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论文【通用5篇】

全面质量管理在改革开放的时候引进中国,现在已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全面质量管理论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篇1

关键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 硕士论文 质量 思考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指出: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是与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及安全监管等方面相联系的专业学位,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本文试图分析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在培养过程中,完成的学位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探讨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中存在问题

1.1选题缺乏应用特色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是为了培养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开发、质量控制、分析检验等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但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来看,大部分仍是是以学术型研究为主。其原因是大部分导师具有较多的研究课题,但具体实施人员不足,因此需要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并通过学位论文来完成,使得对其论文的指导仍偏重于学术指导,不少论文仍沿用了学术学位论文的选题标准,直接造成了应用型研究生论文的过于学术化。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大多由校内第一导师直接决定,研究生负责论文的实施过程,而校外第二导师多数仅作为一种形式,很难对研究生论文的完成提供足够的建议,因此造成论文缺乏与食品生产、新设备研制与开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实践问题的有效结合,无法体现出专业型硕士注重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此外,部分(在职)研究生所从事专业与目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对口性不强,也造成了其对整个论文深度把握不够,内容缺乏生产应用特色。

1.2研究手段相对缺乏

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内容来看,其研究手段多数相对简单。论文中对技术指标的主观评价方法(如感官评价法)应用较多,而化学分析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应用较少;应用常规手段进行理化指标分析的内容较多,利用先进仪器或方法揭示内在科学规律的研究较少。由于研究手段相对缺乏,造成论文研究内容水平较低,即使部分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但不少成果的认知度却大大逊于学术型论文。

1.3工学矛盾影响论文质量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非全日制研究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原单位边工作、边学习,其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生,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个特点使得研究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实际,进行论文研究及撰写工作,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工学矛盾。目前,食品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主要来自质量及卫生检测机构、食品加工企业、科研与教学单位,他们大多是原单位的技术研发、工艺控制或教学科研骨干,在读期间其经济利益、职称晋升等与原单位紧密挂钩,因此在完成论文同时,还得承担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当工作需要时,学习便成为次要,因此较大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

1.4论文整体质量较差

文献综述能力不高。(1)整段摘录,明显缺少对文献内容的整理与再吸收;由于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风格迥异,整段摘录造成语言可读性较差、表达突兀,且存在剽窃之嫌。(2)文献表述不当,歪曲原文报道内容,片面追求、夸大本研究的新颖性及原创性,缺乏严谨的学术性。(3)文献现状把握不清,无法全面表现该方向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技术等。论文规范性较差。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都有规定的形式,便于交流和保证论文可读质量。但部分专业学位论文存在繁简不当、重点不突出;大篇幅文献综述充数、研究内容过少;图表、文字编排不当,引文不规范等。论文内容提炼不够。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即使很多论文结果具有较高实践意义,但对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发现和提炼不够,除单纯地描述实验现象、罗列数据之外,较少从理论上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探讨,较难做到以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

2.提高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硕士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

2.1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关键。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导师队伍的建设,着重考察导师生产实践能力,遴选应打破单位和地域限制,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从企业选聘生产一线人才、从社会上选拔优秀实践兼职导师。导师素质和责任心是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导师在学生选题及论文指导上,可坚持指导方式上的“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根据食品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加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实际需求的同时,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选择既紧密联系生产、又适合于研究生独立完成难度和范围适中的课题,并尽量与导师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一致。校内、外导师与研究生定期沟通,商讨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案等;建立校外导师对食品专业学位论文的实际指导机制,发挥校外导师实际生产研究的优势。

2.2加强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监管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论文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方面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和促进作用。(1)课程设置管理。着重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融合性及跨学科性,加大方法论课程和选修课比重。(2)教学方式多样化管理。改善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3)督导管理:成立督导组对导师教学进行检查,同时发挥研究生的评教作用。(4)加强实践管理。积极联系研究生培养基地,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实现学位论文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5)由导师团队参加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实践指导及答辩环节等,严格对照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检查落实,防止培养环节形式化。(6)研究生管理实行“弹性学制”,以学分制为基础,依据学习情况实行弹性学制,鼓励潜心做应用型、高质量学位论文。(7)研究和实践定期汇报。要求学生每月(或每周)写出工作总结及下一步计划,定期与导师交流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8)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摒弃学术不端行为。(9)研究生日常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减少管理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率。(10)研究生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所有环节,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2.3严格把关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研究生多数在单位独立完成论文,其开题报告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此绝不可走过场,必须严格把握选题、开题报告关。研究生在开题前,必须查阅大量文献,并进行必要的预备试验,并针对性的进行生产实地调查,明确研究重点。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明确研究方向、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由导师协助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及路线,编制出较为完善的开题报告。开题检查应邀请校内外(5名以上)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慧和经验,集思广益,对选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现措施及计划作出分析、评判,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选题在原有基础上更趋于科学和完善。开题检查组重点审核论文选题内容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生产实际需求,是否具有实践普遍性等,避免因选题不当导致论文难以如期完成、工作盲目和简单重复现象的发生。

开题报告后,研究生正式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这一阶段任务重、难度大、问题多,因此,学位论文中期考核是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首先,要求研究生论文中期检查时间,应在完成论文开题后的半年左右进行,研究生必须按时提交论文中期研究报告。中期考核的实施由所在院系具体负责,组成评价考核小组,对研究生论文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评价,考核成绩计入研究生档案。建立严格的中期检查制度,有利于学科组及导师及时发现论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控制实验进度,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又有助于研究生及时总结和分析前段时间的研究情况,明确以后的研究方向,对于论文的顺利完成和质量保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2.4严格审核学位论文质量

对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学位论文的质量审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论文规范。论文的外在质量即论文格式的规范性,规范的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具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论文封面、扉页、论文使用授权说明、中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独立完成研究工作的声明及附录等部分;此外,要求论文表述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书写格式及引用规范等。(2)论文选题。要求应来源于生产实际,重点针对食品加工、贮藏及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3)文献综述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能够反映本方向或相关领域最新理论和应用情况,且具备较强综合分析能力。(4)研究方法和手段。要求论文体现作者较为全面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所研究的问题。(5)研究结果效益。要求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创新性,产生一定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或是有潜在应用价值。(6)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2.5改进论文盲审方式及评价标准

专业学位论文盲审专家遴选应在相应领域内领先的教授、副教授中选择。盲审专家初步确定后,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与相应院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联系,征得专家同意后,最终建立盲审专家库,严格杜绝论文评阅过程中的人情现象。论文评阅意见书中应附带一个量化详细的评分表,确定若干个评分指标及相应的评分标准,并提供文字表述的评审意见。这种方式既能对论文的优缺点给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又方便对多篇学位论文进行横向比较。

3.结束语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加入我国学位培养体系以来,极大推动了我国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对于该领域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改善,需研究生培养部门、导师、任课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共同努力,为研究生提供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和现代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推广硕士的规范化管理,进而推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不断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项目“双导师制与校外基地对研究生能力提高的研究”(11131064111)。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篇2

一、档案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档案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单位领导档案工作全体人员参加的,以科学方法为手段,充分发挥科学管理和专业技术的作用,建立一套贯穿于档案形成全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证高质量的档案。其核心是强调提高档案工作水平,以保证档案的高质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全体人员参加。档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档案形成过程中的所有人员,如各处(室)所的领导、文件起草人员、定稿人员、档案员等等人员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质量,人人有责”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也才能保证电子文档的及时传输和电子文档的及时归档。

2、全过程控制。从公文的起草、审核、印制、传递、执行到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编研、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实行质量管理。

3、科学的手段。采用数理统计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来解决档案的质量问题,不断提高档案质量和档案工作管理水平。

二、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问题的步骤

档案现状不容乐观。有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觉得档案工作不能给单位带来效益,只是花钱不争钱;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档案管理的必备硬件如档案室、档案柜、微机、档案管理软件等都配备不齐全;室藏档案数量不完整;平时不注意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档案制度不完善;有的单位甚至没有自己的《档案分类大纲》《档案保管期限表》。

1、分析现状,找出档案存在的质量问题。首先要从公文拟撰开始,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地、自觉地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查找问题。

2、分析产生档案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找出影响档案质量的各种因素。

4、针对影响档案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改进计划,并制定解决问题的落实措施。

5、组织实施解决和改进档案质量的措施或计划。

6、同计划和目标对照,检查采取措施后收到的效果。

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吸收到相应的制度、规定中去,防止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8、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不管是遗留下来的还是新出现的,再从第一步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改进,继续加以解决。

三、档案质量管理的要求

1、必须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档案质量的提高,与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有着密切关系。其中,领导的档案质量意识最为关键,领导通知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认清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清档案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要高度重视本单位档案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因此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档案质量意识,用较高的工作质量来促进档案质量。

2、要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人员的制约机制。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要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档案人精神。档案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比较强的工作,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对档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人员要从搞好档案工作、提高档案质量的角度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领导要给从事专兼职档案工作的人员创造业务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的业务知识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要求。

3、要把全面实现档案的价值作为检验档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每个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要通过加强档案的质量管理,更好地为生产、建设、教育、科研服务,促进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档案的真正价值。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篇3

一、ISO9000标准对质量管理理论发展的贡献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和广泛的认可,这是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ISO9000标准颁布后,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相继出现了许多以ISO9000标准为基础的相关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主要有:ISO14000、QS-9000、TL9000、CMM、OHSAS18001、ISO/TS16949、AS9000、ISO22000等,这些标准与ISO9000标准印证了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ISO9000标准为管理体系标准国际化做出了重要贡献。ISO9000标准在全球范围的推行和与之相关的认证活动,表面上是质量管理的管理要求国际化,实际上是质量管理范畴在广度上从企业、单位、组织内部或相关方向整个社会组织层面的延伸和扩展。广义的社会组织可能包括:供应商、本企业、协作厂商、企业联盟、商、客户、用户、政府、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等。

同时,本文的观点还要进一步说明,这种情况还有一个维度,就是质量的概念在深度上也同样从企业、单位、组织内部或相关方向整个社会组织层面的延伸和扩展。广义的质量的概念在通常——可用性、成本、可靠性、安全、寿命、功能、性能的基础上,已扩展到环保性、健康性、人性化、个性化等方面。也就是说,之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面质量管理或在日本称为全公司范围的质量管理将转变为向企业外部社会层面延伸、最终形成以整个社会为活动主体的质量管理。

ISO9000标准丰富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一次飞跃式的发展,是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

二、 “社会质量管理”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和发展

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在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朴素的社会质量管理思想起源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公开发表的资料中,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最早始见于1985年广东《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杂志第10期广州白云山制药厂陈见南先生题为——《关于“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的论文中。在该篇论文中,陈见南先生指出:“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是我国质量管理今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继续和发展。它使质量管理跳出了单个企业的范围。抓住了促进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以社会性的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扎扎实实地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从而使我国的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时隔12年,1997年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期发表了孙博年教授撰写的题为——《论“社会质量管理”》的论文。该文对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从如何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低角度,提出了社会质量管理的见解。该文指出:对质量 的治理和保证仅依靠企业是不够的,应该把质量管理提高到“社会质量管理”的层次。文章认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全面质量管理进行改良:①质量管理的社会性;②质量管理的社会治理作用,即社会责任;③完善市场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质量管理的思想在我国民间已有一定的认同和基础,在一些研究论文和著作中,出现了“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提法。

21世纪,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而更重要的是质量作为社会诸要素——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质量、自然环境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发展。这意味着质量将受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的制约而同步发展,质量系统将作为一个子系统而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发展。因此,21世纪将使质量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第四阶段,我们称之为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从上世纪末“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提出,到新世纪“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概念的提出,说明人们对社会质量管理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并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在我国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迎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形势下,在国际可持续发展呼声高涨的时代背景下,对质量管理进步与发展新的理解和期盼,这就是后全面质量管理时代的社会质量管理阶段。

三、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1.社会质量管理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社会质量管理阶段,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政府宏观质量监督、市场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三者相互作用成为显著的特征。在企业内部技术与管理结合更紧密,质量的职能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按岗位分立、强化逐步向企业全体人员职责融合、内化转变。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质量管理紧密结合;②质量管理与业绩管理紧密集成;③领导质量决策决定质量。产品技术标准将不再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符合社会需求将成为产品质量的第一要求。

2.社会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①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经营目标;②企业最高管理者对质量方向的领导;③与整个社会相关利益方的互利关系;④突出强调产品的社会责任。

关于第四项基本原则——产品社会责任,我们可以从质量管理发展历史的角度作一分析。十九世纪出现了产品(质量)责任理论,到二十世纪社会质量监督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再到产品售后服务、质量立法以及召回赔偿制度的推行,可以看出产品社会责任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形成和演变过程。产品的社会责任主要指——产品要符合或满足顾客在安全、环境、健康、人性和功用等方面的要求。

四、明确社会质量管理概念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企业最高管理者的质量意识。社会质量管理要求,在企业内部,企业最高管理者就是企业向整个社会提品和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从社会的角度看,企业为社会提品和服务所承担的责任,就是最高管理者所要承担的责任。企业最高管理者要为企业质量战略、质量决策、质量经营负责。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有利于政府质量监督、质量立法管理职能的实施。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篇4

关键词:质量文化;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改进

一、质量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质量文化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教育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学校教育范围内,关于质量文化的定义,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具有代表性的有:

1.有的认为质量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质量文化是指在学校系统内,以质量为核心的所有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狭义的学校质量文化主要指学校质量文化的精神方面,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它具体可以体现为学校人员共同的教学质量观念以及在追求教学质量过程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等。”①这一定义强调质量文化分为两部分,并把广义质量文化中的精神层次方面的文化单列出来,作为狭义的质量文化来理解。狭义的质量文化含义把质量文化看成是一种质量精神文化,而把质量物质文化、质量制度文化排除在质量文化的范畴之外。

2.有的把质量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质量文化是学校文化在质量管理上的积淀和凝结,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借鉴国外学校文化的有益成果,联系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实践,总结创新所形成的具有明显个性特点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是学校在运行过程中,由教职员工群体所创造并得到教职员工群体认可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标准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质量文化是学校的一种群体意识、共同信仰、共同追求、共同约束和统一规则。”②持这一观点的人倾向于把质量文化看作是一种团队意识,强调质量文化基础的一致性。

3.还有的人认为,“质量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③这是我国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这一观点体现了质量文化的系统观,把质量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看待。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质量文化的定义,明显强调以下两点:

(1)质量文化是一系列与质量有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2)质量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

虽然上述三种定义概括描述了质量文化的形成过程和构成要素,但是却忽略了实施质量文化的目的和最终结果,而这却是各级各类学校最为关心的价值体现。所以,质量文化可以定义为:以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效益为目标,致力于学校质量绩效建设的所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基于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质量文化更加强调形成全员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凸显持续改进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二)特点

质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必然带有文化的共性特征,而质量文化所具有的自身独特性才是其本质特征的具体体现。质量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综合性

质量文化是由一系列质量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组成的集合体,涉及到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都可能是质量文化的组成部分。质量文化的综合性具体表现在质量文化的层次结构中,质量文化从外到内依次可以分为:(1)外层文化――质量物质文化、(2)幔层文化――质量行为文化、(3)中层文化――质量制度文化、(4)内层文化――质量精神文化。

2.全员性

质量文化的形成需要全员参与,因为质量文化必须在最高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逐步形成。只有全面质量管理意识根植于成人高校每一个人的心中,学校的质量观念才能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经久不衰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教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人员才能不断地从质量文化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才能促进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质量文化通过精神力量的作用,使师生员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出集体的共同意志、目标和追求,使得每个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信赖、可靠的情感,甚至具有依赖感和归属感。

3.内隐性

这是从价值观的方面对质量文化特征作的说明,质量文化以理想、信念、追求等形式,隐形地存在于成人高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心灵之中,使之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产生潜在的力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质量文化并不是抽象的,成人高校制定的有关质量方针政策、评价标准以及师生员工的质量行为表现等则是质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成人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形成统一的质量意识,学校的质量制度和规范才能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并最终转化为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物质成果和精神产品。

4.实践性

质量文化,是成人高校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而提出的理论,反过来,它又指导和影响着全面质量管理和各项教育教学实践。如果质量文化离开了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此外,成人高校培育质量文化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质量文化形成的目的、过程以及结果无不体现出其实践本质。

二、质量文化的作用

质量文化在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质量文化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

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既是一套哲学体系,又是一套指导原则,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强调师生员工的全员参与,强调对师生员工的能动性激励。从管理哲学上讲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是促进组织――成人高校发展的方法,而不是控制的工具。因而,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一种更为重视人的作用、重视精神作用的管理理论。成人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其涉及质量方面的一切精神活动,精神行为以及精神物化产品总和构成的质量文化,就成为推行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基础。

(二)质量文化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

在欧洲质量组织第三十三届年会上,与会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从强调全员参加管理,强调最高管理者亲自领导正逐步扩展到强调发展质量文化。”可见,质量文化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日益占据中心位置。随着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逐步建立,成人高校的价值取向、管理理念、行为准则、社会责任、公共关系等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所涉及的范畴正是新时期成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这种转变必将有力地促使成人高校不断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水平,有效地促进成人高校不断提高竞争力。

(三)质量文化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成功实施的保证

质量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取得明显效果的前提与条件。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有效方法。成人高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必然引起成人高校质量管理全方位的革命性变化,但首先发生碰撞与更新的将是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观、价值观在内的质量文化。“而当前高校质量文化底蕴不足,内容陈旧,已成为高校实施现代教育质量管理的主要障碍之一。”④只有形成优良、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才能唤醒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加强每个人对学校的整体绩效所负有的责任感,从而促进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成功实施。

(四)质量文化是促进成人高校质量持续改进的动力

质量持续改进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它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持续改进是成人高校的永恒主题,也是成人高校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又是无止境的,向着质量目标不断迈进,但是永远不能达到终点。可见,质量改进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它需要成人高校不断改变现有的阻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状况。而目前阻碍质量持续改进的状况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成人高校没有改进当前质量现状的意识;二是由于质量改进必然会触及到质量文化的精神层面,成人高校管理者虽然意识到了改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害怕改进前的阵痛。构建质量文化则是冲破这些阻碍的唯一途径。

三、质量文化的建设

为了投身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建设的浪潮,不断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成人高校应采取适合自身的实践形式,大力加强质量文化的培育。在成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中,应把以人为中心的软管理和以物为重点的硬管理统一起来,为成人高校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重视全员共同参与

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始终贯穿着人的作用并决定其成败,因而质量文化的塑造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质量文化是在学校最高领导者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全体师生自觉参与,为实现和持续改进学校的质量目标而共同努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变革质量观念,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意识,而这种变革如果没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领导层强有力的推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建立健全质量制度和法规

建立和健全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法规是培育质量文化,不断改进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质量规章制度是质量文化的硬件,是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成人高校实现其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和基本方针。质量文化的培育,迫切需要透明的成套的法律和教育教学规则的约束。制度和法规的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要建立健全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二要建立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监督机制。

(三)开展质量文化教育

从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来看,培育质量文化,归根结底还是要改变师生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哲学观念。因此,应该对师生员工进行深入、广泛的质量文化教育,使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质量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质量法规、质量管理知识、与质量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及质量责任等。

(四)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首先,应从师生员工观念的改变入手,让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精神深入人心;其次,建立健全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按照成人高校质量文化的不同层次,由浅入深地营造质量文化氛围。通过不同方式对师生员工进行质量文化培训,向他们诠释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精神和经营理念,从而调整他们的心态,增强成人高校的文化力,并使每个人的努力与成人高校的质量目标相一致。

(五)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以人为本”作为成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理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外部顾客”―质量的接受者―成人学员的需要及其满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增强“内部顾客”―质量的制造者―成人高校教职工的质量意识,增加他们的质量管理知识,提高质量管理工作技能,体现教职员工的价值。“以人为本”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要围绕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只有依靠全体师生员工的分工协作,建立良好的团队才能够凝聚成人高校的整体力量。因此,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提高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效率,最终增强成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质量文化的培育不是一次性工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随着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质量文化发展、塑造的过程中,要秉承继承、学习、创新的原则,结合成人高校全面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二)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加强领导的重视

麦肯锡公司的高级董事京特•隆美尔曾说:“质量文化的确立,只有在高层管理者主动参与并在这一文化中扮演实践者的角色的情况下才会成功。”⑤成人高校质量文化的建设也不例外。成人高校的质量文化首先是学校领导、尤其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理念、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的体现。这就要求成人高校的各级领导尤其是高层领导,在质量文化建设中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学校领导者的“示范效应”,以此带动全校质量文化的形成。

注释:

①刘邦奇。学校质量文化建设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48-53.

②李忆华,凌均卫。论高校质量文化的培育[J] .当代教育论坛,2004(12)127-130.

③郝保伟。学校质量文化论析[J] .教学与管理,2005(1)5-7.

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篇5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识别出质量管理要素中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探索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绩效的重点和策略。 本文围绕着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绩效的关系这一研究主线展开,首先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接着介绍了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全面质量管理的显著特点及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等;然后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在选择了全面质量管理要素体系和企业绩效衡量指标的基础上,构建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再运用路径分析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后,依据研究结论从四个重点方面提出了一些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绩效的策略。 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①全面质量管理各要素对企业绩效都有着正向的影响作用;②全面质量管理六要素中,顾客与市场、资源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最显著;③对企业绩效的间接作用中,领导的作用最大,测量、分析与改进次之;④全面质量管理各要素之间。

提纲:

一、引言:通过分析国际、国内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引出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及其之前的关系;

二、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1.质量管理的含义;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只在整个组织的范围内,将经营中的所有各种功能以及流程整合在一起,通过持续改善来使的设计、规划、生产、销售以及现场服务等各环节都将关注点放在客户满意度最大化这一目标上,这种思想的出发是让每一位雇员都愿意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通过引入更具有开发性质的评价,用利于培养雇员对质量管理活动的支持。

2.质量管理的显著特点及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1)采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满足用户需求在全面质量管理中“用户至上”是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

2)以预防为主的事先控制的新时期预防性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区别于质量管理初级阶段的特点之一。

3)计算机支持的质量信息管理及时、正确的质量信息是企业制定质量政策,确定质量目标和措施的依据,质量信息的及时处理和传递也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发展为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突出人的因素与质量检验阶段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相比较,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格外强调调动人的积极因素的重要性。

三、TQM要素体系和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

1.TQM的要素体系;

1.1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 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

1.2全过程的质量,指质量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用工作质 量来保证产品质量;

1.3全员参与的质量,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强调全员把关,组成质 量管理小组;

1.4全企业的质量,目的是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2.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SMART);

2.1采用客观的绩效衡量方式

2.2采用一定的方式来确定不良绩效是否因为以下原因所导致的

2.3 利用各种信息来源进行360度反馈

2.4营造鼓励合作的氛围,提供建设性建议

2.5基于对内部客户、外部客户的关键需求和期望所进行的透彻分析,来制定绩效考核的标准

2.6够足够多的雇员行为样本—“常规性记录雇员的工作行为和绩效”

四、1.TQM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2.如何评价绩效;

五、通过TQM提高企业绩效的重点、策略;

六、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形势空前严峻,如何通过改善质量管理水平来持续快速的提升企业绩效成为研究者和职业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