。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如何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一、如何发现问题

1.在教学改革中发现问题

教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方面,相较以前都有了很大改变。结合自身学科教学实际,分析其中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就可以找到很多可写的点。如,对比教改前后的教科书,分析其中的不同,以及教学中学生对教科书的反映,进行纵向对比,就是一个比较容易入手的角度,这方面的文章也比比皆是,随手搜索一下就能看到很多例子。如,“新课改前后教材中性别角色的比较研究”就是从这个角度分析的一篇文章;类似的还有“浅谈新课改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人文性”“对新编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资料卡片’和‘知识链接’的理解与运用”等。

2.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教学实践中,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教学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而这些改进的实践方法和结果,就是教研文� 只要有心,就会发现其中的“点”俯首皆是。例如,教学内容上,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顺序,教学效果会有什么变化?在教学方法上,使用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使用小组讨论和不使用,教学效果有什么变化?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微课教学前后,学生的反应如何?微课的使用,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与传统方法有何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置提问环节可以提升课堂气氛?提问哪些学生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开放式问题还是非开放式问题?翻转课堂有何优势、有何弊端?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分析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观察,找到这些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实践检验,就成功地找到了教研论文的选题。

3.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学生是教师写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是教师论文写作的数据来源。你可以记录学生在使用某种新教学方法的课堂反应、作业正确率、考试成绩,分析其在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变化,从而获得教学效果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数据经分析归纳后就成为教研文章的重要内容。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角度选择一些独特的、比较主观的选题,如,分析学生学习成绩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等,这些选题都依赖于数据分析。教师可以设计好问题,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取数据,从中分析出结论。如,发表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论文“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选取了298名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其结论就比较令人信服。发表在《求知导刊》上的“中职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幸福感关系研究现状”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疏离感和主观幸福感指数的影响。在这种选题上,只要设计好问卷问题,获取这些宝贵的数据,利用一些已有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就能写成很有分量的文章。

当然,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 一个题目能够进行研究,一定是真正存在于教学中的问题,而且应该与当前教育发展水平相切合。

二、选题的原则

1.宜新不宜旧

在选题时,应选择与当前的教育发展水平切合的问题,所谓切合,指的是这个问题是当前多数人关心的、正在实践的内容。举例来说,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潮下,讨论微课对教学模式的改变就是切合当前教育发展水平的,但讨论多媒体的教学使用就显得陈旧,因为多媒体使用已经非常普及。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呢?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多关注各种教育平台,分析当前的热点,还可以阅读一些教育类的期刊,尤其是声誉比较好的期刊,分析借鉴其他论文的选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找到自己可以着手的“点”。

2.宜小不宜大

一篇教研论文,最好针对一个教学上的小问题,“小题大做”、深挖深钻,比较忌讳大而化之的题目。小问题容易写深写透,而大问题则容易写散。甚至可以这样说:题目的大小决定论文的水平。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很多,从一个因素的变化去分析系统变化,等于固定其他变化因素,只考虑一个因素变化的影响,往往可以得到可信的结果,而同时分析多个因素的影响,则难于得到一个确定性的结论。因此,教学论文往往只从一个因素的影响去分析教学过程,也就是题目比较“聚焦”,以期得到明确的结论。如,“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就是一个很适当的角度,而“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选题就比较大,因为教学策略从课程设计、教学手段、组织方式等环节都有体现,如果方方面面都写到,容易浅尝辄止,达不到教研论文要求的深度。

三、如何修炼选题的慧眼

为了找到合适的选题,教师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善于发现的眼睛是怎么来的呢?离不开自身的积累和修炼。

1.勤于阅读和学习

教师应当多方面阅读,除了自身学科,还应该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教育教学理论就是教学的工具,而且这些教育教学理论往往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当把理论联系到自身实践中,又出现了预期结果的时候,一篇言之有物的教研论文就有了轮廓。教育类期刊也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向,特别是自己想要在其上的期刊。阅读教育类期刊既可以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又可以了解期刊的风格,便于自己投稿时有的放矢。

教师还应该多掌握最新的教学技能,将新的教学技能应用于教学中,可以真正体会到这个技术的优点与缺点,以及是否对教学有实质性的促进作用,将这些经验整理成文,配之以数据分析,就是一篇很好的教研论文。

2.勤于思考和积累

作为一个教师,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各种教学工作,无论上课、听课、改作业,随着时间的积累,必然会有各种体会、感悟和经验。常常记录这些体会、感悟和经验,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就有了写教研论文的案例和素材。而对这些经验体会进行思考和反思,分析其中的原因,结合教育理论,就可能找到合适的选题。有了选题后,这些记录还可以帮你找到论据支撑论文的论点。而且,教师的工作重复性比较高,这个特点使各种记录易于前后对比分析,所以积累的这些记录就是写作教研论文宝贵的财富。

总之,写好教研论文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选题上,需要我们保持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的学习,以及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创新精神,还需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喾此肌⒒累,厚积薄发。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1JG116)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教研论文范文 篇10

1.学前教育学科知识学前教育学科知识是PCK结构的核心成分。PCK由学科知识转化而来,幼儿教师学科知识的理解水平制约着PCK的水平,因而学前教育学科教学能力的发展必然要以扎实的学科知识为前提。对此,《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因此在区域教研中,应该帮助教师厘清学科知识,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活动内容?活动中的关键经验是什么?内容与课程的关系是什么?各领域的核心经验应该如何呈现等问题。

2.关于幼儿发展知识关于幼儿发展知识涉及多个方面,《专业标准》中指出:幼儿园教师要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了解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等。PCK的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因此在区域教研中,应引导教师关注幼儿,比如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活动中幼儿是如何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学习品质。

3.关于教学实践知识艾尔贝兹提出,教师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实践知识”。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是由一定的实践情景塑造的,也为这一实践情景服务。教师实践知识是一种动态的,是随教育教学实施环境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教师不能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有完整的理解,就难以建构内在的知识基础和信念。因此,在区域教研中需要引领教师关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关注环境创设,落实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研究教师教育教学策略运用中的实践智慧。教师求知的动机来自于实践,是由实践所推动的,教师求知的目的是回到实践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笔者基于对PCK概念的理解,尝试在实践中通过区级教研活动的四个转变,来推动幼儿教师PCK的发展。

二、学科教学知识PCK引发区域教研方式的变革

1.由关注教学内容向关注内容与课程关系转变据调查,幼儿园一线教师最喜欢的教研方式是集体教学实践观摩,每次实践观摩现场都是济济一堂,学习热情非常高。有的用相机拍,有的用录像机录,但往往拍的是内容,录的是形式。所以常听到他们抱怨:怎么相同的教学设计回到本园实施时就失败。主要原因是,教师只关注了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此内容与该园课程的关系。换言之,观的是浮萍而无根,教师回去无法模仿,更做不到举一反三。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区级教研环节设置上进行了两个前置。环境参观前置。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先参观幼儿园外环境及班级内环境,通过幼儿园外环境了解该园的办园理念,课程特色;通过参观班级内环境,了解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班级主题墙中呈现的幼儿经验发展轨迹,思考:执教教师为何选择此内容作为集体教学活动,该活动内容的核心经验是什么?该活动与课程的关系是什么?此环节前置,利于促进教师自觉地学习,自主构建,有利于教师批判性地审视教学活动。园本课程介绍前置。参观完环境后集中,由该园园长或业务园长介绍其课程建构理念、课程框架结构、课程实施策略及课程评价方法。这样的课程建构经验分享,有利于教师不仅看到“树木”也能见到“森林”,了解了“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了解了本次活动的核心经验与课程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了解儿童经验的横向联系,还关注到儿童经验的纵向发展轨迹。如此,才能透过幼儿园环境创设和课程设置洞悉其背后的理念,这种互动方式能更有效地引导教师关注学科内容知识,儿童发展经验和教师实践策略的融合,推动教师发展教学实践性知识。

2.由关注教师“教”向关注教与学关系转变教研观摩活动中,参加教研的教师摄像头大多数都是对着执教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录在其中,用于回去模仿。有的教研示范课,为了追求“漂亮”“顺畅”,教师像个演员,形式方法多样,内容综合成大拼盘,场面热热闹闹,活动顺顺利利,而幼儿的经验却在原地不动。忽略了教学手段与方法是为提升幼儿经验服务这一主旨。究其原因:其一,幼儿教师的领域专门性知识被简单化地与学科专门化等同起来,而真正有效的整合式课程实施以及对幼儿学习的支持,恰恰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领域教学知识。为改变这一现象,在区级教研活动中,由执教后说课改为执教前说课。说课说什么?一说本次活动核心经验。无论用何种形式的课程,作为幼儿集体经验提升的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它的领域核心经验应该是明确的,比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就呈现了五大领域的核心经验内容。二说本班儿童的已有经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经验是不同的,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发展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三说运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师为幼儿学习搭建的“鹰架结构”,即为达成活动目标,应该如何合理运用方法的问题。实际上,说课就是执教教师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参加教研的教师要观察幼儿的已有经验以及已有经验在活动过程中的提升过程,当然,不同的幼儿表现是不相同的,有的是经验重复后的一小步,有的是经验重组提升一大步。教研活动就要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有意义的知识,从而支持和帮助幼儿形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

3.由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向关注游戏转变传统的区级教研活动重集体教学活动轻游戏,一般安排2~3个集体教学活动观摩研讨,很少观摩研讨游戏活动。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教师在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更能呈现和提高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的融合渗透水平,即PCK水平。因此,我们在区级教研活动的内容安排上,增加了游戏观摩活动这一内容,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观摩两种幼儿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以集体学习方式为主的教学活动和以个体自主学 游戏看什么?一看游戏的环境创设空间是否合理,区域间有无干扰,如扮演区和益智区活动空间分隔要大些,避免相互影响,空间安排要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二看游戏材料是否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开放性材料要多于封闭性材料,低结构材料要多于高结构材料;三看幼儿在游戏中的状态,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专注程度,与同伴的交往能力及游戏水平;四看教师在游戏中对儿童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否适度和及时。游戏反映幼儿的发展水平,也再现了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游戏由于重过程轻结果,幼儿在不断重复中巩固发展,同时教师支持水平也得到巩固和提高;游戏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观摩游戏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提高PCK水平。

4.由关注教师行为向关注行为背后的理念转变以往观摩后的研讨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行为,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操作材料提供的适宜性,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及教态等,忽略了对教师行为背后理念的透视。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增加了教师执教后的反思环节,听完执教教师的“有心”行为后再议。反思说什么?有的执教后反思就好像是为别人的评课作开场白,没有说出所以然;有的说课从目标到选材再到环节设计泛泛而谈,只是作了一个自我评课。活动后反思,它与评课不同。执教教师的反思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向和负向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设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执教教师的现场反思具有他人评课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因为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依据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能尝试对自己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进行原因假设和分析时,活动就能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研讨围绕教师行为背后的理念展开,如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行为是否站在育人的高度,关注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等。这样的研讨是在行动中反思,利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提高。

三、结语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11

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新课程强调我们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怎样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走进教材,研究教材,去读懂教材。

开学的前两个周,为了引领我们的数学老师去解读教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了一个分析上册数学教材的活动。

每一个年级的教材分析负责人,我们推选刚刚上过这个年级的教师为其他教师进行教材分析。每一位培训负责人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们不仅为老师们做了全册教材的分析,还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金点子,好不保留的交给了每一位数学老师。

张芬老师分单元为老师们进行分析,她介绍了每个单元中的重点教学内容以及自己的处理方法;陈建英老师主要是讲自己对重点内容的突破方法;吴润兰老师边通过教材分析,边介绍自己在教学中摸索出来的好方法;任忠碧老师老师分析完教材后,还交给老师们区别对待后进生,提高后进生学习兴趣的方法;王智莉老师主要给老师们分析教材的重点及自己的教学措施;安君老师重点分析了教材的编写特点,还给老师们讲解了创设情境的几大误区。

通过这次培训后,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全面的了解了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在重点内容上的突破方法,为教师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继续走进教材,认真地品读教材吧。

教研论文 篇12

关键词:教研档案;档案管理;党校

党校教研档案主要反映和记录了党校在管理以及教学中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和历史经验,是开展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关键参考。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开展业务培训以及理论学习的关键基地,教研档案的有效利用,不仅对党校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关系,同时还对党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水平具有密切影响。但是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导致教研档案的功能和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在此背景下对教研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提出相关对策,对提高我国党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党校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档案意识。当前,我国党校对教研档案管理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缺乏科学的档案意识,党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存在认识偏差,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致使管理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档案文件出现残缺、破损以及流失的情况;党校科研人员以及教师没有及时移交科研和教学文件,导致档案搜集归档存在困难。2.制度不健全。当前,对于教研档案管理,党校只是大致制定了一些项目和内容,对于归档时间、奖罚措施以及文件要求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档案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制度依据。同时,制度不健全也导致管理工作不能形成系统的工作细则和工作程序,档案在分类、整理以及收集方面比较混乱。3.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在我国党校教研档案管理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毕业于档案专业的人员不多,而可以熟练运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人员更是稀缺。同时,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必备的专业技能,缺乏学习精神和学习意识,在工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差、效率低,甚至出现档案堆积以及丢失的情况。

二、优化党校教研档案管理的相关对策

1.提高档案管理认识。想要进一步提高教研档案的管理水平,党校领导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意识,给予档案管理工作以充分的重视,并且认识到教研档案管理工作对党校发展和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才能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并且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以及规范化发展,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相关领导要充分贯彻《档案法》,并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校工作人员对教研档案的重视程度,转变陈旧的思维观念,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档案的归档以及整理工作中,配合管理人员做好教研档案管理工作。2.制定科学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凭证,是促进管理工作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基础,党校只有根据自身管理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才会有效发挥教研档案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本校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在制定档案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党校领导和管理人员要认真研究教研档案的特点,并且根据现有制度,分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第一,在管理制度中,要清晰划分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并且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保证制度的充分落实和严格执行,将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划分,实现责任到人;第二,在开展管理工作的同时,党校领导要加大监督力度,针对管理制度的执行以及落实情况进行严格检验,如果发现问题,要马上组织整改;第三,党校领导要将管理工作的质量与管理人员的晋级晋职、年度考核挂钩,制定科学的奖惩措施,进而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教研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党校领导一定要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一,党校领导要加强管理人员的思想以及政治教育,培养人员具备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培养出一支作风顽强、责任心强的档案管理团队;第二,党校要加强建设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物质,并且提供给管理人员以技能培训和专业学习的平台,针对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现代化的专业培训,强化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扩展其技能领域,提高专业能力;第三,党校还要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在搜集以及归档工作中,不能坐等资料的移交,要深入到科研以及教学一线,帮助科研人员以及教师完成资料的归档和收集工作,并且以超前的意识促进档案管理的有序开展,对教研档案的形成进行全程监控。4.确保档案资料完整。管理人员要保证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第一,一定要明确各项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并且严格区别归档文件与不归档文件的界限,对于归档文件要提出相关要求,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文件归档情况开展指导和监督;第二,明确规定文件归档时间,保证文件材料收集及时,对于没有归档的文件,管理人员要进行督促,进而实现文件的尽早归档;第三,管理人员要对归档文件进行严格审核,主要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以及齐全性,文件内容是不是准确清晰,文件材料用笔以及纸质是不是符合规范,文件内容与具体情况是不是相符,管理人员如果发现文件存在潦草、敷衍以及虚假的情况,要进行及时纠正,进而保证文件准确、真实、完整。5.提高教研档案质量。第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思想,树立质量优先的思想认识,管理人员要对教师开展质量教育,进而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质量的关键性,同时,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与党校领导沟通,将档案质量与教师的绩效挂钩,以经济手段调动教师配合档案工作的热情,对于一些编写能力有限的教师,档案管理部门要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进而提高其材料编写质量;第二,管理人员要积极与学校各个行政部门建立联系,将科研规划、教学制定、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及时归档,并且针对其变化和实施情况,把变化和补充的内容填写到材料中,举办教案、科研报告以及科研论文的评比活动,通过经济鼓励、精神奖励的形式,激发教师编写文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对于党校各种活动所形成的材料,管理人员要积极认真的收集归档,进而获取第一手资料或者原始资料;第四,为了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管理人员要针对教研档案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并且将其以材料的形式发放到教师手中。

三、结语

教研档案管理是党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党校开展日常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更新观念,针对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党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宁宁。党校档案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微[J].办公室业务,2016(21).

[2]仝丽。党校档案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3).

[3]王淑华。党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5).

[4]卫立群。医疗纠纷档案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现代医院,2010(10).

[5]钟启超。浅析党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档案,2015(5).

[6]李建飞。如何加强基层党校教务档案管理问题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5(11).

[7]方丽真。浅谈党校在职研究生学籍档案管理问题[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

教研活动研究论文 篇13

领导和物理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结合本校实际,围绕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目标,以学 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

1、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全面提高我校物理教师的理论素养。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改革的有关材料,把握新时期物理教学目标与重点,学习新教法,力求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成效,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3、组织教师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互相学习,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各项活动有序地进行

1、严格按照开学时的工作计划,落实教研活动制度,每周三下午进行教研活动,并做了详细的安排,围绕新的课程改革,进行集体备课,观看录像,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了教研活动有计划、有内容、定时间、定地点,使全组教师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2、完善备课组集体备课活动,提高了各备课组的教研质量。集体备课做到了_四统一_,即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练习、统一测试,加强各组之间的交流、听课、评课等活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3、定期进行教学常规调研工作,及时获取了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教学、

4、定期抽查教案、听课记录,检查作业批改情况

三、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1、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教材教法,认真进行教材分析,熟悉各年级知识体系及教学目标、教学要求。

2、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和情境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实践能力。

3、定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物理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4、组织教师上好教学研究课,积极报名上好学校优质课,坚持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对诸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难点是否突破,教学手段的使用及教学思想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5、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并迎接外校教师来我校参观指导,安排教师上好公开课。

在本学期中,我组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研气氛不够浓厚,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对新理念、新教法的钻研还不够到位,新课标的实施不够成熟等。但是,我们全体物理组教师深信,只要全组教师同心协力,通力合作,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新的学期当中,一定可以让我校的物理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教研论文 篇14

调查发现,一些学校、教师对集体备课的大方向不明确,他们只是指望通过集体备课解决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一次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下周的课(或下面的几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如何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怎样的例题或习题,怎样进行作业与考试……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细节进行。这本无可厚非,甚至是非常必要的,但从下面的理由看,集体备课仅有这些也许就显得不够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形成自己的教学文化应当是一所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并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特色,应当成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目标。学校原有的教学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发展方向又是什么;学校的每个学科要努力形成怎样的教学特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如何确定;为了实现长远的发展规划而需要分解的阶段目标又是什么,如何实施……这些都应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所要明了的。

与此同时,相对于集体备课的长远规划,学科组平时的集体备课过程则应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将集体备课的长远目标、内容细化分解,紧紧围绕当前教学内容,切合当前教学实际,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学校要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与当前工作重点、教师专业成长与实际教学需求结合起来,使集体备课活动每一阶段有研究探讨的重点,既扎实有效、务实具体,又抬头看路,始终瞄准努力的大方向。

二、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

集体备课应当是平等、民主、互助、开放的交流活动过程。集体备课,人人都是主角,但分T又应有所不同: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组织活动的全过程,学科带头人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示范作用,研讨时中心发言人(也称主备人)作中心发言,提供相关材料,设计并提出富有探究意义的研讨问题。所有的教师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提升自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本人、学生、教学内容等)进行“二次”备课。同时,要力戒以下两种走向极端的做法:

第一,一人备课,大家“享受”。将备课的任务全压在学科带头人身上:每次集体备课都由他们作“一言堂”的中心发言,他们拥有“霸语权”,其他教师则没有“话语权”;由学科带头人提供现成的“样板”教案,其他教师坐享其成,一成不变地到课堂上去“执行”;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将集体备课代替了教师个人的独立思考。这种做法看似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避免了青年教师可能要走的“弯路”,实则是一人备课,大家“受害”。首先,受害的是普通教师,他们与学科带头人缺乏交流与反思,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失去了基础,集体备课也就失去了“集体”的意义;普通教师被动“接受”,积极主动的思考少了,个人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没了,拿来的“成果”终究不是“自己”的东西。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受害的是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离开了学生的实际,再好的教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套教学方案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老师、所有的班级,这样的做法只能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二,“分工”备课,资源“共享”。将某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或模块或章节)按一定形式“瓜分”,提前分配给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教师备课,大家“凑”在一块,形成“完整”的备课。这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的备课用你的,你准备材料、作中心发言,提出教学建议;下一时段(章节或内容)用我的,我作重点讲解,给定教学设想;下次再用他的……一些人美其名曰“人人备课,资源共享”: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重点突出,难点分化,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分头“攻关”。这种认识和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其一,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基础条件、教学经历、业务水平、发展潜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虽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担当的角色应是不同的。相对而言,优秀的教师应承担起指导、引领、示范、带动、把关的作用。其二,人人担当“主备人”,将教学内容“瓜分”,集体备课变成分工备课、分别备课,会打破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的完整性。教材中的模块和章节都有各自完整的知识、思想体系。每位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往往是不同的,教师之间各自为战显然对于从整体高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学是不利的。从着眼长远的视角看,如此做法对于形成并主动构建学科教学的特色也是不利的。

三、备教材多,备学生少

当前,集体备课还是较多地关注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关注教材又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和落实上。例如,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章节)而言,教师大都比较关心: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有怎样的变化,是新增内容还是传统内容;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高是低,“理解”还是“了解”,“掌握”还是“熟练运用”;高考对该内容的知识考查要求是怎样的,常见题目类型有哪些,教学如何达到考试的要求?选择哪些例题习题;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规定几课时授完?能讲完吗……集体备课似乎一切都是在为了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情”却置若罔闻,熟视无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去研究我们教学的对象,再“好”的备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试想,当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倾向、情感态度不甚了了,甚至连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某一内容的知识基础都不能做到了然于胸,怎么可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方案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集体备课要备学生:调查学生学习基础与已有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情感倾向,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商讨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只有这样,集体备课才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够做到备课是基于学生的“学”,为了学生的“学”。

四、备讲法多,备学法少

目前,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教师的教案书写,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课堂上的“讲”:内容如何讲得清楚,题目如何讲得精彩,重点怎样强调到位,语言怎样力求优美,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切似乎都是在为教师课堂上的“完美表演”而准备。

例如,笔者参加了一所学校高一数学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课题为“函数的概念”。先是学科带头人作中心发言,他首先谈了自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对函数概念的“变量说”和“对应说”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函数的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就是具体的教学建议,特别强调要讲清“对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值’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并设计出了一组强化题目,给出了讲解的方法……在学科带头人发言之后,全体教师也都围绕这一议题谈体会,说打算(课堂上“讲”的设想),却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问题情境,总体上要把握哪些“有利”的“契机”,教师又该作怎样的角色转换与定位。显而易见,这样的研讨与交流固然深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落实)的认识,完善了教师对教法的设计,为“讲课”作了充分的准备,但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口因此,设计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有利时机”,适时角色转换,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备课的重要环节,也是集体备课的重要内容。

著名数学家张景中说:“好的老师,就应当向学生展示数学思维的美妙。”“数学教学的改革电不能只着眼于讲什么,不讲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教师应该下功夫研究在课本之外有没有与众不同的、更好的表达方式,不但要教学生算,更要教学生想。”备教师的“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为了“少讲”,“讲”是为了“不讲”。

五、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

一些教师认为,备课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并把形成教学思路与实施方案看作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因此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择练习作业……成为每次集体备课的主旋律。而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后“回头看”、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评判、教学的得失总结却涉及的较少。

诚然,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这只是一个预设,但却是执行教学行动的“指南”,是达到理想与精彩“生成”的基础,因此集体备课前预设也是顺理成章的。但“预设”不可能预料到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情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就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的实践表明,思想开放、思维敏捷、好奇心强的学生的思考时常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而且不可能总是走在教师事前“预设”的轨道上。教学过程中也就会时常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事件”。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会有怎样的反应?他可能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势推进学生的学习;他可能将学生的思维强行拉回到自己的思路上,这当然是毫无益处的;他可能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好端端的“设想”遭遇到了挫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预设”与“生成”之间的撞击,无疑会引发教师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课前预设有何不足?教学过程有什么不当?今后应该怎样调整,有什么教训和经验值得总结汲取……这分明是来自“身临其境”的“当事人”的真切感悟。这种感悟,既亲切自然、弥足珍贵,又稍纵即逝,及时地总结交流是十分有意义的。那么,在随后的集体备课时,就上一次的备课及其教学实施过程回顾反思(比如采取课后说课的形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回顾教学设计形成的轨迹,联系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交流各自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感触各自的困惑与迷茫,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在当前大力推行校本教研活动的背景下,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已为我们所认识,但在实施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和不足。我们要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探索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策略,将校本教研推向更高水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摘要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一些学校在开展以校为本的集体备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备教学内容落实多,备学科长远发展少;分工备课多,合作交流少;备教材多,备学生少;备讲法多,备学法少;备课前预设多,备课后反思少。校本教研要着眼于学校长远的教学文化建设和学科教学特色的构建与发展,加强教师的合作交流,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研论文 篇15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语文教研员;新使命

一、历史地看待语文教研员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教研员是当代中国教育界的一种独特存在。这个隶属于省、地、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特殊职业群体,最初诞生于1956年,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庞大、办学条件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教育弱国,他们发挥了积极稳健的业务指导作用。作为国家制订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与各地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之间的重要中介,教研员是由课程和教学的应然状态向具体的实然状态作规范转换的业务权威。具体到语文教研员,他们以语文教师课程实施中的规范性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诸如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过程的有序、板书设计的精致、语言运用的准确等等(并根据不同课文或课型而分别一一加以细化),换言之,语文教研员同样是以崇尚课程进展中的预设性、计划性、操作性和符合规律性作为基本的教研目标。这样,积极的一面在于,语文教研员使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得到了积极有效的落实,促成中小学语文课长期平稳和规范地运转;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语文课的规范性限制过多,从课文的预先备课到终端的考试测评,均提出一系列明确和细致的量化、硬性指标。而且又借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不断予以强化,从而导致语文课陷入封闭、僵化和一统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难以摆脱。人们戏称这样的教研方式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而所谓评课,同样是教研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要求来一锤定音,以致某位优质课获奖教师作如是痛心的反思:“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1]如此这般,语文教研员以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和统一考试为基本内容的教研活动,已构成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大阻力;换言之,语文教研员正面临着其他学科教研员同样严峻、甚至更为严峻的新课程理念的挑战。

二、语文课程的理念蜕变

具有极强先锋性的语文新课程,从基本理念到实施方法乃至评价策略,对语文教研员而言是一项不得不正视的新课题。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由于过度偏重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共性而导致对语文教师教学个性、教学特色的偏废,进而抑制了语文教学创造力的发挥。而语文新课程,已经发生了下述一系列的理念蜕变,从而赋予语文教研员新的历史使命。

其一,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化。从总体上看,语文课程的价值重心在发生着重大的位移,即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向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如何主动建构与文本、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语文教师如何尊重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个性选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17)对固定的语文知识,课标降低了要求而着眼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2](17)这种语文课程理念的重大变革,预示着课程目标必然从静态趋向动态、从固定化趋向生成化。学习主体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他们对课程内容的主动建构以及建构之间的显著差异,使语文教师在课程目标展开中必然会遇到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整合,使语文课程目标不断衍化和出新。这样,语文教研员就未必能从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的预制目标来作削足适履式的框定。而个别教研员对“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语文课例的非难,恰恰表明改变指令性课程范式下教研员所形成的教学目标全预制和全垄断观念的紧迫性。[3]

其二,语文课程内容的自主性。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封闭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的全面矫正,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课标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2](14)这样,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自主性大大增强了。而另一方面,新课标更要求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鉴于母语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个显著特点,新课标力求彰显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以使语文课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 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选修课和必修课并重,更加突出了师生双方对语文课程内容教与学的自主性。这样,无论是教师自行选择国家或地方编制好的教材,还是教师主动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独立开设选修课,都将促进语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自主筛选与重组,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各个相异的个性化风貌。这使语文教研员习以为常的统一课程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评方式等标准化尺度,难以适应语文新课程的发展。

其三,语文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2](15)在课程目标走向生成化的基本趋势下,语文教师要以新的课程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即鼓励学生矢志突破语文知识的“茧缚”,发展其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表现在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独特的文本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为其个性化的审美鉴赏开放充分的精神空间──这种充满民主气息的课程实施,要求语文教研员也要以新的眼光和开放的襟怀来促进多样化语文课程实施形态和个性化语文课程创造者的出现。

其四,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既然语文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目的、维度、方法等等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即从过度偏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从单纯关注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并重,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端性评价兼顾以及从繁琐化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等等,这就自然要求教研员对语文教师自身的评价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评价目的、评价维度、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以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促进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与成熟。

三、语文教研员的新使命

新理念的语文新课程,赋予语文教研员崭新的历史使命,使其承担起前所未有的新职能,从而保证语文教师角色趋向于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激励者这三种新身份上。[4]

首先,语文教研员要由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以往的指令性课程范式是一种完全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各级教研员自身也往往远离课程的决策和审议(地市、县市两级教研员尤甚),更多的是单向式向一线教师诠释国家课程与教学大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具体意见,而没有发�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研员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探求精神的“研究者”,既忠于并创造性贯彻国家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志,也要以研究主体的身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构建基于课堂实践的艺术研究之品格,包括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前沿性,即超越狭隘的课程与教学之实践而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汲取养料,深化、广化和敏化理论思维。这里,语文教研员需要克服下述两种片面的倾向。其一是重语文学科知识而轻语文课程理论。由于传统上将语文课程视作学科、视作教师向学生所传授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之总和,所以有些教研员不免将自己的学术之根植于狭窄的语文学科领域,缺乏对课程理论的“自觉意识”,更缺乏深入广泛的研究,这必然导致课程理论素养的相对贫乏。为了改变这种情形,语文教研员要同时具备“学科意识”(consciousness of subject)和“课程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严格区分作为静态型知识序列的学科与作为动态型主体构建的课程,明确前者指向外在的知识客体,后者指向师生主体对知识客体的激活和内化。其二是重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轻西方课程和教学理论。建国以来,前苏联的课程和教学理论对中国大陆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很深,使多数语文教研员的理论观念留有苏式胎记,诸如偏重课程和教学的预期性、计划性、统一性和终端结果,并以这种适应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作为主要的理论内存。而语文新课程本身具有宽厚的理论根基,包括融入了近年引进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精华,这必然要求语文教研员突破狭隘的视域和闭锁的观念,追求理论视点的全域性,即站在全球化时代的宏观角度来观照和研究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虽然,教研员的理论素养难免有深浅宽窄之分,未必人人能达到相当渊博的专业水准,但在实施和推广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人

其次,语文教研员要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而成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自身的意识总是被一套标准化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大纲所主宰着,诸如预定的课程目标、既有的课程内容、可控的教学过程、预知的教学结果和统一的评估尺度,这些为语文教研员所熟悉并共同恪守的规则被予以充分的细化和量化,并在有计划的教研活动中严格地规范着一线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这样,在追求语文课程与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名义下,导致教师课堂流程雷同,以往所谓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往往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这种浅层次上。而今,语文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拓展课程实施的弹性空间。这样,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语文教研员自然也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去突破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所谓个性化课程,是最能凸显执教者独特的教育智慧和鲜明的教学风格的课程,是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最能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课程。作为课程和教学研究的专家,语文教研员要有意识地张扬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积极主动地释放和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尊重教师教学的独特性和群体之间的教学差异性,反对亦步亦趋、盲目模仿乃至照搬。“示范课”之范,并非诱人入彀,而是启发教师突破课程既有范式、更新课程因袭套路的教育智慧。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顺应时代潮流而求变,从课程目标直至教学方法,林林总总,莫不在变中呈显生机──因此,语文教研员理当引导和鼓励所有的教师上出“自己的课”来,包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第一,就语文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对教科书作出适应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形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简单移植他人(即使是名师)的教学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精心促进教师去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第二,就语文课程的动态性而言,教研员应唤醒教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努力开发母语课程资源,从而使鲜活的现实与既有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教研员要有眼力和胆识撤除无形的课程栅栏,使语文教师走向广阔的课程创造空间。第三,就语文课程具体实施(即教学)而言,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充分开放课程进展和生成的过程,使课程与教学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这样的人文课程的实施,恰如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Stenhouse)所主张的不应以一种既成结论来封闭课堂探讨的边界[5]。因此,教研员应审慎避免以统一和共性的标准去限制千姿百态的课程进展。简言之,尊重语文教学的多元和个性差异、珍视语文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这是语文教研员对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引导,也是催生语文教师个性化课程的必要条件。

最后,语文教研员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常常通过课堂的听和看而作出“教学临床诊断”,其鉴定依据是统一的课程标准,其鉴定结果被纳入校长的行政管理,其鉴定效应是无可争辩的权威性的,并与语文教师的晋级擢升息息相关,故语文教研员形象在一线教师心目中形成了监控的威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释放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因此,理应变自上而下的鉴定式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以真正促进教师朝专业自主化方向发展。第一,语文教研员要重构与语文教师的新型关系。既然语文新课程标准认同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真诚的对话关系,那么,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亦当如此──更确切地说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甚至知己,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语文教研员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建立并强化专业发展的自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最终步入师生融为一体、共享成长幸福的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第二,语文教研员要更新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就评价原则而言,要变简单化的课程约束为促进教师特色和特长的发展,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等传统观念而牺牲语文教学个性的充分展示;就评价方法而言,要变语文教研员“一课定论”为注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全程化发展,使形式化的检查、观摩朝有内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就评价主体而言,要变“他评”为“自评”为主,即按照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的那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自主发展的强烈内需;就评价维度而言,变单纯关注教师课程操作层面为兼顾其课程和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乃至人格态度等潜隐层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价值观立足点是否转移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第三,语文教研员要养成教学评论家的“发现意识”。这是教研员必备的素养之一。一方面,语文教研员应有目的地、周期性地进课堂,全面掌握语文新课程实验的总体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分析,促进学校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适度调整和对语文教学管理的最优改进;另一方面,要敏于发现语文新课程发展中有创意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能以课程和教学专家的理论眼光与评论家的职业敏感去“点拨”纷纭复杂的课堂现象,去发现自有追求、高标特立的语文教学新人,从而引导语文教改实验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里,我们非常强调:语文教研员作为课程和教学艺术的职业评论家,应当超越浅泛、追求卓越,精心把握好情感性和前瞻性原则。所谓情感性原则,即语文教研员要与语文教师共同投入课程改革的艰苦实践,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养魅力给教师注入持续拓展课程改革的源源动力。所谓前瞻性原则,即语文教研员要预见教师的教学潜力及其隐含的可能性发展前景,充分估计到语文教学探索的曲折性和必要的预支代价。

总之,高标崭新价值取向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赋予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教研员以历史新使命,进而引导教师角色随之而实现深层次转换,使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走向民主、开放、和谐的创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N].中国教育报,2003-05-25(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友慈。目标──教学的最高基准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3,(3):25.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