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论文【精选9篇】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新型工业化论文【精选9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新型工业化论文 篇1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全市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工作任务。3月 日,县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县委宣传部的工作汇报,并对今年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待会儿*书记和*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主要讲两点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右玉精神”,扎实推进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和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文化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文化建设示范县、Xx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先进县和Xx市宣传工作先进县,宣传文化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市前列。

----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考勤、经验交流和学习情况通报等各项制度,组织制定了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依托新闻网站创办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大讲堂,指导全县党员干部学习必读篇目,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县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2次,重点学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廉政准则》、“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创先争优和学习型政党建设、省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等内容,中心组成员参学率达95%以上。加强理论研讨,组织召开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习座谈会,积极开展形势政策宣讲活动,邀请市委讲师团团长张敦义作了专题宣讲报告,各级中心组成员积极撰写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达300余篇,县主要领导理论文章获市“九个一工程”优秀理论作品奖。

---- 文明和谐创建再上新台阶。组织开展了“迎世博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文明出行志愿服务示范岗活动、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和“礼仪、秩序、卫生”文明践行活动,引导大家尊老敬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营造文明、礼让、畅通的交通环境。开展国际志愿者日“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送电影下乡达30余场,利用农村庙会、集市进行科技信息咨询、健康卫生宣传、举办法律讲座等,服务群众近2万人。积极组织省市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评比推荐活动和Xx县首届“十大诚信模范、十大诚信企业”评选活动,Xx水塔老陈醋有限公司等10户企业被评为Xx县诚信企业,丁拖保等10人被评为Xx县诚信模范,高旭彬获第三届Xx省道德模范评选敬业奉献模范提名奖。大力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阵地,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县召开。县实验小学、县职工子弟二校被市文明办授予Xx市首批乡村学校少年宫。

总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坚强领导和上级宣传部门精心指导的结果,是各单位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紧密配合和宣传战线的同志们辛勤工作、勇于创新的结果。在此,我向全县宣传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Xx宣传工作的省市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新的一年,我们将再接再厉,奋发进取,争创一流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业绩。

二、2011年工作重点

2011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十二五”开局之年, 是我县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的起步之年。根据省委袁纯清书记 “高举旗帜、鼓舞士气、积极监督、优化氛围、提升形象、建好队伍”的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市宣传工作会议的具体要求,今年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市、县全委会精神,围绕县委“加快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争当全省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先锋部队”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今年抓好“四项重点任务”(园区建设、基础建设、生态建设、民生建设)和“四项重点工作”(项目推进、对标活动、招商引资、群众工作)的工作部署,着力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营造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浓厚氛围、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养、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上下功夫、见成效,全面开展“对标”活动,坚持站位全局抓导向、突出特色抓亮点、明确责任抓落实、重点项目求突破、常规工作求创新,努力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科学化水平,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营造浓厚氛围,为“加快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争当全省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先锋部队”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具体来讲,今年的工作重点要贯穿一条主线(对标赶超争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流新业绩),做强“文明Xx”和“文化Xx”两大品牌(建设全国一流的文明和谐县、文化强县和特色文化名城),开展六大系列活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活动、“两节一月”文化节庆活动、对标活动和“大宣讲、大调研、大讨论、大培训”活动),推动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再创一流新业绩。

(一)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全面提升党员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理论学习、宣传、研究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头等大事和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一是要坚持从领导班子学习、基层组织学习、全体党员学习和长效机制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县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和中心组学习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推进“科学理论进基层”形势政策集中宣讲活动,重点做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市县全委会、“两会”精神的学习宣讲工作。通过编发宣传提纲,举办形势报告会,组织宣传团巡回宣讲,培训县乡宣传骨干,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座谈会,推出一批研讨成果,努力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全会精神深入基层、家喻户晓。

三是创新载体,突出品牌,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六项主题活动。要突出“书香工程”学习品牌,扎实开展“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家庭、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建成一批“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党员书屋、职工书屋”。继续抓好 “学习型党组织”网络大讲坛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争当转型跨越发展排头兵”主题征文活动、“学习竞赛四个一”活动、“读书?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党课下基层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做楷模”主题演讲比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读书调研和经验交流活动等系列主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以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开展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对外宣传、网络宣传等五大战役,努力营造“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强势舆论

做深主题宣传,做亮成就宣传,做精典型宣传,做好导向宣传,做强形象宣传,精心推出一系列质量高、分量重、影响大的宣传活动,注重加强舆论引导,更好地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实现 “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快建设一流都市南部新区、新兴产业基地鼓与呼。

在成就宣传方面,要突出宣传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转型跨越发展这条主线,重点宣传十一五辉煌成就和十二五超越目标,加大对“四项重点任务”(园区建设、基础建设、生态建设、民生建设)和“四项重点工作” (项目推进、对标活动、招商引资、群众工作)的宣传力度,为十二五开局之年转型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大造声势,加油鼓劲。

在主题宣传方面,突出做好庆祝建党90周年各类纪念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一主题,抓好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党建理论研讨、“我为党旗添光采”大讨论、 “红歌传唱先锋颂”歌咏比赛、文艺精品展演、“庆七一纪念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摄影展、“辉煌的历程”红色电影下乡活动等重要活动,在全县大力营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上半年重点是省委、市委、县委全委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下半年的重点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宣传报道工作。

在典型宣传方面,要紧扣转型跨越发展,深入宣传报道全县转型跨越发展中的先进典型和作法经验,营造浓厚氛围;紧扣文明和谐创建活动,大力宣传文明创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紧扣创先争优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突出宣传全国、省市先进人物和全县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激发全县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对外宣传方面,要借助会、能博会、晋商文化周、2011Xx 国际古玩艺术博览会、Xx国际摄影节等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活动,以我县举办或参与的重大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体育赛事、旅游推介等活动为契机,以全县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新成就和“两节一月”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为重点,组织宣传好Xx各领域取得的新业绩、创造的新经验,努力在提升文化影响力、打造外宣品牌、塑造对外形象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抓好外宣精品大型文化全景电视纪录片《清风徐来话Xx》制作和发行工作,扩大Xx特色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强化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

在网络宣传方面,要开展网络宣传规范年活动,切实加强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完善舆论引导统筹协调机制、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网站联动协作机制和网上舆情研判制度,培育壮大网络评论员队伍,不断完善网上评论工作机制,做好舆情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和应对工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净化网络环境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严格防范和杜绝网上虚假新闻信息专项行动,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网上舆论环境。

(三)扎实推进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县城

以提升Xx文化品位为核心,统揽各项文明和谐创建活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突出抓好文明宣传教育、城市环境整治、工作机制创新,着力在巩固成果、提高水平、拓展深化、增强实效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开展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县城活动,着力加大在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着力在文明礼仪、公共秩序、志愿服务、城乡环境四个方面下功夫,深入开展“礼仪?秩序?卫生”文明和谐实践活动,提高文明和谐县城创建工作科学化、常态化水平。

二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力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程,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工作运行机制,大力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开展中华经典和红色经典诵读,争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县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

三是广泛开展“迎、讲文明、树新风、做贡献”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社区志愿服务行动计划,深化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精心组织文化建设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学生、职工、青年、巾帼志愿服务和红十字、医疗卫生、科普宣传、环境保护、全民健身等志愿服务。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

(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举办好“两节一月”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完善县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一是抓好《Xx县文化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建成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创作一批政治强、艺术精、特色浓、时代感强烈的精品力作,努力提升Xx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二是积极完善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县广播电视台和县文体市场行政综合执法队内部运行和管理机制,强化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的行政监督职能,加大执法力度。三是继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做好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配套工作,加大村级文体设施的管理和检查力度。四是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文体活动中心,举办好消夏晚会、农民篮球赛、票友大赛和大型书画展等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电影、戏剧、图书三下乡活动。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列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契机,加快文化、生态休闲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改造提升 “农家乐”旅游点的接待能力和水平,促进“农家乐”品牌化、规范化发展,建设Xx葡峰森林公园,建设Xx环城休闲带重要节点,打造观光旅游产业集群。以徐沟背铁棍表演团、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嫦娥文艺公司等文化企业为龙头,抓好数字电影《龙兴晋阳》和晋剧版《大红灯笼》等大剧大作的创作生产,推动资源整合,积极开展文化对外交流活动,提高文化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水平。打响“文化名城、醋都葡乡、贯中故里”的形象品牌,以“醋文化节、架火节、葡萄采摘月、桃花节、梨花节、荷花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文化休闲旅游产业跨越发展。弘扬“贯中故里”人文精神,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内涵,打造贯中文化名城,组织编撰出版罗贯中研究专家学者论文集,举办好2011年中国Xx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

(五)全面开展对标活动和“大宣讲、大调研、大讨论、大培训”活动,打造懂政治、知经济、会宣传的一流队伍

加强全县宣传系统领导班子建设和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按照懂政治、知经济、会宣传的要求,从理论素养、业务本领、作风养成等方面,全面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在全县宣传系统开展“大宣讲、大调研、大讨论、大培训”活动,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以开展“对标”赶超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把争创一流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业绩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全过程,瞄准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县区定标准、找差距,学习借鉴先进县区抓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抓舆论引导和网络文化管理、抓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抓文化产业自主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作法,争取宣传文化工作在全省县区争一流、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和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县区,努力在全县形成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全局工作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新型工业化 篇2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以城市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是实现更高层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的思想指导,以工业化的发展为助推动力,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实现经济的集约化、环境的友好化、文化的多样化、制度的一体化。同时在城镇的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将物质、精神、政治以及生态文明等相融合,将城镇化的发展由单纯数量增长转型向质量和内涵的提升,打造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形态。新型工业化是利用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提升工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使得各种资源都能够得到最优的合理配置,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关系阐释

1.1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助推动力

1978-2013年,我国城镇化每年以0.8-1.2%的增加速率,拉动1.5-3%的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历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这一社会结构历史性转变的背后却存在城镇化水平虚高的问题,“空心化”^严重,有“城”无“产”。从国外的城镇化发展来看,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工业化的支持,可以说城镇化本身就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事实证明工业化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所以新型工业化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伴随着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总量的快速提高,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领域转移,进而使得原来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转移到工业相对集中的城镇中,从而助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传统工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例如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也引领工业生产向绿色、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拉长的工业产业链带来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推动财富的积累和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2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人力、物力、技术等都实现了空间上的聚集。在这些资源的聚集过程中,提升了人才和科技整体水平,也体现出了经济的规模效应,促进了人才集聚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对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降低了生产的成本,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实现了集约化、节约化,进而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也是空间资源的再配置,在市场经济指导下进行集约和最优方式发展。人力、技术等各方面资源的集中,也吸引大量资金注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周边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愈加完善,为工业产品市场的推广和开发奠定了基础。

新型工业的发展中,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智力支持,这就要求参与到工业产业中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也包括文化层面的建设,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后需要有更高级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比如对教育方面的需求。新型城镇化促进了科教文卫全方面的进步,进而提升城镇人们的整体素质,也为新型工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优秀的人才培养必然会助推工业化快速的发展。

2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现状分析

2.1工业化远远领先于城镇化发展

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来看,工业化远远领先于城镇化。从理论层面上讲,对比工业化和城镇化方面所采用的指标体系尚存在一定差异,在研究城镇化问题中,往往采用人口城市化率作为主要指标来进行衡量,但是在探讨工业化发展的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指标进行衡量。这种衡量方式能够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化发展中的偏差影响有效地反映出来,更有利于体现出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同时还能够实现与国际工业化对比的目的,进而发现我国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采用以上指标对工业化和城镇化进行比较时,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往往要大于人口城市化率,从而说明我国整体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2.2新型工业缺乏特色性,城镇化发展缓慢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可知,城镇化速度总体要经历起步、加快、放缓三个阶段,城镇化进程处于加快阶段,除了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外,重点转向发展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或两者兼具的产业,但是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资源利用缺乏合理性,劳动力需求量有限,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发展速度日趋减缓。同时由于制造业的发展仍不完善,生产规模比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还需要依靠进口,同质化和趋同发展严重,缺乏区域特色的支持产业,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不强,也导致城镇化发展放缓,缺乏后劲。

3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要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使二者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如何保障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有效地互动发展,需要依靠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来进行指导和管理,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要起到引导作用,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促进要素的合理分配和流动,真正实现产城融合共同发展。

新型工业化 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生产者服务

1现代服务业的涵义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包括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形态,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同时也包括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从传统服务业改造和衍生而来的服务业形态,如金融、物流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工业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和条件。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靠信息科技、人才等与知识相关的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主要依靠消耗资源向更多地依靠智力支持和科技进步转变。

2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互动关系

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部门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他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通过对美国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表明,用于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者服务增加很快,约占整个生产者服务产出的48%;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者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者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生产者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制造业中间投入服务的增加,正在使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密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出现了“耦合”现象。二者相互提供支撑,也日益交织,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日趋高度化。

3现代服务业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资源环境约束小,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来换取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

(2)制造业服务化倾向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中。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企业融资到产品的设计、营销等各方面都会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服务。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帮助,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专业化的服务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可以使企业专注于发展生产,集中力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业部门的服务化倾向也体现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的服务性上以及随产品一同售出的知识和技术服务等。

(3)生产者服务业是产品价值链中价值增值的主要来源。有资料表明,产品价值构成中,有高达75%~85%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有关,计算机市场上增值部分的60%—70%来自软件和维护服务。因此,有效率的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

(4)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其精髓生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并使制造业能级提升。要建设制造业基地,必然要以发达的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支撑,尤其是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产业链的运转对由制造业延伸形成的生产业的依赖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业,是在工业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加速制造业升级,实现整个第二产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地,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打破产业结构的空间限制和工业化水平的束缚而获得超前发展,有可能使产业结构演进次序或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5)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中间投入服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货物商品竞争能力的关键投入,更是企业构成产品差异和决定产品增值的基本要素。产品差异来自于一个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运输、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个性活动,而这些活动中的每一项又都有助于企业取得相对成本优势,增强产品竞争能力,树立企业形象。服务能够引导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创新。

4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落后。从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看,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中国服务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200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0%以上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在45%左右。另一方面,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低,2003年底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国内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9.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水平。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别很大,发展的不平衡对服务业整体的提升会产生影响。另外,受现有基础和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等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满足巨大市场需求的供给压力仍然相当大。

(2)服务业内部部门发展不合理,结构失衡。从总体上看,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落后,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高,而保险、金融、咨询、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仍然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的结构。而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内部结构中,新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这个发展趋势也较为明显。

(3)当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还有很大的体制性政策性制约因素。我国长期以来的工业化政策,忽视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发展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导致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同时,国家对现代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如邮政、电信、金融)的准入限制,使非公有制经济很难进入,导致这些行业缺乏竞争,经营机制僵化,从而严重地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4)服务支撑体系不完善。现代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体系,能有效满足制造业的服务需求。设计、生产、营销、配送、支持产品等是制造业链条上的不同环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其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而各个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都把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通用汽车的利润来源构成中服务所占比重在90%以上。但由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制造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跟不上,致使整个服务链条脱节,影响了制造业的效率。服务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更多地表现为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流程。在发达国家,多数企业已经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因此,我们要在战略高度上认识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业。

首先,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融合,使得产业经济活动中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附加价值提高,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比重下降。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外置化趋势的发展,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不断缩小,附加价值越来越有限,只在制造环节下工夫,依赖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走为跨国公司“代工”的路子,发展战略上会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在我国打造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制造业与服务业日益融合的国际趋势,把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广告营销、金融中介等相关新兴服务业,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作为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其次,积极培植生产型现代服务业,加速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要提升,新型服务业则需要培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因此,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必须与工业实现“捆绑式发展”。随着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单纯的加工制造业将逐渐失去竞争力,利润空间也不断萎缩,要突破这种局面,就应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服务业上来。近年来,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等服务业的支撑。所以,应在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研发中心、公共数据服务中心、产品设计创意中心等特色产业载体的建设,加快发展软件服务业,发挥信息服务对经济发展具有的倍增效应。

再次,以产业协调发展为前提,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与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相比,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业明显滞后,要合理定位布局,加快载体建设,加大内外资引进力度,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与新型城市化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服务业活动是工业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服务业与工业像唇齿一样相互依赖着。拥有日益增多的专业化厂商并以人力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工业企业通过购买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能够使社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参与到工业生产过程。因此,服务业是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引进工业生产部门的推进器,它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这些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桥梁。但在我国,本应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多由企业自身完成,大量可以通过社会分工节省成本的机会没有被恰当地利用。当既有的服务业需求(如广告、会计、咨询顾问、信息系统、银行投资与市场调研等)变得日益复杂时,专业化的服务便显示出其远大的发展前景。相形之下,附属于企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则是一个成本中心,虽然他们也与外界的服务企业较量,但实际上却很难产生竞争的压力和动机。只有当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专业化服务企业变得更加专业和更具效率时,才会使企业认识到与专业服务企业合作与协调的好处。服务业的开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服务效率的提高,将使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有助于改变工业企业将所需要的服务内部化的倾向,有助于企业整个生产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宪,黄建锋。分工、互动与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进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10)

2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J].财贸经济,2004(2)

3郑吉昌。服务业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2)

4李江帆。新型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4(1)

新型工业化论文 篇4

【关键词】企业;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管理理念,是由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创立的。主要培养组织的学习文化,发扬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团队的智商提高,组织更加灵活,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实现组织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逐渐意识到学习型理论对组织管理的意义,在企业中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员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升,培养了员工前瞻开阔的思维方式,提升了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总体工作迈进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意义

(1)更新企业观念。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受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比较严重,许多企业管理者不适应瞬息变化的市场经济模式,害怕风险,畏惧改变,固守陈旧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体制转换和改革发展,使企业的进展步履维艰,有的企业甚至惨遭市场的淘汰,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启发员工主动转变观念,思维创新,使员工清醒地认识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爆炸、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带来的巨大挑战,有一种压力感,在压力的推动下产生改变的动力,进行自我的突破和超越。(2)塑造企业文化。党的十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口号,弹奏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旋律。企业要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思潮,凝聚企业共识,塑造企业文化。企业应围绕十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十精神进行深入解读。组建学习型组织是建立和保持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学习型企业强调共享和交流信息、知识、经验,鼓励创新,不畏惧失败,强调成员畅所欲言的共同探讨,要求学员终身学习和团队学习,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在十精神的指引下,不断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措施

(1)围绕中心,科学理论为指导。学习型组织建设必须明确企业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坚持用马列主义指导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十之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企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建设一支学习能力强的高素质队伍,着力促进企业的发展。(2)领导带头,注重以人文本。企业领导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灵魂人物,要充分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领导的表率作用才能带动员工,进而形成上行下效,上下联动。在组织组建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分配职权,鼓励创新,包容员工个性,尊重员工的各项权利,倡导人文关怀,使员工养成善于学习、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好习惯,形成一种快乐学习和快乐工作的氛围,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挥。(3)求真务实,强调监督考核。建立学习型组织,要明确责任分工,使员工形成一种尽职尽责,立足岗位做贡献,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同时,强调监督考核,建立奖励机制,考核优秀者給于表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工作中抓典型、树典型,让先进的典型起到示范和代表作用。

三、学习型组织创建的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制,根据员工特点,安排不同的培训内容,比如:干部培训、理论培训、业务培训。十之后许多单位组织员工集体学习十精神,了解新一届领导者的施政纲领,新的精神传达,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领导班子也要带头集体学习,学习之后进行及时总结。保证组织学习的全员化和常态化。针对企业的各项重大部署中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实际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许多的企业领导干部不经常进行实际调查,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因此,每年撰写一定数量的调查报告是很重要的。建立健全学习成果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机制,仅仅学到一些“死”知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促进企业发展改善的方向,加快企业的现代化建设,提高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能力,只有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没有浪费,是有用的。

学习型组织不是一个空架子,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内容充实,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措施,良好的交流平台,适合员工的激励制度,才能吸引员工加入,学习才能真正深入学员的内心中,才有良好的作用,组织也会转变成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十要求要抓好党员干部的学习,在新形势下组建学习型组织,在继承以往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这样的组织才能在变革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李诗然,唐传兵。企业学习型组织创建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8(4)

新型工业化论文 篇5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未来相当长时期指导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但在许多地方的实践中看,在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怎样才能走上新型工业化路子等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差距。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下,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信息化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围绕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问题提出建议。

一、对新型工业化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的完整表述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等概念及其内涵。

所谓“化”是指由一种特定的力量引起的持续的、内在的改变,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进程。在“化”的过程中,这种力量与被作用的事物不是简单的叠加或混合,而是通过渗透达到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使事物发生某种质变。信息化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的一种持续的社会改造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和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引起社会结构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而工业化是相对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形态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不断增加工业经济比重,普及工业产品的应用,改变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过程。它是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的,不仅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等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是现代化的两个基本标志。信息化是建立在高度的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是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信息化既不能超越工业化,更不能代替工业化,但是信息化可以带动工业化,加速工业化进程,并使其运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信息化和工业化正在处于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站在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一种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信息化模式;是建立在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是适应时代变化,利用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所谓新型工业化是就工业化的实现方式而言,是对工业化的质的描述和要求,它区别于传统工业化的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六大明确表述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途径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既不是工业经济比重的简单增加或工业内部结构的简单调整,也不是单纯的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而是像党的十七大强调的那样:“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信息化主导着新时期工业化的方向,贯穿于新型工业化的始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切方略都必须围绕“信息化”这个核心手段展开。离开信息化,无论怎样的高技术化,怎样的经济结构,都不可能成为新型工业化,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工业化才是新型工业化。及时而有力地抓住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时代的需要。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我省面临经济和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强化各方面对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和理解,统筹考虑经济与社会、国际与国内的各种因素,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双重任务统一起来,落实到各项方略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过程表现出极为强大的普适性、扩散性、渗透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无处不在,信息化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并不断深化对工业化的影响,形成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新型工业化。因此,信息已经同能源、材料一样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并且成为现代经济竞争、市场竞争的核心和关键要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途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工业化的方向。新型工业化必须在信息化的框架内进行,以信息化为方向,不能脱离信息化的思路。二是促进工业产业的增长。信息技术的引入,带动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增加制造能力、丰富产品、适应个性化需要,扩大工业生产;另一方面直接带动整个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三是促进结构调整。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改造原有的工业格局和工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使整个工业领域资源配置有效、结构合理。四是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通过信息化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企业运转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产业的活力。五是节约交易成本。通过电子商务,打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时间,减少交易成本。六是扩大市场需求。通过信息技术的采用,可以创造需求、创造市场,带动工业化的更大发展。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信息化的带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技术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场效率低、竞争力差等突出问题上,并以此作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

1、以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突破口,加速制造业信息化

产业升级是个渐进的有序流动过程,传统产业正在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正在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这种产业的转入国。把握新的历史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走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的新路,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能够大大节约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性作用是导致了制造系统智能化。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的智能企业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生产传统产品如奶制品、家具、金属制品,甚至水泥等的企业。

要采用各种措施,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一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在生产、制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装备进行技术升级,以适应工业生产智能化、柔性化、高速、高效的要求。二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工业流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三是用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产品的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价值链,延长传统产品生命周期。

2、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手段,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实现了管理学的又一次革命,使一些过去无法实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得以实现。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内容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一是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二是管理方式柔性化。大量规范化、日常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能够很容易地根据管理的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调整,以适应形势和管理的需要。三是管理过程民主化。信息化打破了信息的少数人垄断,使管理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时期,进入到信息管理层次的企业还不是很多,这说明在我省用信息技术改进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现代电子商务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一是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产品搜寻和价格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二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中小企业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通道难以建立,交易成本巨大,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电子商务是解决这类企业市场通道的最佳选择,也是成功之路。

4、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人的信息化

我国信息化的硬件投入十分迅速,但是在信息化进行大量投入的同时,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提升作用不明显,根本的原因就是人的信息化不到位。

因此要尽快促进人的信息化。一是采用组织手段,提高各级领导对信息化战略地位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信息化作用、如何发挥信息化效能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决策能力。二是提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把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提高全社会对信息手段、工具、设备的利用能力,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管理的适应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十六大报告2002-11-8

2.十七大报告2007-10-15

3.中国经济信息网2009-12-14

新型工业化范文 篇6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已不在生产规模和产品产量方面,而在发展模式上。当工业走过量的扩张期、要素驱动期时,必然要转变发展模式,方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组成的集聚体,它作为一种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的环太湖地区、浙江宁波、温州和福建闽东地区比较普遍。同类产业或同类产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越是集中,越是形成群体,其市场、信息、技术、科研、人才、工艺、设备等方面就越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延伸配套的优势,就是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樟树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医药、机械五金、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随着世界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作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樟树市,正面临着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此要全面对接“长珠闽”和“泛珠三角”,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服务,强力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进一步营造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在征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推进胡家坊至城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汽车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贸城的建设;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仁和集团、四特酒公司、蓝恒达“双十”项目、富达盐化、江西盐矿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核心作用,并着力引大引名引强引优,以项目的引进促使产业加速聚集;四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依托南昌理工学院樟树校区、江西农业工程学院的教育优势,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科技队伍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并创造条件选送管理者出国培训,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从劳动增值向技术创新增值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技术是生产革命之母,技术创新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更日益突出,注重抓科技创新,原本落后的地区完全能够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忽视抓科技创新,原本发达的地区也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低谷。只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起点应用科技成果,就完全能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20xx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应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破除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把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投资、信贷、税收政策优惠,运用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支持其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支持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要让企业走科技路,尝到吃科技饭的甜头。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大力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块市场,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樟树市要凭借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的优势,全力推进国家“863”计划--健心胶囊的研制和生产,加快“中药科技城”建设,办好“江西省中药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白酒的研制,力争四特酒研发中心成为省级酒业技术开发中心。盐化工是樟树市的优势资源产业,岩盐储量居江西第一、全国第四,抓住樟树盐化工基地列为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从生产原盐转向生产盐化工产品,开发pvc、纯碱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 含钾、镁、锂离子的产业链下游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无机化工,瞄准世界最先进的跨国公司、最具科研实力的院所,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化工产品。

三、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牌转变。品牌源于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是将物品和服务产业化、商业化并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必然选择。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品牌经济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品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品牌是市场的灵魂,品牌的大小、多少、强弱、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为洋品牌打工,做外国人的制造工厂,可谓省心省力,但绝不是一条扬眉吐气之路。目前,占世界市场10%的知名品牌占据着近60%的市场份额。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牌,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升级的过程。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是挑战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要把培育品牌、创立品牌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科学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实施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减少对贴牌生产的优惠政策,推动名牌形成和成长,三是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四是加大品牌引进力度,通过“草船借箭”,培育自己的品牌。20xx年樟树市争创品牌工作取得重大成效,荣获省著名商标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28.7%,荣获省名牌产品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50%,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1个。今后要集中力量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继续分层次给予重奖,通过三年的努力,再培育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

四、从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加快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绝不能走老路,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开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樟树市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过去做了积极的探索,支持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开发的关系,取得了初步进展,城北化工板块的4家企业之间实现了“排泄物”的相互利用,今后要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转换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既要在技术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更要在制度层面上鼓励企业和社会自愿自觉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之路:一是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聘请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院校,科学制定樟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高起点,又要结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法律、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激励措施要让所有的企业心动,约束的措施要使违反的企业被罚得心痛,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作为省级的樟树盐化工基地,更要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生产模式抓好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要坚持“六高”原则,坚决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循环经济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资源化处置项目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

新型工业化建设 篇7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做好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布局,提升发展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力,使各地区能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更好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环境。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至此,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发展体系,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及市场资源整合能力,为未来阶段农村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及发展条件,成为新时代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发展需求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传统城乡融合发展结构,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网络构建的主导能力。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弥补早期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改革存在结构性缺失,解决使农村地区行政管理职权分化问题,为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卫生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夯实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单一在原有体系上进行改革优化,而是从发展结构上作出调整,将农村地区农户衣食住行与城镇地区进行对接,在不改变原有生产劳动方式及社会基础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农户总体生活质量,强化农户生活幸福感及获得感,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环境经济及产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予以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集中在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做好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并制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有助于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2.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要求在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好协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将多个行政村进行合并的基本模式。其中,各地区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制定福利补贴标准、规范社区服务体系及优化管理调度模式,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思考的问题。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村产业建设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其社会福利标准、社区服务质量及管理调度执行性势必有所提升。但从实现环境的发展视角分析,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发展融合行政管理权限重叠的问题,加速农村发展环境现代化治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上限。但各地区乡村发展存在内部矛盾,仍然未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得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的产生必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影响[2]。新型农村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单一,管理调度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了后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应在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同时,做好对各项建设发展、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建立长效化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时展接轨,并有效吸纳城乡融合发展经验,提升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

2.2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及市场资源调度四个方面。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机构与企业提供支持。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分析,上行经济固然对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但政府机构及企业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及市场产业升级的压力,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划分,并在合理范围内为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考虑的问题。利益分配主要指农户之间居住资源及经济资源的分配。部分地区大刀阔斧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基于大拆大建进行农村改造。该方式的确加速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但不利于对农户核心利益诉求的满足,容易促使农户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嫌隙,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的调配,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乡村产业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不尽相同,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居住条件等作为底层建筑。因此,有效发挥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对于缓解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调配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诸多便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产业化、中心化及统筹化三个方面。其中,不同建设特征也代表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未来阶段,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做好对不同发展模式下建设经验的积累,开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视角,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总体实效性提供有利保障[3]。

3.1产业化

产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产城联动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该模式利用对产业资源的聚集优化,优化本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降低传统模式对产业发展的限制,使各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一体化联动。通过对人口资源的社区化集中,提升农村地区对部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改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及居住资源紧缺的问题。基于产城联动模式的构建,充分加速土地资源的流转,优化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生态,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则给予农户更多的居住选择权,帮助农村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单一土地资源结构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需求,为后续阶段强化各地区产业建设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中心化

中心化是指由乡镇企业与政府机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产业资源、服务资源及配套设施的集中化管理,进一步打造以农村地区中心发展为载体的舒适生活圈,围绕对优美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及多元市场生态的建立,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面貌的改善[4]。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建立中心化发展模式,实现将资源共享理念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效运用。中心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支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位一体发展,使政府资源、民间资本及商业资本等均可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民间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加入,将为提升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及改造生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需求与企业利益诉求充分契合。以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3.3统筹化

统一协调、统筹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传统模式下农村行政管理,存在管理结构单一及管理覆盖范围不足问题,部分地区由于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缺乏合理性,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三不管地带,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改造因此受限。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管理,则将管理职权进行统一分配,提升各地区行政管理执行力,实现行政管理全面性覆盖,为农村地区市场发展统一规划、社会资源统一调度及产业资源协同配置等奠定良好根基。因而,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化视角来看,统筹化管理是基于大局观视角,为农村社区建设及环境发展改造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提升,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农村地区建设发展需求,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对接。

4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科学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提升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优势,强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优化,明确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定位,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总体社会服务质量,有效为农户及企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以此,排除农户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为后续阶段政府机构进一步从多个视角提供发展政策的支持创造条件。

4.1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有助于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发展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机遇。因此,各地区应围绕协同共助、合力助推的中心思想,优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于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发展优势及助力产业融合,改变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确保新型农村社区能持续为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另外,新型农村社区对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不应采用一以贯之的发展改革理念,要在不影响当前产业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多方面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试点改革,适时做好对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基于产业发展中弹性化策略的运用,为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5]。从而,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经济矛盾。

4.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精准定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面向提升农户生活质量及为农户生产劳作创造便利条件两个方面做好行政管理规划,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制定科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摒弃传统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理念,面向农村发展的城镇化对接构建行政管理新体系,并根据各个行政村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统一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及内容,实现各个不同行政村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步调一致。避免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及管理调度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差异化问题,使农户能真正意义上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影响,促使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达到更高水平。

4.3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企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农户等提供经济、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方面支持,降低新型农村社区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结构性阵痛问题,使企业、教育机构及农户等能尽快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新环境,排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阻碍。为此,政府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机构应面向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等做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卫生发展、文化建设及环境治理等要求,做好与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对接,缓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中存在压力。第二,政府机构应为农户及农村就业人员发放住房、失业及医疗等方面经济补贴,加速农户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政府兜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6]。

4.4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传统农村发展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户生活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对社会服务功能及行政服务功能的完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有效性,确保相关水、电建设及治安管理水平能达到较高标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另外,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功能,不仅要面向外部发展做好合作,同时,也应针对内部经济发展循环及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优势,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使农户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下能更好履行自身义务及社会责任,提高农户基础生活幸福感。

4.5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

政府做好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可以更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降低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推进。对此,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合理做好行政村管理融合的决策,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户核心权益。在充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上限,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为未来农村发展转型做好充足准备。除此之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当前发展需求,持续做好合村并点工作的深化,既要发挥各个机构及各个部门社会服务功能,也要维持良好发展改革秩序,进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的良性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迈入时代新纪元。各地区应紧抓时代机遇,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管理协调及发展优化,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改革,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7):6.

[2]王生章,崔佳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47-50.

[3]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

[4]魏文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探究[J].南方农业,2021(17):3.

[5]王思瑶,马秀峰。新型职业农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应然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8):76-80.

新型工业化 篇8

下面谈三个看法,跟大家交流上述论述的体会,不足之处望各位批评。

一、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谓工业化,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的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一概念包含了工业化的三大特性:一是过程性,工业化不是一个时刻概念,而是一个时期概念;一个国家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往往要化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比如英国从18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发生到19世纪40年代它基本实现工业化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比如我国从建国后即推进工业化的进程,经过50多年的努力,至今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二是先进性,强调的是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的转变,先进具有相对和动态的含义,相对是对传统来讲的,动态是说先进本身也具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比如机器化工业与手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而电气化工业与机器化工业相比是现代工业等等;三是体系性,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变,而不单单是工业的发展;不仅工业要用先进技术武装,而且其他产业也要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从而实现整个经济体系的的现代化,包括价值观念的更新、生产方式的变迁、经济组织方式的演变,经济结构的演进、经济体制、制度的改革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含义不同。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工业化作为承上启下的阶段不可逾跃。道理很简单,只有工业化,才可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知识经济才能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比如信息产业、机产业、基因工程等产业的关键设备如芯片等都是工业经济的产物。工业化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发展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经济、、文化、人的发展等多方面的,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和前提,是经济现代化的体现。道理同样并不深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工业化去装备和改造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才能装备和支撑强大的国防,实现国防现代化,才能推进技术的更大进步去实现工业化的升级,经济的现代化才能建立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和这一基础上,政治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才能最终建立起来,离开了经济的现代化,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早在1982年的十二大报告中就将工业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并将此写进了新的党章之中。环顾宇内,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农业国家可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强大国家、富裕国家。正如经济界强人赵耀东在其《平凡的勇者》一书所指出的,“世界各国,除了资源特别丰富的沙特等国外,没有任何高收入国家不是靠工业化的,——没有工业就没有前途”。此类国家清一色地都是工业国家,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

工业化水平是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其中的核心指标有以下几个: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认为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一般为1200美元—2400美元,(按1998年美元价值计算),中期2400—4800美元,高级阶段为4800—9000美元;

2、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国际上的划分标准认为这一指标低于20%为非工业国,20—40%为正在工业化的国家,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国;

3、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界钱纳理等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中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1000美元(1964)以上,一二三产业生产结构为12.7%、37.8%和49.5%;就业结构为15.9%、36.8%和47.3%;

4、城市化水平,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对世界100个国家20多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测算出,人均GDP800美元—1000美元(1964),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为60.1—65.8%;一般认为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在60%以上。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们已经为工业化奋斗了半个世纪,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参照国际经验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我们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表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底才接近1000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2001年我国的这一指标才为51.5%;从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看,而200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为15.2%、51.1%和33.6%,就业结构为50%、22.3%和27.7%;从城市化水平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38%;总的评价,我国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的水平,正因为此江泽民同志才在十六大报告中郑重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新的世纪、新的阶段,继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这一至为关键,它直接决定经济发展的出路和结果。

工业化道路是一国推进本国工业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一个国家工业化道路的选择,要受到工业化一般规律的制约。这些一般规律人们普遍认同的有这么几个:一是从价值观念上讲,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工业化的灵魂,这是工业化的精神动力,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市场的开拓,还是规模的扩大,无不是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实现的;二是从社会生产方式上讲,机器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取代手工生产方式广为普及,不仅工业,而且农业、服务业等逐步采用先进的机械化、电动化、信息化的机器设备从事生产;三是从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上讲,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入,不少企业专注于产品某一部分的生产或流通的某一环节,每一个工人也都成了分工链条的一个结点;规模经济阶段不可逾跃,随着分工日益深化,同类生产的集中不可避免,通过集中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收益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工业化过程还往往伴随着结构变动的过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往往都要发生重大变动,如产业结构一般要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等演进,从要素层次看产业结构演进一般要经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个阶段;工业化的过程往往也伴随着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变迁的过程,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变迁是工业化的先导和助推器,反过来工业化又推动着制度和体制的变迁;四是从面临的约束看,推进工业化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等重要约束,这些约束都是硬约束,任何国家都饶不开、躲不过,总要想办法应对,应对不好,工业化的进程就会因此受制。受这些一般规律的制约,各国的工业化的道路,有共同性的一面,如都必须推进生产方式的转换、分工的深化、结构的升级,最终都要想办法处理饶过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等。但由于一国家在推进工业化时面临的条件不同,从国际上说包括政治上的态势、经济上的联系和竞争,从国内上说包括、本国的经济水平、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等等,因此各国及一国在不同阶段的工业化道路又具有很大的个性和差异性,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讲,一国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应该由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本国的具体国情共同决定,不存在一条普适性的工业化道路。在十六大报告中,我们党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大势,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反思人类已有的对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重大命题。

何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怎样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我的理解这一概念涵盖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五大特点与三大任务

五大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是指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从而使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工业经济活动,从投入到产出,从生产到流通,从微观经济管理到宏观经济管理,尽可能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提高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二是经济效益好,是指各个生产和流通中的各个经济主体,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符合市场需求,同时所消耗的投入又比较低,以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不断提高这一比值;三是资源消耗低,是指各个经济主体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四是环境污染少,就是要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做到经济发展而又山川秀美;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同时又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到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加就业,一举二得。

从这5个特点,我们不难看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担负的三大任务是: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在实现了20年高速增长之后,还能以7%以上的速度继续增长,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有力地吸纳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生的大量的相对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的稳定。

为什么说这是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呢?新在那里呢?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比照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及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们认为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表现在:

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相比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走得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这是符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的,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亦步亦趋显然不合适宜。那样我们就永远也摆脱不了落后的帽子。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产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并以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结合,大大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有效地改进了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催生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和新的业态。这一新的技术背景,为我们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上,一项重大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世界竞争格局。比如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技术的机遇,率先实现工业化;美国抓住电气技术变革的机遇,实现经济飞跃,成为世界强国。同时落后国家抓住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机遇,迅速提高本国的工业化水平,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事例并不鲜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就是抓住从机械化工业化到电气化工业化转变的机遇,通过大力发展重工业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强国的,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是没有资格挑起世界大战的,再如印度,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如我们,工业化的任务也没有完成,1998年农业人口还占整个国家人口的60%,而我国再这一指标上超过其近10个百分点,但在信息化浪潮中,抓住了历史机遇,近10年来信息业在计算机软件业的带动下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大国,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850亿美元,出口创汇500亿美元,将创造220万个就业机会,并将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提高到两位数,前景十分诱人,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一新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完全可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重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新的技术起点上实现高层次的工业化,这是我们可资利用的重要的后发优势,是只能抓住而不可丧失的机遇;

二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经济形势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数字革命”和基因革命为代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人类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二是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货物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程度大大提高,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加深,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而能独善其身;三是全球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大部分国家都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从前苏联—东欧的旧体制解体,到所有发达国家的放松管制,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化改革,既使得国际市场上的供给大大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又使得国际需求速度相对放缓慢。这些变化都是英、美、德、日等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未曾遇到过的,他们依赖从世界广大殖民地掠夺资源、原材料,倾销其产品,动辄就以坚船利炮打开落后国家市场大门的历史条件,我们也不可能具备。因此在我国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我们的工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经济效益好了,有钱了,我们就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培养吸引优秀人才,工业化就会走向良性循环轨道,最终我们也进入所谓的后工业化。否则,我们的产品就买不出去,我们的市场就会被别人占领,我们的钱就会被别人赚走,我们的人才就会被别人拐走,我们的工业化就无法实现。

三是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多实行增长第一的战略,走的是一条件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尽管这些国家充分享受到了工业化的繁荣,但也较早品尝到了增长第一战略下工业化的苦果。在工业发达国家,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大量环境公害事件的发生,如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当时该市的200多万辆汽车生病在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加)、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镇,因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尘造成大气严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发生的第一天有17人死亡)、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和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一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而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发达国家不得不强化了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在新的世纪实现工业化,这条老路不能再走,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比较突出,现在全世界约有1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每年约有1500万人口因空气污染引起各种疾病而难以生存。由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出的二氧化碳所引起的地球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已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水资源枯竭、水荒严重,生活垃圾到处堆放所造成的环境、水的污染,垃圾填埋所带来的爆炸的恶果。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口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世界的用水量增加了4倍,与此同时,水污染日益剧增,现在发展中国家有1/3的人口不能享用洁净水。过度开采是水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如果的情况延续下去,预计在50年之后,世界人口的1/4将遭受悲惨的水荒,到2025年,世界上将有30亿人口面临严重缺水。森林、土地面积锐减,许多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由于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垦植,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已使许多地区的沃土贫瘠化、碱化、沙化和退化。全球已有900万公顷农田寸草不生、12亿公顷绿化遭受破坏,2000多种动物物种灭绝、热带雨林每年以14. 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消失。我们是负责任的大国,不能给本以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火上浇油,那样会犯众怒。二是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加之人口规模巨大,资源环境问题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尽管我国某些资源的储有量如煤炭等居世界前列,但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综合比较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3,土地、水、矿产、森林等基本生存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尤其是水资源的短缺和分布不均的矛盾十分突出,华北和西北是严重缺水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人口占45%以上,但水资源总量却不到全国的20%,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再比如石油,石油是现代大工业的血液,对国民经济发展至为关键,就连美国这样的头号经济强国对此都不感掉以轻心,为什么要打海湾战争,为什么如此关注中东,是为了什么人权吗?是为了什么自由吗?不是,老尼克松一语道破天机,不是为自由,而是为石油。我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对石油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而今后一短时间内,我国的石油年产量只能维持在1.6亿吨左右,根据有关预测,2010年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将达50%,2020年前后年进口量将达3亿吨,成为世界第一石油进口大国,石油进口风险很大,一遇突发事件,石油战略安全就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令人触目惊心,不少城市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处于总体“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1990年的5.8亿吨,上升到2000年的81.6亿吨,酸雨发生面积占全国的1/3;7大水系有一半河段严重污染,36%的城市河流丧失了使用功能,近海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80年发生74次,90年代猛增到380次,等等,总之是天不蓝了,水不清了,土地荒漠化了,草原沙漠化了,酸雨来了,洪水来了,沙尘暴来了,大自然变得可怕了。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10%,约3000亿元人民币。由上述因素决定,我们实现工业化必须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四是充分考虑就业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以此为代价推进工业化进程。尽管从上讲工业化与扩大就业存在一定的客观矛盾,发达国家走过的这一道路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样道路的我们也不能走,我们必须走一条新路,将工业化、技术进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理由至少有这么几条,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促进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的重要体现;其次我国的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发达国家在高速工业化的时期,人口大都只有几千万,美国直到1914年人口才有1亿。英、法、意等直到1999年人口也还不足6000万,还不赶上江苏省的人口,对这些国家来说,10%左右的失业已经很严重了,也就几百万人,但中国就不同了。虽然未来30—40年间,我国自然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新增加人口仍将高达3亿左右,其中适龄劳动人口相当客观。综合众多研究成果,未来5—10年内,全国每年新增加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会低于1000万人,目前城镇结存的失业和未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最保守估计也要在1000万以上。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中的隐性失业会日益突出,光农业就有1.5—2亿需要转移出去,最要紧的是我们的很多劳动力素质不高,既不能与先进技术结合,也不能“对外出口”;最后,极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又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和巨大的优势。尽管我国高素质的劳动力缺乏,但总体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杂志刊载的资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率作过测算,按汇率换算后,中国大陆制造业平均周工资30美元,泰国58.3美元,韩国243美元,台湾328.9美元,香港436.6美元。这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在工业制成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金锫博士曾这样评论:“全世界都会发现,中国制造的制成品,具有不可思议的低价格,在中低档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中,中国产品所向无敌,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而且,统一的国家保证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得中国工业制成品确实具有不可思议的低成本”。根据日本产业经济省的调查,在日本的进口工业制成品中,中国1986年仅占4%,2000年上升到19%,增加了3倍多。中国产的摩托车、家用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等产品,行销世界。总的看来,我们完全有必要在生产要素可以替代的范围,既注重技术对劳动的替代,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又注重劳动对技术的替代,从而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对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内需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工业化范文 篇9

一、我县工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解放以来的五十年间,我县工业从无到有,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全县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和壮大,形成了涵盖电力、煤炭、有色金属开采,加工、建材、化工、食品制造、造纸及纸制品等13个行业大类的工业体系。到2003年,全县有工业企业434户,工业总产值13223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712万元,占gdp的8.4%,工业行业实现税金1536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38.4%,工业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由于我县工业发展起步较晚,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差,经营管理体制陈旧,加之投入少,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工业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基础脆弱,总量较少。2003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3223万元,排列全市第8位,与我县总人口排列全市第3位极不相称,全县人均工业总产值仅有253元,为全省人均3576元的7.1%,为全市人均1028元的24.6%,人均工业总产值列全市倒数第1位,即使与相邻的经济条件大体相当的威信、镇雄、盐津、大关四个县相比,我县人均工业产值仍然分别少283元、42元、216元和34元。二是工业经济比重过低,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2003年全县工业增加值5712万元,占gdp的8.4%,同期全省工业经济比重为35.2%,全市为21.4%,分别比省、市平均水平低26.8和1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35个百分点,与全省、全市工业经济拉动作用占同期经济增长的3—5个百分点相比,差距较大。三是工业经济结构单一,工农业产业关联度较低。全县2003年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仅为1648万元,占12.5%,重工业产值为11575万元,占87.5%,整个工业经济主要集中于原煤、铅锌矿、石英砂的开采以及电力、建材、化工等少数几个行业,农副产品的加工、食品制造限于简单的粮食加工、肉制品和天麻等粗加工产品以及白酒制造,轻工业比重较低,重工业比重较大,突出表现了我县工农业产业关联度较低,工业产品结构单一,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作用不明显的特点。四是资源型工业发展格局突出,低附加值占主导地位。由于主要以原煤、铅锌矿开采和水能发电等资源型工业为主,科技含量较低,投资成本较高而收益较少,工业附加值低,造成新型工业发展缓慢,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较弱。五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国有工业设备陈旧,技术含量低,冗员负担重,资产负债较高,2003年调查的24户企业总负债率高达103.7%,总体资不抵债达856万元,公有制工业经济发展已面临较大的困难,我县尽管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工业达406户,占整个工业企业户数的93.5%,但规模较小,科技水平低,工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投入仍然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够,造成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滞后。六是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工业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延伸。原煤、铅锌矿、石英砂等优质矿产品目前仅限于开采外销,属典型的原料型工业,投入不足,优质的工业原料不能得到精深加工,工业产业链不能有效延伸,带动经济作用不强,工业经济发展壮大举步维艰。七是工业经济经营机制不活,管理不顺,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较弱。八是洛泽河、毛坪区域内的原煤、铅锌矿开采企业,布点过多,开采规模小,矿界重叠交叉,资源浪费较大,严重影响了我县新型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九是工业经济发展意识缺乏,发展软硬环境较差,缺乏良好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社会氛围。

二、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实施重点

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基础,着力推进全县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条件已经具备。尽管工业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客观分析经济发展形势,我县仍面临发展新型工业的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一是党的十六大把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作为今后二十年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来实施,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五个统筹”,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了新的全面的部署,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体制保证;二是今年以来,省、市相继召开了新型工业化发展会议,制订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为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三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面临产业升级换代,经济发展投资成本越来越高,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东部发达地区资金富余客商寻求资源富集地区投资开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为我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优质矿产资源创造了条件;四是我县境内内昆铁路客货运开通,巧威公路即将建成,县境主要公路干道和与周边县区公路提升等级进程将加快,交通条件几年内将有更大的改善,发展新型工业的“瓶颈”制约将逐步打破;五是以去年9月熊家沟电站开工建设为标志,近几年我县逐步开发装机容量达23万千瓦的中小水电站将陆续建成,为发展“矿电结合、矿产深加工”的新型工业提供了能源保障;六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配套改革力度加大,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氛围已逐步形成,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加快了软环境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将逐步消除;七是我县丰富的水能资源、优质的无烟煤、铅锌矿、石英砂及独特的小草坝天麻等生物资源优势明显,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八是开发面积达193平方公里的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作为市委、市政府今后重点发展的全市两个重点工业基地,规划方案已审批,组建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筹建,必将成为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龙头。

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目标是:在现有工业增加值不足gdp比重10%的基础上,通过坚持不懈的发展,建成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工业良性发展,到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0%,工业支柱产业初见成效;到2020年,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建成能源、矿冶、煤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群体,同时带动全县水能、石英砂、天麻、农特产品、肉禽制品的深度开发,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到5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45%—50%,真正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实现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

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必须定位为资源型工业为主体,其实施的重点产业是:

(一)水能资源开发产业。我县水能资源丰富,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79.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达23.6万千瓦,现已开发5.57万千瓦,占可开发的23.6%,其中属于我县开发的2.798万千瓦。水能开发前景较好,其分布是:洛泽河流域可开发14.69万千瓦,规划开发七级电站,其中:洛泽河电站2.5万千瓦,已于80年代中期建成发电,麻窝电站0.75万千瓦,1979年建成发电,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的熊家沟电站1.8万千瓦,待开发的还有底拉河电站,装机2万千瓦,格闹河电站2.4万千瓦,冯家湾电站0.64万千瓦,庙林电站7万千瓦,估计总投资6.572亿元;白水江流域可开发5.33万千瓦,规划六级电站,分别有大水溪、柳溪、楠木等装机共2.44万千瓦的三个电站已签约,另外还有溪口、文角、凉风沟等装机共2.89万千瓦的三个电站待开发;包括田黄河流域在内的其他支流可开发5.348万千瓦,已开发2万千瓦,已签约待开发的3.348万千瓦。我县规划开发的电站大多落差大,水、电路条件基本具备,建筑材料就地取材,钢材、水泥运距在180公里以内,单位千瓦造价在6000元以内,电力开发前景广阔,是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优先发展产业。

(二)矿产业。我县是全省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6种,矿产地164处,已探明有储量的12种,主要以无烟煤、铅锌矿、石英砂、赤铁矿、石灰石、白云岩为主,无烟煤储量6亿吨,其中: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内小发路优质无烟煤储量2.5亿吨;铅锌矿储量不清,但仅市铅锌矿5.6平方公里范围内储量就达325万吨。原煤、铅锌矿开采目前全县保有煤矿50户,铅锌矿60余户,大多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技术装备落后,资源浪费较大,必须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集团进行规模性开采和精深加工,形成矿冶、煤化工开采加工一条龙,提升矿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我县石英砂储量达23亿吨,品位高,开采条件较好,目前仅两户规模较小的石英砂厂,年生产能力10万吨,年产5000吨硅铁厂1户,年产5000吨碳化硅厂1户,拟建年产3000吨结晶硅厂1户,年产5000吨的硅微粉厂1户。矿产业是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龙头产业,必须加大矿业秩序整顿,招商引资,矿电结合,规模化开采,深度加工,提升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做大做强矿产业。

(三)生物资源创新开发产业。我县有丰富的以小草坝天麻为代表的生物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据专家检测,小草坝天麻的天麻素平均含量为1.13%,分别比陕西汉中、湖北恩施、广东清平等全国闻名的天麻产地、药商的天麻含素量高出2.1倍和4.3倍,具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29种,以及特殊的药理保健作用。目前,全县天麻种植面积达2万亩330万塘,年产鲜天麻206.8万斤,有天麻加工企业3户,系列产品有天麻粉、天麻片、天麻酒、天麻蜂蜜、天麻含片等,滇鸿药业集团已进驻我县,投资860万元开发天麻药物。另外,鲜笋、山俞菜、萝卜、薯类、肉禽产品也较丰富,可进行深加工。随着电矿产业的发展,生物资源产品开发也大有潜力,为提升工农业产业关联度,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三、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牢固树立“工业兴县”发展理念。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自然、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人们文化素质较低,长期以来,形成了抓经济就只知道抓农业,抓农业就只知道抓粮烟,真正把精力放在抓工业经济的时候较少,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淡薄,工业经济意识差。现代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才真正能够起主导作用,据有关专家测算,工业部门每生产10000元的产品,需要拉动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13068.22元,比固定资产投资拉动11763元增加1305元,即在贫困地区,发展工业经济比固定资产投资带动国民经济的作用要高11.1%。工业部门每生产10000元产品中,拉动农业产业1710.08元,拉动工业产业8059.3元,拉动建筑业90.14元,拉动交通运输邮电产业557.19元,拉动商饮业1783.5元,拉动其他服务业868.28元。在我县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无疑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最大。一是解决吃饭问题要靠工业。只有靠工业经济的发展,才能增加财政收入,才能尽快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才能保吃饭、保稳定;二是解决“三农”问题要靠工业。只有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升工农业产业关联度,用工业发展的理念谋划农业,才能实现农业大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而逐步解决“三农”问题;三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要靠工业。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达26万人,剩余劳动力达14万人,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土地吸纳农业劳动力减弱,剩余劳动力将逐年增多,据测算,到2020年,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19万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大力发展工业,才能稳定增加城镇人口,推动城镇化发展步伐,有效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四是实现小康目标更要靠工业。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构成因素看,我县今后长时期仍然要靠投资与消费,净出口增长因素有限,据测算,目前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构成分别是投资占22.4%,消费占80%,净出口占-2.4%,到2020年,投资、消费、净出口达到占gdp比重分别为43.3%、51.7%和5%,从结构上看,第一产业难以高速增长,第三产业主要又依赖于一、二产业的发展,只有第二产业具备快速高速增长的条件,只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强化“工业兴县”意识,依托优势资源,大力招商引资,努力改善工业发展软硬环境,坚持不懈地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国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就能逐步解决。

(二)着力整治矿业秩序,整合矿产资源。随着原煤、铅锌矿等市场行情看好,县内外投资开发洛泽河、毛坪区域的原煤、铅锌矿越来越多,矿业开采办证一度时间不规范,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开采原煤、铅锌矿企业过多、过乱,矿界交叉重叠,仅市铅锌矿5.6平方公里规划开采范围内,就有6户私营铅锌矿开采,企业矿界与其交叉、重叠,因矿界纠纷引发的矛盾,给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一是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由于矿界纠纷不断,给彝良社会治安稳定造成一定问题。二是优质矿产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浪费严重。部分私营业主只顾眼前利益,“掠富弃贫”,回采率较低,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三是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毛坪、洛泽河交界的猫猫山、红尖山一带,由于矿业开采中保护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几处山岩植被破坏,一遇雨天,公路时常中断,造成安全隐患,河水污染也得不到及时治理;四是税收流失较大。在2003年5月实施矿产品税费统征之前,我县矿产资源每年征收仅二十余万元,去年5月起实行矿产品税费统征后,仅9个月时间统征税费就达458万元,今年预计可达1000万元,可见矿产品税费流失的严重程度。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整合洛泽河、毛坪区域的原煤、铅锌矿矿产资源,为着力打造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基地奠定基础。

(三)尽快探明全县优质矿产资源储量。现有优质矿种中,除石英砂储量基本探明为23亿吨,原煤储量初步探明储量为6亿吨外,原煤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不明,铅锌矿资源不清,众说不一,其他矿产资源底数也无从知晓。资源底数不清已成为我县招商引资、吸引大集团开发加工优质无烟煤、铅锌矿的主要障碍。因此,近期我县应在探明现有矿产资源储量工作上加大工作力度,目前财政资金困难,但必须下决心,哪怕贷款负债探矿,聘请省内外有关地质专家来我县探明优质矿产资源储量,掌握准确的储量底数,才能为招商引资,吸引大集团进驻我县开发矿产业创造条件。

(四)加快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筹建工作进度。洛泽河矿冶加工基地规划已经批准,龙潭矿产品加工区已进入筹建阶段,我县已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有条不紊地开展筹建阶段各项工作。要加大力度,加快工作进度,尽快抓好基地公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完善工作长效机制,用超前的思维,更加开放的思想观念,灵活有效的工作方法统筹好各项工作,同时注重解决好基地农民、原有企业职工和国家各方面的利益,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为我县矿冶加工基地良性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努力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化解新型工业化发展“瓶颈”问题。我县交通基础设施虽有一定改善,但离发展新型工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已成为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瓶颈”。铁路客货运已开通,由于县城到大寨火车站48公里公路龙潭段是便道,主要工矿企业物流运输仍很困难,没有充分发挥好铁路运输优势。全县1587公里公路,仅有油路40公里,绝大部份乡村公路晴通雨阻,路况差。巧威公路彝良段受诸多因素影响,长达6年仍未修通。与周边县区公路连接路况也很差。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县委政府已下决心着力改善交通条件:一是加快巧威公路彝良段施工进度,力争年底竣工通车;二是优先抓好龙潭矿产品加工区到大寨火车站、洛泽河镇到龙潭村的三级路面改造,优先解决矿产品进出通道;三是已报省交通部门把县城到筠连县油光坎公路列为油路改造工程,今年8月份可动工县城到龙安20公里油路改造;四是县城3.6公里过境公路建设今年可动工修建2.3公里;五是已报请彝良到昭通、彝良到岔河两条连接外县区二级公路改造计划,力争尽快审批实施。随着这些主要交通干线的改造,我县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情况将有较大改善,化解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将成为可能。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