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企业的论文最新9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这里是整理的如何管理企业的论文最新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企业管理论文 篇1

摘要: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税收管理。企业必须在遵守相关的税务法规规定下照章纳税,同时又要充分利用法规中有利于企业的条款为企业寻求方法来减少税费、达到节省税收及理财双结合的一项管理工作,为企业提高市场发展空间提供有力的保证。文章基于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探讨其税收筹划的应用。

关键词:税务筹划;生命周期;降低税收

一、引言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与税收筹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国家税收不断更新征收体制的管理,逐步增强了对企业的税收约束。为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合法的方法来降低企业整体税负,为企业赢得一份可观的利润。税收筹划涉及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各个职能部门,各个管理层面,管理者必须在全面熟悉企业各个运营环节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运用税务征收方法、合法合规的针对每一项业务领域进行涉税分析与筹划。因此,税务筹划可以说在帮助企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同时,为企业寻求价值最大化。

二、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税收筹划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税收的筹划,它不论处在国内还是国际、哪一个税种、什么样的主体,它的本质上是一个方法体系、息息相关、环环相扣。从企业的缴税过程来说,企业照章纳税是企业的义务,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合法合理的途径进行纳税筹划,维护企业自身经济利益、以达到减少税费支出,也是纳税人应当享有的权力。企业经营管理者往往可能对税收政策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清析,在实际纳税时导致某些税收应该享有优惠政策的反而未能享受或未能够全面享受;在企业初建时间确定企业经营方式、核算方法时未能经多方面的分析研究,作出实行税负节省的最佳筹划方案;在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企业通过税收筹划的方式,运用合法合规的手段来享有合法的权益。以下从公司的发展必然所经历的生命周期来划分四个阶段进行税收筹划分析。

(一)新建时期企业的税收筹划

首先,注册地址的选择,国家宏观调控为改善地区性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成立了很多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很多地区在我国的税收政策上施行了税收免税或者执行地区区域的优惠政策,如:沿海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西部开发区、“老、少、边、贫困”的地区、特区经济、关税保税区等,结合企业的产品特点及技术要求可以选择税收优惠多的地点作为企业的注册地,来达到税负降低的效果。其次,在产业发展上,市场是衡量产业发展标准尺,国家常为鼓励新型方面、环保方面、节能减负方面等产业的发展,推出一系列对这类行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如:集成电路行业施行了即征即退增值税优惠税收政策,高薪技术企业中在所得税方面给予减免15%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企业的产业优势来选择税收政策的优惠,使之降低税负。最后,按公司法要求,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多种类型。公司类型不同而纳税身份不同,税收的待遇不同,比如,在所得税的税率方面,有限责任公司与合伙制所得税按25%、个体户按9档税率计算等。这些方方面面的事项都需要企业成立前分析国家税收政策,找到最适合的本企业在行业中以及区域里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做出税收筹划方案,确定税负最低税,从而实现“节税”的目的。

(二)发展时期企业的税收筹划

首先,结合企业产品成本构成选择纳税人的身份,就增值税征收方式纳税人身份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前者需要抵扣进项税额后征收,后者采用简易征收直接用当月的收入乘以税率。基于这两种计算税收的差异结果,企业具体在选择时就要考虑,组成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用的原材料、消耗品、生产设备等的来源能不能正常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这部分的成本所占的比例有多大;比如,一家来料加工的企业,抵扣的范围只有水电费和一点消耗品,采用小规模纳税人税负为3%,采用一般纳税人税负远远超过3%。因此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和条件进行选择,以此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其次,企业货款的结算方式可以来选择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如:出货时直接收回货款、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采肜委托银行收款方式等,使得企业现金入账时间与纳税人义务时间一致,有些还晚些。这样一下来企业就有足够的现金缴纳税款,也相当于为企业借到一笔短期的无息贷款。

最后,发展时期两个方面的投资选择,一方面:直接投资生产线、生产项目等,在这个投资之前必须要考查好投资产品的市场份额,寿命以及投资成本收回的期限,这些直接影响当期和后期的税负。另一方面是对外投资,这个时候企业就要权衡企业的实际经营规模、行业自身的性质与在所占的市场份额、本次投资的意图和投资管理人员的喜好,以及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承受风险方式,分析企业承担经营风险还是投资风险;从投资额占被投资企业的比重来划分的直接控制、重大影响等确认会计核算方法,而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所产生的税收不同,如:权益法下的投资账户要按期调整,成本法下的投资账户就不需要,因而可以递延纳税;财务战略中的股利分配方面有一种税负差异,如:股份制企业股东们最不喜欢发放任何一种股利,因为发放股利、股息,股东们要缴一笔可观的个人所得税,所以他们一般通过提高股票价格来间接增加他们的财富。

(三)稳定时期企业的税收筹划

稳定期在企业生命周期内是最为理想的时期。它给企业带来大额的收益。

第一,缴纳所得税的筹划,账面上有以前年度亏损,将盈余弥补亏损,税法允许用当年税前利润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额,弥补时间为5年,超过5年的不可以再补亏,没超过5年的可延续补亏。免缴企业所得税,多利用当年的新优惠政策,多列税前扣除项目和扣除金额,比如:2015年的税法优惠政策中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方法,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减少税的负担。

第二,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购置国产设备的税收筹划,进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时利用节能、降耗等设备,以增大设备购置当年的抵面额,同时,有些地区还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节能设备改造的补贴。比如:在深圳的项目中只要符合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要求,就可以向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申请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新材料产业专项资金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扶持计划的补助,帮助企业减少税负的同时为企业争取了一笔额外的收入。

第三,税后利润股利分配的税收筹划,分配股利的方式主要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两种方式比较,股东分配现金红利所得,按规定的20%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取得股票股利却不需交纳个人所得税。从经营整体上看不是多交税就一定不好,发放现金股利会激发股东们的积极性,因此企业应多方面考虑,结合企业的特点筹划发放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的比例。

(四)收缩时期企业的税收筹划

因产品技能更新换代达不到市场的需要,或者产品供过于求,企业的销量、利润连续下降,保持负增长时,增大负债压力,经营困难日益增加等。纷纷出现的各种状况时说明了企业已进入了收缩期,这个时候企业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企业改变经营战略及经营方向,税收筹划按照创立期进行;另一种可能是兼并破产,唯一方法加强财务控制减少资金流失。

三、结语

企业进行合理税收筹划的行为意味着经营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规范了核算制度,加强了核算能力,提高了管理水平。另外,灵活运用退税法与延迟纳税法以及更新设备获得政府扶持,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为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利便,不仅合法合规而且不用任何息费成本,因此税收筹划也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财的一个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成贤。财务经理必做100件事[M]。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2]谭志军。做好税收筹划的36个策略[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3.

[3]国注册税务师执行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编。税务代理实务[M]。中国税务出版社,2012.

[4]刘宗连,罗雄。税收筹划视角下我国税制完善研究[J]。中国高薪技术企业,2016(01)。

[5]王薇茜。建筑企业实施“营改增”的应对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

[6]黄贤红。“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的税务筹划[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

企业管理论文 篇2

【摘要】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量逐渐加大,这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电力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在满足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供电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

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建议

1引言

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是电力企业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面对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电力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力企业要想发展和进步,必须创新内部管理工作[1]。本文简要论述了电力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原则和目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工作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提供参考。

2电力企业进行创新管理的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电力企业进行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可持续利用性,对于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电力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中要做到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充分挖掘和激发人才的创造价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电力企业要对人事管理办法进行创新,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建立高素质和高技术的人才队伍,为电力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2坚持服务市场原则

电力企业的发展要以服务市场为原则,市场是电力企业的导向,电力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要加强对市场的服务意识。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自身企业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管理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电力企业要调研市场需求,将企业的经营与市场营销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电力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坚持战略目标原则

战略目标原则即坚持并认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的原则。企业发展战略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电力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导下,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依据,推动电力企业向前发展,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2.4积极进行员工培训

要想将电力企业的创新管理工作做到更好,做到更高,只靠电力企业的管理层和高层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要更全面、更稳健的发展,更需要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和一线人员的全面提高。作为电力企业的高层和管理层人员,不仅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技术,更需要培养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3]。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员工培训必不可少,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和相应的培训机制,对员工的创新能力进行培训,进行提高。员工积极参与课程,积极参与培训,创新能力有提高的员工,可以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性和积极性,实现电力企业全面,各个层次的全面发展,实现电力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3目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电力企业管理模式比较滞后和陈旧

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垄断现象,导致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小,电力企业的管理工作重点也只是放在了安全生产方面。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电力企业自身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加,因此,电力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注重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从而不断提升电力企业整体的管理工作水平。

3.2电力企业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电力企业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电力企业在我国长期处于垄断的地位,这就造成了我国电力企业的管理理念无法适应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陈旧的管理理念严重影响到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对我国的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电力企业在新时期的市场激烈竞争中,必须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理念,逐步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要求,结合世界先进电力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3.3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不完善

面对电力企业的深化改革和发展,电力企业开始加大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建设力度。但是,由于受到电力企业落后的管理理念等的影响,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缺少科学和系统的规划,并且,电力企业的各个系统之间还不能完全实现数据的共享,这些都导致电力企业的统一化、规范化管理目标难以实现,进而导致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3.4考核制度过于陈旧

首先,考核机制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目前电力企业的考核机制中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导致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其次,缺乏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很多电气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导致企业职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4对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建议

4.1创新电力企业管理理念

电力企业应该树立先进、科学的知识型管理理念。电力企业在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的同时,要将创新的结果转化成电力企业先进的生产力,建立学习型管理模式。首先,电力企业要培养团队型管理思想,灵活运用管理方法对电力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增强团队整体的协调性和合作意识;其次,电力企业要树立无形资产管理理念,将无形资产,如管理技术、上标、专利等进行增值,从而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的科技优势,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4.2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才是制约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说,人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电力企业要不断创新人才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发展和相应岗位的具体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人才,在企业工作允许的条件下,进行企业岗位安排,让那些真正有能力的,得到相应岗位;另一方面,企业薪酬改革,每一个人的绩效工资和企业发展相挂钩,让有能力人才薪酬支付高于其他同事,使员工积极性得到最好发挥。

4.3优化营销管理,树立服务意识

很多电力企业对市场开发工作的忽视直接导致了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效率的低下。电力企业为落实管理工作创新,必须开发市场,构建良好的客户关系,优化营销管理,树立市场服务意识,推动电力企业向前发展[4]。一方面,电力企业必须认识到营销管理的重要性,加大研究力度,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经验,结合电力企业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电力营销体系;另一方面,落实公关管理工作,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以市场信息为依据,树立电力企业的形象与品牌。

5结语

总而言之,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工作对于电力企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在电力企业创新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电力企业管理制度、优化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梅华。当前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要点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7):160-161.

【2】王海军。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探究[J]。能源与节能,2016(03):60-61.

【3】郑超婧。电力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探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17):116-117.

【4】孔庆平。电力建设企业施工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企业管理论文 篇3

摘要:

现代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管理会计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力量,已经得到了企业内部的高度的重视与关注。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要加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展开深入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

关键词:

内部控制;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研究

目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企业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存在着较多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提升。因此,要想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二者有机、协调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推动现代企业地稳定发展。

一、企业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联分析

1、基础相同

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较为关键的报告会计之一[1],成为了现代会计的重要分支,将会计学与管理学充分结合在一起,是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其中,管理会计的核心职能就在于更好地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而内部控制是指在结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我调整和约束的系统,其核心职能就在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者的工作行为,避免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因此,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产生的基础就在于充分结合企业内部管理需求。

2、目标一致

管理会计可以更好地对经营活动进行预测、规划以及评价,是一种规范性的管理活动,着重强调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环节,保证企业管理者决策的准确与合理。而内部控制要求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企业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到监控体系的建设中,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企业财务报告做出最客观公正的评价,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企业的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在战略目标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二者都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服务者,旨在通过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的市场影响力。

3、相互影响

企业经营活动必须要得益于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的共同参与。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大都是围绕预测、决策以及考核而展开的,内部控制是集企业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以及绩效考评控制等方面于一身的综合模式[2],涉及到企业管理运营的全过程。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二者之间在服务内容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关联,共同致力于企业稳定发展的建设中。

二、内控建设对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要素分析

1、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平,要想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必须要不断贯彻落实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运作流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企业管理会计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依托内部控制建设,可以增强管理会计信息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2、内部控制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会计的建设目标

(1)提升管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准确合理的管理会计数据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的发展现状,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最公正客观的参考依据。内部控制系统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明确企业权责关系,管理会计资料受到了相应的限制[3],进而避免了企业不法行为的发生。(2)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内控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有效防止财产物资被损坏现象,严厉打击公款挪用和贪赃受贿现象。

三、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建议

1、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促进管理会计的稳定发展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客观要求,有效协调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企业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已经成为了企业会计信息体系的重要制定性保障。因此,企业要想有效提升管理会计水平,就必须要制定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部门要发挥出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激发组织管理人员参与到内控制度的建设中去。同时,将内控制度融入进财务体系中,为企业管理会计提供良好的执行氛围,确保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

2、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应对机制,避免管理会计经营风险的发生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推动力下,出现了大量新的经济行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针对目前的发展形势来分析,企业在风险识别时经常会出现失误,难以预测潜在风险。要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市场变化情况,要善于预测企业在会计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要安排专业人士来负责风险识别作业机制的业务活动,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领域地评估和预测,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动情况,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在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内控制度的调节、控制以及反馈等功能,确保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避免管理会计风险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发挥内控制度和管理会计协同效应的良好发挥。

3、将内部控制与管理会计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由于受到现代企业各种机制的影响,内控制度对管理会计的作用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体系---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可以确保会计资料的准确,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分支,要将二者充分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想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要从管理会计的实施与控制开始进行,完善会计相应的法律政策。除此之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确立,符合企业精细化的管理战略,增强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企业财务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企业财务制度更具清晰度、透明度。

4、加强平衡计分卡和责任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1)管理会计在不断创新中获得了长远发展和进步,推动了平衡计分卡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创新等维度是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构成内容[4],使组织经营战略得到了有效的制约与平衡,可以更好地应用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充分反映出内部控制的发展情况,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设立责任中心、建立跟踪记录系统以及进行反馈控制等是其重要的体现,通过不断贯彻落实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来确保经营目标的统一。现阶段,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大都建立在管理层,其管理者和相关审计人员要全面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内控体系很难有效预防重大风险的发生,仅仅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影响着团队整体效果的发挥。而责任会计通过权责统一的责任中心的建立,可以有效解决原内控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在内部控制中,可以通过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来确定合理的职务分工,规范业务处理程序和流程,促进企业权责关系的统一性、一致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依托内部控制建设来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要加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体系相结合,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避免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充分发挥出管理会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吴雅琴,高北宁。基于“互联网+”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商业经济,2016,(9):34-35,40.

[2]郑兰庆。地方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研究[J]。经贸实践,2016,(15):211.

[3]邵爱钧。探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外资,2013,(15):267-268.

[4]李敏峰。如何在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加强内部控制建设[J]。财经界(学术版),2013,(11):169-170.

企业管理论文 篇4

摘要:

企业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企业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界定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

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

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

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管理创新的阻力。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它的推行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然面对以下一些因素的阻力。

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在中国,受东方文化的长久熏陶,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对于这些缺乏创新、冒险精神的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会担心创新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企业的状况不如从前,会使企业走下坡路。

利益因素。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习惯因素。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于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认知因素。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三、增强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

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从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

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

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事实上,仅仅依靠少数的管理者,很难使企业持续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很难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全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员工创新建议一旦采纳即给予物质奖励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和机制无疑对加强管理创新是十分有利的。

企业管理论文 篇5

摘要: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对于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而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从企业管理流程和企业管理效益两个方面出发,分析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为进一步的合理化管理流程和提升管理效益提供依据。

关键词:

企业管理;流程;效益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成熟的背景下,对企业管理的重视度不断提升,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流程对于完善企业经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下面就以企业管理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几点措施。

一、企业管理遵循的基本原则

企业管理是建立在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思想和发展理念基础上的,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贯彻和落实企业的基本原则,以企业总体思想为依托,以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一是,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化发展的原则。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取得发展和突破,必须要构建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念,加强多方面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企业内化兼修和优化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要做到以整体带动部分,以部分促进整体的发展,不能顾此薄彼,以确保企业发展和谐、统一。

二是,重视对企业管理,将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切实的应用于企业观念的各个方面,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发挥管理的作用,对外,为企业提供准确、真实、实效的资料依据,保障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内,推进企业内部发展的稳定性,打造企业内部文化,促进企业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三是,抓住重点。一般对于企业而言,大大小小的方面都需要管理,这就难免造成管理的中心失衡,管理任务繁重,也影响了管理的效果,是管理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甚至在部分情况下,过多的管理量和缺乏头绪的管理也丧失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出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企业要想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果,必须要理清思路,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是管理工作围绕一个中心和一个重点开展,实现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如:重点关注一些风险性较大的项目、亏损严重的项目、创新性项目、主打项目等等,完善企业管理流程,灵活企业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效益。

二、强调对企业的优化管理,提升企业管理的质量

强调对企业的优化管理,就需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观念,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升级,明确管理目标和管理任务,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以往刻板、单一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提升管理效益。

从企业资金管理质量方面来看。

一是清理亏损单位,所谓亏损单位往往对企业的经济利润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形成专门的清理小组分析亏损部门亏损的原因,以及其对企业造成的不利用影响,从整体出发,判断亏损单位的价值,以确定亏损单位采用何种管理手段。如:亏损单位的亏损情况、发展潜力、发展前景、发展优势等等各个方面,及时的进行有效的清理和处理,以降低对企业经济的耗损,提高企业资金管理的质量。

二是清理低效或无效的资产。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低效或无效的资产不仅浪费了企业管理时间和管理耗损,同时也增强了企业运营风险。对此,定期的对企业进行综合排查,对于一些低效或无效的资产采用修复利用、转让出售、租赁等方式进行清理,不仅能避免低效或无效资产造成的企业人力、物理、材料的耗损,而且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利润,提高了企业资产流通的灵活性,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的竞争力,这种资产管理手段有效的提高了对资金管理的质量。

2、从提高企业管理效益方面来看。

(1)企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在管理过程中要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对于一些闲散人员和闲置人员要进行适当的裁剪,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成本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一旦闲杂人员过度不仅会造成企业人力成本消耗过高,还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益,影响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在人才的选择方面,要明确的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对员工的选择要符合要求,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价值和作用,各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

(2)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其管理流程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依据和一个方向,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基本按照管理流程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因而管理流程的优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管理的质量和管理的效益。对此,强调企业管理流程的优化,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能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解决企业生产矛盾,另一方面,对企业职能重复部分和闲杂人员进行清理,全面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流程,实现企业各个方面的优化发展。

(3)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的引进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管理需求,对此,企业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企业管理中,不仅有助于企业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内外情况,也提高了企业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提升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三、提高企业管理效益的具体措施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才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为人才提供一定公平、平等的工作环境和晋升平台,满足人才对岗位要求和利润追求。

1、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使其与员工薪酬、人员调动等方面挂钩。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将具体的岗位要求和发展指标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管理阶层上【WWW.BAIHUAWEN.com】,严格的按照绩效考核体系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考核,对各个部门、各个人员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以及创造的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为员工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岗位定位。这样将指标、任务落实到个人、部门,明确各部分之间的指标要求,各部门之间、个人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关系,不仅有利于部分集体感的建设,而且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管理的效益。

2、实行对标管理,提高紧张意识。从客观上来讲,实行对标管理是一种激励手段,同样也是寻求一种最佳、最优的管理方式,企业内部借助对标管理,使内部部门和人员保持一个相对警惕的状态,相互之间相互督促,互相作用,使内部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能采取有效的手段加以改善和调节,一方面,使内部工作人员在岗位专业性上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每一个工作人员在能在对标管理中找到符合自身的工作态度,并进行自我完善,大大的方便了企业的管理。

3、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实现企业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在实施项目之前,要做好项目统筹和规划工作,根据项目要求做好预算工作,如:经营预算、资金预算、项目支出预算、项目利润预算等等,使项目各个环节的预算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要求内,为实际工作的操作提供有利的参与依据,避免项目因预算失控和预算风险造成的企业资金的浪费,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管理效益。

4、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做好风险评估工作是进行风险规避,提高风险预见性,保障企业健康、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小组,对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风险成因以及风险发生后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尽可能的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甚至杜绝风险性的发生,以避免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对企业投资方面、财务方面、市场方面和法律方面也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最好风险预防工作,提高对风险的预见性,以保障企业运行的安全性、健康性、可持续发展性。

参考文献:

[1]梁金久。创新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J]。中国煤炭,2000.

[2]杜成林。浅谈加强企业管理提升经济效益[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3]杨潇潇。强企业财务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科技致富向导,2012.

企业管理论文 篇6

1现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已然成为现在企业管理层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简而言之就是,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现代企业要树立经济管理的意识。经济管理体现在企业生产运作的各个方面,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论企业的类型还是规模的大小,只有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才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强化企业的经济管理还能够有效的处理生产营销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的降低风险。[1]

2现在我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观念

现在,我国很多企业中的管理层都存在对经济管理认识不充分的情况,因为管理观念比较落后,使得企业只是追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的利益,忽略了经济管理的工作。因为缺乏经济管理的意识,使得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状况百出,从而不能有效的保护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对经济管理不够重视,使得有关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责比较模糊,这样就给经济管理工作的展开造成了阻碍,没有发挥其实际的管理作用,造成企业的经济问题,阻碍企业的长效发展。

2.2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因为企业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所以使得很多经济管理工作都没有办法正常的开展。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现代企业所实行的经济管理制度和以前的管理制度没有太大的不同,无法适应现在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因为没有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就不能确保企业内部职责的划分是否合理,使得很多企业员工缺少责任观念,一旦出现问题,就相互推诿,工作效率不高。与此同时,企业的生产运营和实际情况不符,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2]

2.3没有创新的管理模式

现在,因为和很多现代企业受到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现在的管理模式没有发生重要的改变,而是继续以粗放型管理模式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也在不断的发展,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渐渐被淘汰。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企业在实际的经济管理中,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单纯的借用成功企业的经验,没有自主创新的观念,而且没有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量,使得经济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不能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经济利益。

2.4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构成比较落后

经济管理组织的落后性是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中的经济管理组织也要不断的发展,跟随时代的发展。现在经济管理组织落后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第一,企业职能管理还是采取直线式的组织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和现在市场相接轨,使得企业和市场出现矛盾,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效发展;第二就是因为企业内部所设置的经济管理组织模式不合理,过程比较复杂,没有进行合理的职权分配,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大大的增加了管理层的管理难度,不利于信息的及时传递;第三就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员工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使得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第四,经济管理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管理组织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因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比较落后导致的。

2.5人力资源稳定性不强,管理不完善

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力度不够,使得人口流动频繁的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工作的进行,也不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效率。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有关专业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技能培训,很多职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严重缺乏,很难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而且,没有建立健全相关的奖惩制度,从而抑制了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且对于相关问题的问责没有追究到个人,使得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比较差,使得人才的发展不能及时的跟上企业的发展脚步,也渐渐的打消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最后出现员工频繁离职的情况,从而阻碍了企业的长久发展。[3]

3我国现代企业强化经济管理的解决措施

3.1对经济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健全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而且使用创新的方法去处理现代企业内部资源问题,这是所有企业都要高度重视的,也是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基础。而且经济管理制度还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代企业就需要在经济管理制度中不断的进行创新。现代企业不仅要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模式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还需要给现代企业添加更多的活力和生机。现代企业还需要设立柔性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员工在工作的时候不但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关心,而且使得企业人员对现代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现代企业还要对经济管理中的有关内容和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是很多现代企业必须要拥有的因素,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才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现代企业设立严格的法制制度,使得企业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工作的管理。现代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对工作抱有积极的心态,从而有效的处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3.2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第一要求企业拥有很强的观察力,以及敢于实践的精神,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的掌握社会的发展状况。第二,对技术的创新同样重要,技术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技术的创新,才能够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第三,还需要对营销理念进行创新,采取持续营销的方法对企业的库存和积压压力进行减少,有效的积累资源,有利于产品的不断创新。

3.3强化建设经济管理组织

强化建设经济管理组织,采取组织结构优化的方式进行强化。这就需要企业根据同步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恰当的分工,从而把责任落到实处。在企业管理中职能的明确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还要对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进行改变,加快信息之间的传播速度,从而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从而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规范。

3.4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层面来看,要想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就需要满足三方面的规定。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相对于企业来说,人作为企业的主体,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从而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爱,从而真心实意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大幅度的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以便保证企业的平稳正常发展。然后,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从而保证企业的发展过程能够受到有效的监管,从而减少企业员工怠工的现象,及时的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的改正。最后,健全相关的考评体系,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考察,把评价结果作为企业奖惩的重要标准,根据级别的不同进行物质方面的奖励,从而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4]

4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所以现代企业需要不断的强化经济管理,虽然现在的经济管理还是有很多的问题,但是通过对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和制度的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不断的强化经济管理组织,强化人力资源的投入,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进一步的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论文 篇7

摘要:

由于我国市场化的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那么就一定要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来加强经营管理水平,并根据企业的特点,来创建一套成熟的经济管理体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一下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若想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以及经济收益,就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并采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讨论一下相关的话题。

一、管理模式的特点

1、综合性强

提升企业的经济收益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带有极强的综合性特点。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期间,能够有效的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把控,从而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并最终得以让企业的经济收益有所提升。

2、相关性强

目前,企业要想获得巨大的利润,确保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就一定要以企业经济管理为核心,并创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这样的话,就能够有效的开展后面的管理工作。目前,企业若想加强企业的管理能力,那么前提就是要在经济管理领域当中具有突出的表现,其次,还要加强整体与局部的关联性,我们知道,想要突出企业的管理能力,经济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它能够对企业的未来建设以及经济收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大力发展经济管理工作,从而加强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3、指导性强

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都是根据财务的实际状况,来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策略,因此可以说,财务目标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而企业通过经济计划去创建具体的发展策略,能够找到正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水平是获得良好发展的基本前提。

二、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之所以要创建管理制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在进行管理工作的时候,做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很多的企业都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管理制度,不过在实施的效果上,还是不能令人满意,而主要的问题在于所制定的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重视。一些企业在管理期间,只做表面化的工作,因此让管理制度显得形同虚设,没有达到其应该起到的效果,从而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还在采取粗放型的管理形式,而这种传统方式已经无法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因此急需要做出改变,否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收益。目前,由于我国对企业管理的发展越来越看重,因此让很多的企业摒弃了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进而转变到集约型管理,从而很好的确保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收益的提高,除此之外,采取扩大投资的方式也能够让企业得到较好的发展。

3、人力资源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不过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很多企业的员工综合素质较差,同时,在对员工的奖罚制度上,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很多的不公平性,所以造成了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局面。这样的状况,极大的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企业的发展。另外,很多企业员工的道德以及业务水平也存在很明显的问题,这不仅对平时的工作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还会制约企业的整体发展。

4、组织能力僵化

很多的企业,存在着岗位重复、员工重叠的混乱情况,其实这恰好反映了目前很多企业组织机构僵化的实际状况。而这种管理方式,直接造成了工作方式上的呆板,同时还没有较强的灵活性,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并不根据外界发生的变化,而进行实时的调整,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另外,现在的企业过分的追求经济收益,对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而这种做法,显然没有意识到组织机构对于企业未来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相关工作者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问题。

三、措施

1、对理念进行变革

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在理念上还处于落后的阶段。而若想实现对企业经济的规范化管理,则一定要加强创新工作的开展,将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植入到企业的发展工作当中去,以此打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经济的氛围,从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若想做好创新工作,首先,就一定要从战略和危机两方面的管理理念入手。站在战略管理理念的角度出来,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理念更加具有特色,它能够改变老一套的管理方式,从而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对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在经济管理形式上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做好应付困难的准备,因此有必要创建一套防止危机发生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培养员工的危机意识,时刻让他们保持一种警惕心,这样的话。才能够让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有所加强。

2、创建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

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能够顺利发展经济的关键,因此,加强对经济组织机构的完善非常的重要,它能够起到优化企业资源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强化企业管理,这对于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者来说,一定要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各项法规制度做到全面的掌握,这样的话就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同时保证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制定,这对于该模式的能够被贯彻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另外,也要对每个管理员的工作任务进行细致的划分,并创建科学合理的责任分配以及监督机制,从而可以对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及时以及准确的评估,而且还要保证每名工作人员取得经济管理所需要的资源,这样的话企业管理工作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3、对员工加强管理

若想创建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方式,不但要对物资和财力进行有效的分配,而且还要管理好企业的员工,第一,要对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进行科学化的分配,而具体的标准,则最好根据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工作能力与经验等方面入手。同时,还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活动,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这样的话,就可以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另外,要加强员工对于管理工作的认识。员工要充分意识到,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收入有所增多,这样在确保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员工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来,从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最后,还要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工作,这样的话,就可以给员工创造一个非常完善的工作平台,而员工在这样的工作条件下工作,自然会提升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带来了充足的保障。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加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就一定要对理念进行变革、创建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和组织机构,并还要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认真探索,争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方案,从而让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兵。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策略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203,207.

[2]田继欣。基于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问题的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5,(1):50-51.

[3]刘志敏。关于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在现代企业中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4,(10):123-125.

[4]陈蕊。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现代国企研究,2016,(8):12.

关于企业论文范例 篇8

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

摘要:受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着种风险,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为更好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障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环境。风险是市场的灵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企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风险,其中有些风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偶然性等特点。因此,对于企业来讲,要完全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的风险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另一方面来讲,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抗风险能力是成正比的,没有对于风险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从而实现对于风险的主动防范和控制,就难以保障企业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为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全面分析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企业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收益与并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独立主体现代,其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必然受到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包括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自然因素等。

首先,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行为的支持。而国家宏观调控相关政策,如国家信贷、银行利率等,尤其是产业、行业政策导向的变化等都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重大的改变,对企业的运营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往往是负面影响,使企业经营遭遇风险,影响其正常运作[1]。

其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急剧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具不确定性,随时都有可能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替代性产品或服务的出现导致产品销售受阻,影响企业的存货流动率,大大提高了企业存货变现的风险;对正处于衰退时期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自身必须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否则将失去消费者,无法保障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采购市场价格变化剧烈将会对于企业原材料的采取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于出现因库存不足而停工待料或影响销售的状况。

第三,各种不可抗力导致的风险,如地震、海啸等各种自然灾害都极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损失。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地区或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都或多或少地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如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我国许多企业面临倒闭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二)内部因素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绝大部分源于企业内部,产生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除了更种不可抗力所导致的风险外,一般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风险预警和机制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取积极的调整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内部因素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注。具体来讲,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内部经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风险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还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风险管理往往是呈间断性的特点,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2]。另外,风险管理意识的不足,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缺乏和不健全,根本谈不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日常化和专业化,导致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始终停留于追求眼前利益的较低层次上。即使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难以真正地履行其应有的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职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二是,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决策失误成了导致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决策机制不完善,决策目标的短视化,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现代,决策程序规范化有待强化,决策行为个人色彩浓重,等。

三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健全是提高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水平的前提。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状况不容乐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来看,当前部分企业管理层仍未正确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两者未能实现有机结合。

四是,我国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并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必须会危及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如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忽视人力资源要素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造成企业人才的短缺和不足,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员支持。另外,受财务管理水平的限制也使得财务风险成为企业经营风险种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应收账款管理不及时等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风险与机会并存,企业经营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类的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意识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另外,培育和深化富有特色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既能够有效的整合企业各类资源,为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提供良好的企业氛围,更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入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于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现代,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重点在于对于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与防范,将风险遏制在其产生之初。因此,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详细的克服预案,积极做好准备应对措施以将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通过相应的诊断工具对于经营风险的各种征兆进行分析、判断,一旦发现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就及时发出警告。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时刻关注风险预警系统的运作,根据相应的指标,尤其是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准确评估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危害,适时地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其次,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配合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作为支持,实现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及科学化。具体来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资金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人负责的良好生产经营秩序,尤其要注意制度规定的可操作性,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

企业内控的加强是保障企业经营合法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从企业发展具体实践来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之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完善内控业务流程、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落实企业内控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将内控理念融入企业的日常经常管理过程中[4]。另外,企业财务内控作为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其在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五)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首先,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为核心的资料,不论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强化最终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支持,尤其是核心员工的流失、人员的频繁流动等将直接对于企业经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地强化员工与企业两者间的合作互利共赢关系。培养起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推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现代,有效的防止企业的人才危机。

其次,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整体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达到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置于事关企业稳定发展的位置,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分析、预测功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充实的数据支持[5]。同时在负债比例的控制上,在格外注意,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和优化调整,避免因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造成财务风险的产生。

第三,在做出相应的决策前,需加强市场调查,对于投资决策的可行性分析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盲目或非理性的决策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

另外,诚信经营,塑造企业良好的商品信誉和品牌形象,也是企业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诚信为本,培育和强化企业的诚信经营理念,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1.邢春萍。浅析如何发挥财务作用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0,14-15.

2.姜艳艳。基于财政政策的中小企业经营风险规避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019,11,21-23.

3.张炳莲。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经营风险防范[J].现代商业,2009,30,12-13.

4.宾爱琪。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学术论坛,2009,10,34-35.

5.丰国金。建立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J].内江科技,2009,9,29-30.

关于企业论文范例 篇9

浅谈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 管理创新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实现企业发展愿景的内在需要。对管理创新进行清晰地界定,全面分析管理创新的有利因素和阻力,深入探索实践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对于指导企业有意识地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企业管理 创新 途径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内在属性。对于一个不断在市场竞争中磨砺、不断谋求发展的企业而言,适时、适当地开展管理创新,既显得十分必要,也显得十分自然。很难想象,在残酷、激烈的市场中,哪一个企业在管理上固步自封而能够存活下来。但我们必须同时认识到,管理创新本身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不恰当的管理创新,或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仅不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可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害,甚至可能将企业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管理创新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指导我们的企业科学地开展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1、管理创新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国际、国内对于管理创新并没有一个统一、全面、准确的定义。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为管理创新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根据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所阐述的“创新”的含义,中国人民大学王建军博士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把新管理要素或要素组合列入企业管理系统,使之具有新的功能和创新活动并创新效益,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较为稳妥的表述,我们暂且采用这一定义。

2、管理创新的目的

对企业而言,无论是进行具有全局性还是局部性的管理创新,其目的都在于变革和改良企业各类资源的配置方式,提高企业利用各类资源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水平,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各种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3、管理创新的内容

管理创新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知识、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按照管理职能的不同,管理创新可分为目标、计划、实施、控制、领导、组织、人力资源等管理职能的创新。按照业务组织的分类,管理创新可分为管理模式创新、竞争战略创新、业务流程创新、标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按照职能部门的不同,企业管理创新可以分为研发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供应链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信息管理创新等。

4、管理创新的主要阶段

根据管理创新方式的不同,管理创新可以分为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这两种管理创新所需经历的过程基本相同。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这也往往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起因所在。在企业的运营中,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竞争对手,经常能够感受到企业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致使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竞争优势,又或者管理者居安思危,感觉到企业在提高效率、培养竞争力的过程中,某些方面明显还有改进的空间,促使管理者对企业运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界定并探究原因。

第二阶段:寻求创新方案。这一阶段是全新型管理创新和引进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区别阶段。企业既可以根据所发现的问题,采用全新的思想或方法,自主发明和实施全新的管理方式来进行改进,这就是所谓的全新型管理创新,也可以从外界借鉴已有的管理理念或方法,即所谓的引进型管理创新。一般而言,企业会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方面的管理内容选取多种创新方案以备选择。

第三阶段:评估和决策创新方案。根据自身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必须对创新方案进行评估和遴选。全新型管理创新未必经济,引进型管理创新又未必适应企业实际情况。又或者,其所寻求到的创新方案的效果未必就能超过目前既有的运作方式,是否进行管理创新还不一定。但无论如何,企业都必须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一个决定。

第四阶段: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管理创新必然涉及新技术运用、业务流程改造或者人力资源调配,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须积极稳妥地予以实施。如果没有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实施方案,或不能及时调整管理创新的步伐、步骤,又或不能获得员工理解,往往可能导致管理创新的半途夭折。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和阻力

前面已经提到,管理创新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想成功地实施管理创新,达到预想效果,必须对有利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因素加以利用,对阻碍管理创新的因素予以化解和排除。

1、管理创新的动因

(1)外部动因。

一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出现。一种新的管理思想、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管理方式的转变,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忽视新思想、新技术的运用,就很有可能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趋于落后。二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改变。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更好地适应这种改变。三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增强。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普遍认识到很多资源不可再生,生存环境一旦破坏难以修复,从而使人们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这也对很多企业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四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可供人们选择的新产品、新服务越来越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进行自身调整,提高生产力。

(2)内部动因。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只是管理者,也包括被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总是在追逐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这促使管理者不断寻找企业运营管理中不合理、效率不高的环节,谋求改良或改革途径。同时,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有一种自然的危机感,主动寻求创新、超越竞争对手的方式和方法。而对于被管理者而言,他们是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受众,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这些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是否合理,也直接关系到被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关系到被管理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对他们而言,也有一种改良管理方式的愿望,这种愿望也同样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内部动因之一。

2、管理创新的阻力

尽管企业管理创新有着有利的外部、内部动因,但它的推行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然面对以下一些因素的阻力。

(1)文化因素。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成长不断强化。在中国,受东方文化的长久熏陶,企业普遍较为缺乏创新、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存续时间越久或者规模越大的企业,愈加趋于保守。对于这些缺乏创新、冒险精神的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会担心创新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企业的状况不如从前,会使企业走下坡路。

(2)利益因素。在特定的管理模式下,总有部分管理者或被管理者获得一些特定的利益。一旦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很有可能触动他们的利益,甚至让他们砌底失去特定利益。一经权衡,这些既得利益者会采取各种方式抵制管理创新的推进。

(3)习惯因素。对于一些长期在某种管理模式下工作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言,他们已经习惯于他们日常的工作方式、内容,害怕适应不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内容,或是无法掌握新的管理技术,从而对管理创新怀揣一种抵触情绪。

(4)认知因素。尽管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但是相对于科技创新而言,管理创新显得较为“隐性”,且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没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那么直接,因此往往也容易得不到足够重视,难以保证实施力度。

三、企业增强管理创新能力的途径

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例如,海尔连续14年以年均82.8%的速度高速前进,就得益于其创新型的文化激发出的发展活力。

2、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

从西方企业的创新实践来看,为了应对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例如日本的丰田公司,从总裁到第一线基层管理员工之间只有五个层次。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地反应。对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而言,在一味强调“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应该向国外先进企业学习,吸收借鉴他们这些优化组织结构的做法,不断增强自身创新和适应能力,才能在复杂激烈的未来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3、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

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更新,企业必须努力将自身打造成学习型组织,才能不断从外部吸取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才能保持企业的知识、理念不至于落后。而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4、建立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员工研究、提出管理创新方案的热情。事实上,仅仅依靠少数的管理者,很难使企业持续保持管理创新的动力,也很难全方位地在企业内部开展管理创新,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全部员工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智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仅靠单纯的行政命令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远远超过企业的期望,同时员工同样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而言,所需要做得就是把创新的权利真正赋予每一位员工,给予员工持续的创新支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自主性。例如丰田公司,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汽车企业之首,很大原因在于它每年有100万个创新,人均贡献35条创新,这也是它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员工创新建议一旦采纳即给予物质奖励的措施,这样的措施和机制无疑对加强管理创新是十分有利的。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