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论文范例(10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交通安全论文范例(10篇),欢迎阅读。

交通论文 篇1

1)实训基地实训教学与企业工作不能有效对接。许多学校没有对城市轨道运营企业的行车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认真地考察,致使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岗位与工作岗位不能对接,实训内容与行车工作不能对接,实训岗位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与实际岗位的不能对接。2)实训模式设计不合理。当前,大多数职业学院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教学模式一般都是针对某一具体操作技能进行。校内实训几乎未能模拟企业“一个工作日”,因此当前实训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学生职业技能有一个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学生职业能力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因此,校内生产实训模式应是一个分层渐进,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实训项目应合理安排,相关技能和能力培养做到前后呼应,相互推动,形成梯度渐进的效果。

二、“校中站”建设思路

“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前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须吸取“教学工厂”的理念,将校内行车工作实训基地建成“校中站”。1)理念。“校中站”是将车站的环境与工作项目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起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校中站”,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按照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得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使学生在“校中站”习得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达到企业岗位要求的水平。2)思路。建设与企业岗位和设备对接生产实训模拟的“校中站”,并实施“分层渐进的实训模式”。通过单项技能训练习,培养学生单项职业技能。学生通过实训岗位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学生通过完成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培养职业能力。通过“校中站”的“一个工作日”的综合实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校中站”建设的具体措施

1)“校中站”设备、环境和文化与企业全面对接。“校中站”在车站布置、设备采购和质量安全等方面接近企业环境,充分体现生产现场的特点,配备与企业车站所尽可能一致的实训工作岗位,做到“真实任务真实操作”。以企业生产为主线,构建接近实际的岗位工作情境,“校中站”工作岗位要与实际工作岗位完全对接:“校中站”岗位角色规范与实际岗位角色规范对接;“校中站”岗位教学过程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规程与实际岗位工作规程对接;“校中站”岗位工作标准与实际岗位工作标准对接;“校中站”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营造”校中站”的企业文化环境,学生在“校中站”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理念,熟悉企业要求,适应企业管理,自觉地培养职业素养。2)设计符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规律的实训模式。实训模式设计应充分考虑专业所面向的行车工作职业岗位,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归纳总结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项目化开发流程,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与实训项目对应。“校中站”实训项目由“设备操作训练”、“岗位训练”和“一个工作日”三部分组成。设备操作训练主要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等课程相结合完成;岗位训练主要针对“站台岗”、“行车值班员”、“值班站长”、“车厂值班员”和“行车调度员”等岗位训练完成;“一日工作”主要是将各行车岗位组织在一起,完全模拟企业的“一工作日”的典型工作项目和流程,真正实现与现场“零对接”。

实训项目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项目开发采用以下步骤:1)分析和描述城市轨道交通行车职业工作任务。职业工作任务的完整结构包含着对具体任务的计划、实施、控制以及对其工作成果的评价。在完成一个行车职业职业工作任务时应了解该任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2)确认典型的行车工作任务。经过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选择和分类,确认行车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项目开发的关键性工作,目的在于掌握具体的工作内容,与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并对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由此确定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和实训项目。3)分析和归纳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归纳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将行车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渐进规律排成一个序列,这就构成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实训体系。

交通论文 篇2

1.国外发展现状

(1)英国

英国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领跑者,也是低碳交通战略规划的开创者。一是注重宏观政策体系建设。2002年7月《未来机动车发展战略》(PFV),为低碳汽车和燃料的研发、引进与推广制定了一个全面的决策和行动框架,同时成立低碳汽车伙伴关系(LowCVP)和内阁低碳小组,以确保该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有效监督。2007年5月的低碳交通创新战略(LCTIS),率先提出低碳交通的概念,为鼓励低碳交通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制定一个全面框架,分别对道路、航空、铁路以及海运部门的低碳技术进行了梳理,并制定了包括市场手段、强制措施、财政支持及信息宣传与意识提升等从低碳交通技术研发到商业化推广的鼓励性政策方案。[21]进入低碳经济转型时期后,2009年7月《英国低碳经济转型计划》,确定了2020年交通碳排放总量在2008年基础上减少14%的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比例、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具体目标,并提出实现减排的关键领域和渠道,确定全面发展低碳交通的重点方向。[22]2009年11月《英国低碳经济转型计划》配套方案——《低碳交通:更加绿色的未来》,为未来10年低碳交通发展制定了总体战略规划。二是积极推行能效及碳排放标准。英国推行的运输装备能效及碳排放标准包括车辆碳排放标准、船舶能源效率设计指数等;英国在《未来机动车发展战略》之后,根据战略要求设定了两个明确目标:到2012年10%的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或低于100g/km(2002年英国平均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78g/km);到2012年,每年新运行的公交车中至少有600辆要满足比2002年平均排放量低30%的排放标准。三是实行财税激励政策支持低碳交通发展,包括补贴低碳汽车、车辆税改革、燃油税调整以及税收优惠等,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用以支持低碳燃料汽车的市场发展,并考虑将交通的碳排放纳入英国或欧盟的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政府通过对公众的信息宣传和意识提升,提供低碳汽车和燃料的专业信息,提升消费者低碳意识;引导公众和企业选择低碳交通方式,促进个人和企业选择公共交通、低碳驾驶方式,对公共部门设定强制性目标等。

(2)日本

日本高度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发展交通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具体行动中通过政府产业政策的作用,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绿色运输,鼓励新能源交通工具,注重轨道运输及智能交通建设。[23]日本用了不到欧美1/4的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网。一是低碳战略规划。为推进运输部门的节能技术开发,日本颁布了《下一代汽车发展战略》,提出把日本建成“下一代汽车研发生产基地”的目标及系统战略的新思路,规划了车用电池、生产资源、基础设施、国际标准化等发展目标及行动路线图。并设定2020年至2030年分车种推广目标:到2020年下一代汽车推广目标为20%~50%;到2030年达到50%~70%。鉴于混合动力车从简易型到高度型燃效可比传统汽油车提高10%~20%,电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仅是汽油车的20%~30%,预计下一代汽车的发展将是日本节能减排取得成效的突破点。二是政策减碳。日本于2008年6月制定了关于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把转变生活方式作为减排的关键途径;制定了全球温暖化对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对策),包括自动车交通对策、构建环境友好型交通体系等。通过实施绿色标识制度、领跑者制度等,提高汽车的节能减排性能。[24]三是技术减碳。日本出台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政策主要涉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汽车、生物质能源、智能交通系统(ITS)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日本通过对汽车运输企业等展开生态驾驶管理系统的普及,推动生态驾驶,提高燃油使用效率约15%。日本除大力发展下一代汽车外,还在铁路领域推进混合动力机车等节能车辆及高效电力设备的技术研发,推进超级节能船舶的研发,进行船舶能耗指标的标准化研究等。

(3)美国

美国建立了最早的碳交易所,最早执行了排放标准,制定了完善的政策法律和战略计划,在低碳战略、政策法规、碳交易机制、碳排放标准、综合交通与科技研究应用领域具有领先性。一是低碳战略规划方面。美国以制定和战略或规划的方式明确低碳交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拟采取的政策措施,其战略规划的重点集中在交通运输业低碳化发展和新能源交通工具的研发生产与推广两个领域。[25]二是综合交通运输方面。高度重视交通设备的标准化和各种交通方式的联合运作,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能耗。目前,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全国统一、权责清晰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综合枢纽和大型换乘中心的建设,解决好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综合交通网点与线之间、城市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之间的协调与连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立体、无缝、便捷连接。三是低碳法规制度方面。制定包括低碳交通在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实施积极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等。《能源政策与节约法》确定了针对小轿车和轻型卡车的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对达不到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生产商或车主进行罚款和征收高油耗税。2005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案》中为每辆新型混合动力轻型车提供高达3400美元的税收抵免。四是碳排放标准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执行排放标准的国家,也是排放控制指标种类最多、排放法规最严格的国家。美国的汽车排放标准分为联邦排放法规即环境保护署(EPA)排放标准和加利福尼亚州排放标准。美国在能耗及排放统计上拥有完善的排放检测,美国环保署排放测算模型,并制定相关行业的标准。如2007年美国加州S-01-07执行指令,建立了低碳燃料标准,该标准旨在通过减少交通运输燃料生命周期内的碳强度来削减加州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到2020年加州由交通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减少10%的目标。五是碳交易机制方面。美国在2003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碳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实行非强制性自愿原则,并建立排放标准。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后,美国政府将不会为企业颁布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指标。六是科技应用研究。美国十分注重应用高科技提高现有交通运输系统效率,解决不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与环境、能源、资源之间的矛盾。

(4)欧盟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十分注重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强化铁路、内河和海运的整合,减少公路运输。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旨在减少交通运输对环境保护的不利影响。欧盟是碳交易机制的实施者与推行者,坚持建立一个安全、清洁、高效、一体化、可持续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26-27]一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政策走在世界前列。交通运输在欧盟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欧盟大力推行可持续交通政策,核心内容是交通政策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在应对能源问题上,欧盟采取可持续能源政策推广新技术,启动节约能源的计划,发展使用清洁燃料的车辆,鼓励能效提高和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欧盟的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战略》(1992~1999年)将交通运输 1992年2月的《共同体有关可持续交通策略》提出了保持可持续交通的主要措施。2001年,欧盟委员会了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择》(Environment2010:OurFuture,OurChoice)。2001年9月,欧盟委员会了面向21世纪的《2010年欧洲运输政策白皮书》,提倡“可持续交通”原则,鼓励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对石油依赖程度小的交通方式,将可持续交通作为欧洲交通运输发展的共同政策;欧盟可持续能源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促进替代燃料和低排放燃料的发展,通过使用替代燃料提高运输工具的能量效率,同时降低对燃油的依赖性。2003年5月,欧盟通过了一项旨在促进交通领域使用生物燃油的指令,根据该项指令,到2020年,用于交通的燃料要有20%是新型燃料。二是高度重视综合运输体系的整合与优化。1997年开始,欧盟委员会就致力于支持联合运输,为了实施联合运输,欧盟指令实施针对货物的“混合运输”(CombinedTransport),目的是通过对铁路、内河和海运的整合,减少公路运输。欧盟提倡的泛欧交通网络(TEN-T)对环境友好的交通方式也是一个促进,TEN-T的主要内容是改善基础设施,促进智能交通网络。

(5)其他国家

德国、加拿大等其他国家也都分别研究制订了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计划。德国积极引导公路运输向水路、铁路等低碳运输方式转移,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开展绿色物流关键技术研究,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实行交通技术创新,实施节能减排财税激励政策,制定强制性标准规范,政府宣传、示范和引导、积极制定碳排放交易等综合交通节能减排政策。加拿大建设“氢公路”,氢巴士车队服务2010年加拿大冬奥会。

2.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并组织开展低碳交通运输相关研究,切实加强统筹低碳交通运输规划指导。一是制定低碳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2007年至今,国家先后制定了《节能中长期规划》,《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作为重点领域进行统筹部署。2008年交通运输部编制印发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年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这两个规划在总体上提出到2015年、2020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交通中长期发展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与保障措施。原铁道部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4月制定了《铁路“十一五”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铁路“十二五”节能规划》,明确提出铁路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重点任务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等。2008年中国民用航空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民航行业节能减排规划》,2011年中国民航局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民航业节能减排目标,要求到2020年燃油效率年均改善保持在1.5%并力争实现航空排放零增长,2050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比2005年要减少50%。目前,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核心指标、重点任务与工程等已纳入到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十二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民航“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铁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综合通规划之中。其中,《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绿色交通建设目标,力争行业总悬浮颗粒物和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二是出台了低碳交通运输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推行低碳交通城市试点。交通运输部的《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实施方案》、《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等文件分别提出了2015年、2020年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指标和任务。为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两批共26个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印发了《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编写内容参考提纲》,组织开展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编制研究工作,重点围绕碳排放管理体系、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智能交通和公众信息服务等6个方面科学规划。目前,26个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已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审查批复,进入组织实施阶段。试点工作还要求试点城市组织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或低碳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研究,目前广州、烟台、淮安、无锡、蚌埠等城市已经组织开展相关研究编制工作。此外,许多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一些大型交通运输企业都纷纷编制了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安徽、江西、河南、贵州、海南、重庆、福建、广东、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区市)交通运输厅,广州、深圳、烟台、乌鲁木齐等城市正式编制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或中长期专项规划,如上海市交通运输与港口管理局制定印发了《上海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制定的《湖北省低碳交通发展规划(2011-2015)》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无锡、淮安等市也开展了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战略规划研究;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上海港、天津港等企业也研究制定相关战略规划。三是组织了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宏观战略研究。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组织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探索,并形成了相关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导文件。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新时期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研究》、《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与低碳政策研究》等重大战略与政策课题;国家发改委当前组织开展的中国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课题,其中《中国交通低碳发展战略研究》作为其中重点之一,拟研究提出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实现途径与战略措施;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和美国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交通运输中长期节能问题研究》,重点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对中国交通运输中长期节能的目标、方向与政策等问题系统深入研究。此外,相关省市也正在组织开展相关战略性研究,如广东、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河南省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总之,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已经全面进入理念倡导、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具备较好的研究工作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提升与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交通运输行业低碳交通规划相关领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特别是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的不断加大、交通运输部“大部制”改革之后管理职责的调整变化等,低碳交通运输规划范围和领域也应相应予以拓展,统筹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另外,在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编制中,要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以增强规划编制的理论性、基础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低碳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必须做好相关的制度设计,实现“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有机统一。总体看,当前我国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相关研究领域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缺乏完善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支撑,尚未权威的编制指南。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节能低碳规划尽管已有法律和部门规章作出了明确要求,但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理论、方法、模型等基础性研究尚不多见,规划编制缺乏有力的理论与方法支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交通运输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统计监测等基础性研究严重滞后,[28]成为了重要瓶颈制约;现实中许多地方和有关企业还没有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编制相关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专项规划,更没有将其纳入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规划;已编制规划的地方或企业,其规划编制的经验性和随意性较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编制方法和核心内容等有待规范,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无法保证目标的合理分解和有效落实,行业目标和重点将有可能落空。二是缺少国家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综观当前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由于体制,对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单一运输方式的研究相对较为关注,大多是从单一部门角度集中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等方面的研究。但从构建绿色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视野来看,对于建设绿色低碳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缺乏战略规划层面的顶层设计,各种运输方式低碳发展、协调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还不明确,发展路线不清晰。三是缺乏适应低碳技术与管理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设计。目前,我国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成熟技术的研发推广相对较为重视,但对气候友好交通技术的前沿跟踪、战略规划等前瞻性研究相对滞后;从政策工具手段来看,行政监管、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的应用相对较多,而对碳排放交易、节能减排自愿协议、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机制研究探索刚刚起步;对国内节能减排政策制度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于国际气候谈判如何增强话语权、发挥引领作用,如何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国内能力建设,尚缺乏长远谋划和部署等。

三、低碳交通运输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交通论文 篇3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长治市随机抽取11所小学,并在每所小学的4~6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被抽取班级的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参照青少年危险行为因素调查表,制作统一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

1.3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共分为五部分,第1部分是对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的测试。第2部分是对学生道路交通行为的测试[7]。第3部分对小学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态度进行调查。第4部分通过对学生设置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父母自身交通行为、学历及教授学生交通知识3方面的情况。第5部分调查小学生车祸发生状况。

1.4统计分析

将有效问卷按照编号整理后,将所有数据用EpiData30软件进行双份录入,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百分位数、构成比等对数据进行描述,用KruskalWallis2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并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98份,回收问卷共1272份,应答率为980%,去除不合格问卷5份,剩下有效问卷1267份。调查表有效率达976%。本次调查四年级431人,五年级390人,六年级446人;其中男生633人(500%),女生634人(500%)。

2.2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得分情况

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得分P50为80分,年级之间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360,P<0001),见表1。男女生知识得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2=2235,P<0001),且女生成绩高于男生,见表2。

2.3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行为得分

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行为得分P50为94分,3个年级之间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意义(2=1882,P<0001),见表1。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68,P<0001),见表2。

2.4小学生对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态度

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愿意接受学习和遵守交通规则的占971%,发放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手册,自己会认真看的占90%,而能主动提醒他人违反交通规则的仅占871%。

2.5父母对小学生相关知识及行为的影响

父母的学历与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得分高低无关。但家长平日里是否教学生安全知识与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得分有关,家长经常教育的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平均分为777分,家长偶尔教育的学生平均分为760分,家长从不教育的学生平均分为705分;家长告知学生的越多,学生的得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53,P<0001)。同时发现家长经常违反交通规则的学生交通安全行为P50为843分,家长偶尔违反交通规则的学生交通安全行为得分P50为889分,家长从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学生交通安全行为得分P50为925分,可见家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越高,学生道路交通行为得分越高(2=2747,P<0001)。

2.6小学生车祸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调查的1267名学生中有134名学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车祸伤害,车祸发生率为105%。将可能对车祸发生有影响的八个因素:性别、年级、父母学历、父母教授学生知识、父母交通行为、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得分、学生交通行为得分、学生学习交通知识,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赋值情况见表3。结果发现,只有性别、年级、学生交通知识得分、学生行为得分、父母的交通行为这5个因素对小学生车祸发生有影响(均有P<005),其余变量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见表4。性别、年级、父母是否违反交通规则这3个影响因素的OR<1,说明性别女,年级升高,父母自身不违反交通规则是发生车祸的保护因素。而学生的交通知识和行为得分这两个影响因素的OR>1,说明学生交通知识、行为得分低是发生车祸的危险因素。在这5个因素中,其中学生行为得分对发生车祸的影响最为显著(OR=2046,95%CI:1518~2759,P<0001),其次为父母自身的交通行为。

3讨论

交通伤害是我国1~14岁人群主要死亡原因之一[8],事故一旦发生会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9]。所以交通安全问题必须从小抓起[10,11],源头上根除危险因素,从而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家长在交通安全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结果显示,家长平日里是否教学生安全知识与学生交通安全知识得分有关,家长告知学生的越多,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得分越高。结果还发现家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越高,学生道路交通行为得分越高,而学生交通行为得分是车祸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所以家长的交通行为意识对学生车祸的发生意义重大。学生在进行各种交通行为时,大多是家长陪同,家长若在交通途中向学生讲解相关安全知识,并带其亲身实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能够增加儿童的知识,提高他们在道路穿行过程中的实践能力[12]。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若家长不遵守交通规则,势必会造成小学生盲从[13]。所以广大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学生的交通行为做榜样,若从源头上杜绝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发生,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悲剧发生。长治市小学生车祸发生率为105%,大于2007年“深圳市中小学生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分析”中车祸伤害发生率51%,故加强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防范刻不容缓[14]。车祸发生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生行为得分对发生车祸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父母自身的交通行为。由此可知学生的交通行为是发生车祸的直接原因,家长的交通行为是学生发生车祸的间接原因。而家长的行为对学生行为影响甚大,所以家长的交通行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意义深远。长治市小学生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十分严峻,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家长的责任尤为重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呼吁广大家长同志应该以身作则,陪同孩子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只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15],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有力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

交通论文 篇4

1概述

近年来,随着手机支付技术越来越成熟,手机支付的便捷性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手机成为一种新的票卡介质。利用手机或手机内的SIM卡,模拟成轨道交通既有的传统储值卡或金融卡,手机支

2模式

比较手机支付发展至今,NFC技术和轨道交通读写器频率一致,适应性最强,在实际应用中用户更容易接受,因此,NFC技术已经开始成为手机支付的主流技术。

3NFC技术

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场通信技术,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56MHz频率运行于20cm距离内。由于NFC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安全性较高等特点。NFC手机集成了NFC模块,可以实现乘客持手机轻轻一刷,无须输入密码,即刻完成进出站交易。NFC手机有3种应用模式,分别是卡模式、NFC模式或者点对点模式、读卡器模式。将NFC手机设置为卡模式,通过下载APP软件,就可以模拟地铁储值卡。以前人们出门需要携带乘车卡、手机,现在只需要携带一款NFC手机,就能满足出行的需求。

二手机支付(NFC)的实现方案

由于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是一个线网化运行的、成熟的系统,手机支付这种新兴外来的技术如果想成功地在自动售检票系统应用,必须要与自动售检票系统检票机内的读写器相适应。手机支付的不同方案,对读写器的要求不同。方案一NFC手机模拟地铁储值票M1卡,在地铁或运营商网点发卡或充值,不能用手机查询交易记录和余额。这种方案对地铁读写器要求最低,地铁既有的读写器就可以实现手机支付。只要NFC手机按照地铁技术规范设置票卡结构,对读写器而言,NFC手机和普通的M1储值卡就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地铁读写器不需做任何改造。由于NFC手机在地铁或运营商网点充值,地铁只和运营商有合作关系,需和运营商进行商务谈判,协商发卡方、沉淀资金和手续费等问题。NFC手机模拟的是M1卡,由于M1卡加密算法是保密的,因此,手机APP无法模拟M1卡加密算法,也就无法读取卡片的交易记录和余额。与传统地铁储值票相比,本方案带来的便利性是乘客可以少带一张地铁卡,只需携带手机出门。方案二NFC手机模拟地铁储值票CPU卡,在地铁或运营商网点发卡或充值,能用手机查询交易记录。相比方案一能体现NFC手机票的优越性,实现了票卡的可视性,乘客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询票卡的余额和交易明细。但是,这种方案对地铁读写器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要求读写器能读写CPU票卡。目前既有地铁线路,除非特殊要求,原来一般是不能处理CPU卡的,只能处理Ultralight卡和M1卡,所以需要对读写器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处理CPU卡。此外,对整个AFC系统,如SC、LC、ACC软件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但不涉及硬件的改动。方案三NFC手机模拟地铁储值票CPU卡,能在线空中发卡、充值,能用手机查询交易记录。这种方案是最彻底的NFC手机支付方案,能完全体现NFC手机支付的优越性,既实现了票卡的可视性,乘客可以随时在手机上查询票卡的余额和交易明细,又可以通过下载APP,实现空中发卡和充值,而不需要去营业点办理。如果使用这种方案,乘客接受NFC手机支付的意愿更大,实施更容易推动,但对地铁读写器的要求也最高。空中充值是指将银行卡的电子现金向手机票圈存,因此涉及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地铁读写器满足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2月颁布的PBOC0标准且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授权的银行卡检测中心的相关认证。PBOC0标准对分段分时领域计费(地铁)的复合应用消费交易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定;PBOC0标准要求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更加复杂,如果不提高读写器的运算能力,乘客的通行速度将会很慢,不能被地铁所接受。因此,PBOC0标准不仅对地铁读写器软件有详细要求,对读写器的硬件(如计算能力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由于地铁网络化运营、无障碍换乘的特点,要实现本方案,地铁既有线的读写器需更换为符合PBOC0标准的读写器,地铁新线招标时需明确要求读写器符合PBOC0标准且通过银行卡检测中心的相关认证。

三结语

交通论文范文 篇5

1.1交通能耗模型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测算依据城市主要交通出行方式能源消耗以及道路设施能源消耗ε:即标准煤转化系数,将所有的能源消耗转化统一的标准煤计算,有利于不同类型出行方式比较分析。具体计算模型公式如下。式中:Er能源消费总量;Ei城市i种车型能源消耗;Qt货运周转量(t•km);et货运车平均能耗强度(L/tkm);εt柴油的标准换算系数;Ni所有i类车型(v);Si0车型i年平均行驶里程(km);eio每公里i型车型能源消耗(kg);εk标准煤转化系数。

1.2碳排放模型按照汽车燃料消耗分类主要有汽油、柴油、天然气,则他们不同排放公式(4)。同时城市电动车辆在使用过程中无排放,只在源头中产生排放。则源头碳排放计算公式(5)。Fv和lv为y类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柴油、汽油、参数可以通过IPCC获取,天然气参数通过二氧化排放系数和每公里能源消耗等价关系获得(Haoetal.2009)[7]。Ee是交通电力能耗(kWh);χ占国热能发电的比率(中国电力联合会获取);λ热转电能碳排放系数(Ma2002)[8]基础参数如表1所示,碳排放模型参数如表1所示。

2实例测算

城市道路汽车、公共汽车、出租车、货车和其他类型车辆及道路设施能耗量估计,可以通过城市统计年鉴,及主管部门年报数据中获得。城市交通能耗测算,各类能源消耗:柴油,汽油,天然气,电力换算标准煤系数由(GB/T2589-2008)获取。其碳排放转化系数分别为2.73kg/L、3.07kg/L、2.26kg/L、1.019kg/kWh。城市各类能源年消耗量可通过统计数据查找,同时给出相关计算参数。可获得某城市碳排放量数据。同时本文以合肥市为查找相关数据例采用excel统计数据计算结果如表2。由此可看出城市交通常用出行方式中人均能耗,人均碳排放各项数据,而私家无论是人均能耗和人均碳排放都是远远高于出租车和公交车。

3结论

交通方面的论文 篇6

题目:城市道路下穿现况铁路立交路面排水系统设计简析

摘要:论文针对城市道路下穿现况铁路立交的路面排水进行简单论述。下穿立交排水的设计原则为分散排除原则,即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论文介绍了雨水口的布置方式、雨水口数量的计算方法及立交道路路面排水系统的特点,并分析了设计原则和方法,通过设计实例对分析进行了补充。

关键词:下穿现况铁路立交;道路路面排水;雨水口;设计;

1、引言

下穿立交作为交通枢纽,对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营起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给下穿立交排水设计增添了很大难度,下穿立交雨水的排除必须及时通畅,才能保证下穿立交的功能性。本文通过简单分析,结合排**程的具体要求,总结了下穿立交道路路面排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为城市道路下穿现况铁路立交排水设计提供参考。

2、下穿立交排水的特点

2.1交通上的重要性

下穿立交雨水排水系统的作用是在雨天及时有效地排除下穿立交范围内汇集的大量雨水,维持城市道路安全顺畅运行。由于下穿立交两侧引道纵坡一般都较大,降雨时聚水较快,若雨水排除不及时,往往会影响交通并威胁车辆行人安全,故立交排水设计标准要求高于常规排水设计。

2.2排水设计难度大

第一,排水设计的特殊性。下穿立交区域内的道路往往低于周边道路约3~6m,形成纵坡很大的盆地,导致雨水很快汇集到立交最低点而造成积水。且立交的存在阻隔了一个地区原有的区域排水系统,立交雨水和原区域雨水需要各成系统**排除且互不干扰,增加了设计难度。此外,由于下穿立交在道路交通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立交道路上车辆多、速度快,对后期排水设施的养护和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

第二,排水设计的复杂性[1]。下穿立交区域内的道路往往低于周边道路,易造成雨水的快速汇集和排水不畅,因此若不能将高区雨水有效地截流排走,就会直接影响到低区雨水的有效排除,导致桥下路面积水受淹而影响通行。因此在进行排水设计时,要统筹考虑整个立交范围的地面径流,设计过程较复杂。

第三,排水设计的烦琐性。由于下穿现况铁路立交是由道路(铁路)、桥梁、排水等多种专业在一起共同完成的综合性设计,因此,各专业的相互配合协调很重要,作为重力流的排水专业必须先行,为道路及铁路专业提供条件,协调确定道路低点路面标高以及墩柱、挡土墙位置,以防止管线在平面及竖向上相互矛盾。

3、下穿立交排水设计

3.1设计依据

第一,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1;《给水排**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工程建设标准**性条文》(给水排水专业);《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5册《城镇排水》(第二版)。第二,基础资料。下穿立交排**程设计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相关立交工程的排水规划(其中包含区域防洪标准、管道设计标准、下游受纳系统出路)、下游受纳河湖的**水位、工程地区的地质勘察报告以及下穿道路立交施工图设计等。

3.2设计原则

下穿立交范围的道路路面排水应尽量考虑分散排除的原则,即下穿立交道路系统单独排放,正常高程道路的雨水也**形成系统,互不连通,使汇集于立交低处的需要抽升或自流排放的雨水量尽可能减少。对于需要采取泵站抽升形式排除道路雨水的立交而言,如何尽量缩小需抽升进入泵站的水量,成为下穿立交道路路面排水设计是否经济合理的关键所在。

3.3设计标准

第一,重现期(P)。《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1中规定,立交排水设计重现期不小于3年,重要区域标准可适当提高,同一立体交叉工程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重现期。**市规划委员会于2011年9月公示并执行了《关于调整**市雨水排除系统规划设计重现期的意见》[2],其中规定了**地区道路立交雨水泵站及立交范围雨水管线的设计重现区为5~10年。

第二,径流系数(ψ)。道路与铁路立交(坡度大、地面覆盖比例大),径流系数一般采用ψ=0.9~1.0。

第三,地面集水时间(t)。立交道路雨水的地面集水时间,指雨水自立交汇水面积的最远端流行至立交道路最低点所需的时间,不计入管内流行时间,一般选用5~10min。

4、雨水量计算及管径的确定

雨水设计流量(以**为例)的确定,按下式计算:

Q=ψΧqΧF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ψ——综合径流系数;F———汇水面积(ha);q——设计暴雨强度(l/s·ha)。

式中P———设计重现期(a);t———降雨历时(min);

汇水面积的确定:沿道路延伸方向,汇水面积应以下穿立交道路的边坡高点为界;沿道路横断方向,汇水面积应以挡墙或坡顶线等分水处为界,具体范围应根据实际工程的特点确定。

干管管径的确定:干管指立交道路低点雨水排入点的下游管段,其管径根据上述雨水设计流量Q值,通过计算确定。

支管管径的确定:支管指立交道路低点雨水排入点的上游管段,其设计流量按照该管段所连接的雨水口的泄水能力累加,估算各段支管的流量,依据此流量确定管径。

5、雨水口设计

5.1雨水口的布置方式

在下穿立交雨水设计中,雨水口的布置是重要环节。由于下穿立交道路纵坡较大,雨水地面径流流速快且水量大,故通常会沿道路纵坡方向于道路低点处设置多篦雨水口来收集雨水,雨水口对称布置于道路两侧。当道路纵坡较缓时,可适当在坡道上布置雨水口以减轻雨水大量集中汇于道路低点处,但是并不折减道路低点雨水口数量。

5.2雨水口数量的计算方法

道路低点处雨水口数量应按汇集到低点的雨水量(Q)计算。由于道路低点处雨水的汇水量较大,通常需设置多篦雨水口,每个雨水口的泄水能力以15(L/s)计。雨水口泄水量总和宜按等于或稍大于设计雨水量(Q)计算。

考虑初期雨水中杂物堵塞的影响,实际布置的数量应视重要性相应增加。计算方法是将计算得出的理论雨水口数量乘以1.2~1.5的安全系数。雨水口排水管管径根据雨水量选定,由于雨水口排水管的最大管径为D500,当一条管不能满足泄水要求时,可在一组雨水口中设2根或2根以上雨水口排水管。

6、实例分析

昌平新城沙河创新基地位于**市昌平区,其范围北起北六环路,南至北沙河,东起八达岭高速路西至沙河西区十二号路。其中创新中路位于创新基地中部,道路全长约2公里,且下穿现况京包铁路。下穿段道路规划红线为70m,规划断面为四幅路,两侧主路为二上二下。下穿立交段道路设计最低点高程(37.574)低于该处20年一遇洪水位高程(41.90),故道路立交范围内雨水无法自流排除,须通过规划立交雨水泵站将立交范围内雨水提升至规划河道。

雨水设计重现期:P=5.0年;道路径流系数:Ψ=0.90;地面集水时间:t=5min;

立交范围汇水面积:F=2.4ha(以立交道路两变坡高点与道路两侧挡土墙为界所覆盖的范围);雨水口泄水能力:15l/s。通过计算求得设计:立交雨水流量Q=1093.2l/s,干管管径D=1200mm,立交低点处理论雨水口个数为73个(主辅路总和),安全系数采用1.2,实际布置雨水口88个。

7、结论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下穿立交排水设计在市政配套设计中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立交的使用情况,只有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确保设计质量,使城市排水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经济、合理、适用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姚金涛。浅谈下穿式立交排水系统的设计[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34-36.

[2]孙慧修,张自杰。雨水管渠系统的设计[M].排**程(第四版).**:*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交通方面的论文 篇7

题目: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问题分析

摘要:**来,由于我国发展迅速,汽车逐渐进入人们的生� 交通拥堵这一问题导致城市居民不能正常出行,城市物流不能如期送达,甚至引发了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通过构建城市交通拥堵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交通拥堵的成因,将目前主流的治堵**引入该模型,分析了**的有效性、实用性,从而使城市交通拥堵局面得以改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交通拥堵;城市道路;系统动力学;交通运输;

1、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1.1城市市区交通拥堵的基本现状。

**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各大城市的市区面积逐渐扩大,城市居民日益增多,道路建设也在不断拓宽,车辆出行数量也日益增多,在繁华路段、固定的时间下形成了一些社会现状,我们可以划分出几个交通拥堵的时间段,包括上班期间、下班期间、周末与节假日等,这些时间段都成为了交通拥堵的高峰期。

1.2城市交通拥堵的成因。

机动车数量逐渐增多,道路车流量也在不断增加。**来,由于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私家车数量迅速增多,暴露了我国交通的弊端。道路建设在结构和功能上无法满足于交通需要,以下是造成交通拥堵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1)道路标识不完善,导致了出租车随地停车、掉头等,阻碍了道路的正常通行;

(2)缺少快速、便捷的环城高速,使得更多的外来车辆被迫要经过城市中心区;

(3)停车场建设滞后,大量车辆无成本、无秩序地停在路边;

(4)一些较宽的道路没有设立天桥、地下通道等措施,导致道路车辆交通缓慢。

1.3拥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处于道路运输的发展期,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来的交通拥堵为我国的运输行业造成了阻碍,导致货物延期等现象出现,不但阻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还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拥堵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还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城市交通拥堵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2.1系统动力学的含义。

系统动力学,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福瑞斯特教授提出来的,提出时间为1958年。系统动力学最初被称为工业动态学,是指运用“凡系统必有结构,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这一科学理念,通过分析系统内部组成重要因素互为因果的反馈特点,从系统内部结构来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而不是通过外部的干扰或者随机事件来证明系统行为的性质。

2.2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系统动力学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为因果关系图相关的定义、因果链与反馈环、因果关系图这一系列,且采取了动态性复杂与基膜分析技术。同时,借助计算机的仿真技术来分析和研究系统,继而分析和研究了结构功能与动态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寻到解决交通拥堵的对策。因此,我们可以模拟城市交通拥堵这一现象,并分析一系列的因果关系,从而更�

2.3系统模型的建立。

系统模型的建立指标与交通拥挤程度成正比,该指标值越大,则意味着交通堵塞更加严重。因此,又被称为道路交通承载力,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平均车速稳定时,路网所承担的每小时车辆周转量。因此,可建立城市车流量系统模块,这有利于我们更便捷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这一问题。

3、系统动力学仿真和分析。

3.1基于城市交通数据模型参数估计。

**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城市中心地区和日常高峰区时段,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极为严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缓解交通拥堵这一现象。因此,在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之前,我们需要把模型中的常数、状态变量的初始值、函数赋值�

3.2基于城市模型数据检验。

我们通常以时间段的统计计数为标准,对城市的现行交通运行状态来进行比对、仿真模拟实验。通常我们通过系统动力学进行预测,使其各个测值误差均在5%以内,因此,模型的预测与真实情况相当,系统动力学仿真解决问题的成功率更高,这一方法可以对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分析和预测。

4、结束语。

**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购车行为和数量不断增多,私家车已走进千家万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从而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打折扣,为了使这一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需要对城市交通运输数据进行检测分析,并实行限号**和提倡乘坐公交**,对物流运输进行**管理,从而使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得以有效缓解,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包金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道路拥挤收费研究[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6.

[2]杨扬,杨小佳。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货车限行问题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7,34(05):150-158.

交通论文 篇8

关键词:半隧道;立体公交站台

1研究背景

1.1城市公交站交通冲突问题。公交站是城市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流通过在公交站点上下车的方式,实现公交系统的日常运营。但公交站往往因在有限空间内集聚大量的人流与车流,易产生交通冲突,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1]现阶段公交站交通冲突的机理主要是,在公交站及其相邻的城市交通道路路段共同组成的有限空间内,无法做到在时间上或者空间上将通过站点的公交车、行人、上下车乘客、非机动车等进行有效分离;造成公交车停站的时段在该道路断面上出现上述各类交通方式同时占用通道的情况,这必然产生多个交通冲突点。[2]1.2城市公交站台拥挤混乱问题。现有城市的公交站台物理尺寸过小,容纳能力有限,不足以容下大量乘客,站台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公交站台物理尺寸的两个因素:一是长度,二是宽度。[3]目前国内对公交站台研究的较多的是基于泊位数量的站台长度。[4]研究表明,有效增加站台容量和候车区服务等级的因素不是站台长度,而是站台宽度。因此,设计者需要设计出优化的方案,以提高站台的宽度,扩大站台的容量,解决拥挤混乱的问题。

2设计方案

2.1设计思路。从缓解公交站点交通冲突问题、拥挤混乱问题两方面出发,提出立体公交站台的设计方案。一方面,利用“半隧道”结构,[5]将非机动车道引入地下,从而在空间上将上下车乘客与非机动车进行有效分离,缓解客流与非机动车流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半隧道”上方空间,横向拓宽站台的宽度,有效地扩大站台的面积,提高站台的容纳能力。2.2站台设计。(1)公交站台高度。由于立体公交站台利用“半隧道”实现非机动车与上下车乘客空间上的分离。为实现“半隧道”的功能,有效地减少隧道的总长度,需将公交站台的高度提高。同时,抬高站台高度也有利于乘客实现水平乘车。经调查测量,南京市大多数公交车空载时第二级台阶离地高度为62+2cm。[6]综合考虑以上两个因素将站台整体抬高到60cm的高度。(2)公交站台长度。公交站台的长度与该站的泊位数有关。以非港湾式车站为例,非港湾式车站的总长L是n个泊位长度之和,L=nL1=n(Lb+b)。其中,Lb为公交车的实际长度,b为两辆公交车之间的安全停车距离(一般取值为2m~3m),Lb和b相加得到公交车单个泊位的长度L1(平均值取12m)。(3)公交站台宽度。以南京火车站广场东站为例,其站台宽度由站台两侧边沿安全带宽度、乘客候车区必需的宽度和流动乘客必需的宽度3部分组成。公交站台宽度的计算公式为W=Wd+Wf+Ws。其中Wd为候车乘客必需的宽度,Wf为流动乘客必需的宽度,Ws为基于安全因素考虑需预留出的宽度。经调查统计,南京火车站广场东站高峰时段每辆公交车的平均上车乘客量(Q0)为20人/车,ρ为2人/平方米,同一泊位公交线路数n为7,Qf指1个1米宽的行人通道,1个小时可以通过的人数。经调查统计,该站Qf约为3000人/小时。计算得出=3m,=1.5m,Ws=0.8m。所以W=4.3m,即站台的理想宽度为4.3m。现有公交车站由于受到城市发展的限制,无法在横向上拓展这么宽的距离;而立体公交站台由于利用了半隧道的空间,加上原有站台的宽度,可以做到在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的前提下,横向拓宽站台的面积,提高了站台的容纳能力。2.3半隧道设计。立体公交站台整体采用“半隧道”的结构,净高设计为2.6m,其中地上0.5m,地下2.1m。根据公路隧道设计标准,隧道上下坡度不超过3°,取值3°设计时,隧道入口距隧道底部与出口距底部的水平距离均为40m。隧道入口处的非机动车道宽度利用绿化带适当拓展,达到4m。

3结语

立体公交站台的设计,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公交人流的安全问题以及现有公交站台的拥挤混乱问题。同时,该站台又与“顺畅交通”的理念相辅相成,是“人性交通”与“顺畅交通”的完美结合。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迅速发展,安全问题与顺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立体公交站台也会不断发挥作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琛,于嘉浩,陆红红,蒋雨婷。基于快速成型技术的中国古典家具模型制作工艺研究[J].家具,2018,39(6):40-44.

[2]瞿娟,郁舒兰。表情包的形态语义分析和认知[J].戏剧之家,2019(04):222-223.

[3]王子轩,吴智慧。办公环境中建筑与家具的文化体现[J].家具,2019,41(2):41-45.

[4]第烨,靳文奎。基于老年人怀旧倾向的交互产品设计研究[J].戏剧之家,2019(14):141-143.

[5]高玲玲,徐伟。缩短有限定制沙发平均生产周期的方法研究[J].家具,2019,41(2):13-17.

交通论文 篇9

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质量改进有被动质量改进和主动质量改进两种。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产品几乎与“劣质产品”是同义词,后来注意到这个问题后开始对产品质量进行改进,日本由于产品质量低劣而开展质量改进。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已经充斥了美国市场,美国发现需要应对日本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美国开始对质量改进重视,经过努力美国的产品终于在质量方面能够与日本产品抗衡,美国则是由于日本产品在美国本土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而开始质量改进;欧洲则是由于美国与日本产品在欧洲市场的强大竞争力,也开始对质量管理开始重视。所以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质量改进都是在产品或市场遇到强大的挑战后,才开始重视质量管理。所以被动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在一个国家或企业中的启动模式。驱动企业进行质量改进的动力是质量改进的经济型。质量改进的成本及其产生的相应收益对企业来说是促进企业质量改进的最大动力。只有企业或国家尝到质量改进的甜头后,才会主动质量改进。事实上,我国也有企业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而且取得了效果。中兴通讯2001年开始在SMT批量车间、试生产车间、装焊车间实施6σ后,SMT改善后的焊点不良率降低了81%,过程能力提高17%;波峰焊改善的焊点不良率降低47%,过程能力提高4.66%;但毕竟这样的企业在国内是少之又少。由美国、日本与中国实施主动质量改进的企业状况可知,在质量水平上追求零缺陷与完美而实施的主动质量改进在国际知名企业运动中已经是一种常态。

国内外学术上针对产品主动质量改进的方法论或模型研究鲜为少见,仅在普遍认为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论有相关论著,例如戴明环、朱兰、克劳斯比、休哈特、六西格玛等质量理论。其中目前普遍应用的六西格玛管理是一套系统的业务改进方法研究,通过对现有过程实施DMAIC(Define,Measure,ImproveandControl),消除过程缺陷和无价值作业,从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这些方法论都着重强调了PDCA的闭环循环管理模式,但此管理模式在产品交付后的持续质量改进的应用分析几乎未有见刊。

二、轨道交通行业在段质量改进的PDCA管理模式

在段质量改进一词是在轨道交通制造企业沿用多年的一个专用名词,随着各公司轨道交通产品比较单一——仅有电力机车,因为机车出厂后的直接使用方为机务段,因此出厂以后对机车的技术改造就称在段质量改进。时过境迁,随着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的逐年壮大,产品不但包括机车,还有城轨车辆、动车组以及产业发展扩大后的新产品等,实施场所也包括机务段、地铁公司以及检修方,该名词的内涵没有变化,还是指产品出厂后的对车辆技术改造。在段质量改进管理存在于所有生产企业中,但作为一项专项管理,轨道交通制造企业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专项计划、专项技术管理、专项实施、专项费用的较为规范、成熟的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从问题提出直至问题关闭全过程的闭环管理程序,并且在同行企业中绝无仅有。轨道交通制造企业一般把在段质量改进归口于技术管理,在段质量改进究其原因也是界定其为设计变更范畴,这点与产品三包有本质区别,因为前者涉及产品结构和性能,而后者不涉及产品结构、性能。在段质量改进遵循的基本工作方法仍然是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1.计划阶段:首先在每年底会组织售后服务部门收集用户对产品运用质量改进的需求,由设计部门确认,同时设计部门结合自身对产品改进、优化的要求,提出立项申请,由技术管理部门根据设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和上年度改进项目完成情况,编制年度在段质量改进计划,明确改造对象、费用安排、技术方案负责单位、实施单位、检查单位等内容,并且由总工程师主持评审后正式下发。设计部门根据计划安排,依据用户的要求,对需改进对象的质量现状及原因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改进技术方案,经一类设计评审,总工程师批准下达执行。在段改技术方案下达后,技术管理部门、客户服务部门及时组织改进项目承办单位及相关单位对项目实施进行精心策划,评审确定项目实施的主要工作项点和时间节点,对所需物料费用、运输费用、差旅费用、劳务费用等进行预算,编制项目实施计划并正式下达,作为段改项目执行、检查、考核的依据。

2.实施阶段:由承办单位按段改项目实施计划组织物料准备、安排人员、编制工艺作业文件和有关工装工具,客户服务部门负责对赴段改造人员进行现场管理以及施工中有关信息处理以及与用户(业主)的沟通、协调工作。对段改项目原则上要求进行小批量试改并进行一定时间的运用考核,以验证改造技术方案的有效性,待试改验证可行则再进行批量段改。段改项目执行完成后,由用户(业主)进行确认、评价。

3.检查阶段:对段改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我公司采用定期召开例会、进行专项督察、用户评价等形式多方面检查、督察,对整体计划执行情况,则以季报形式进行通报

4.总结阶段:对段改项目完成后,设计人员需编制段改问题的故障案例,将对问题的原因分析,采用的技术方案,改造效果等形成案例纳入故障案例库,并要求在新研发项目加以应用,避免在新研发项目发生类似问题。

三、某车型制动管路的防磨损改造

例如某车型制动管路的一项防磨损改造,采用了主动质量改进方式进行。设计人员在使用现场发现软管有摩擦痕迹,虽然用户没有提出问题,但考虑到长期使用有造成软管泄漏,影响行车安全的隐患。设计人员即提出申报,经批准列入年度在段质量改进计划中,并及时制定改进技术方案,经过专家评审后,确定采用缠绕防磨损带和加隔离块两个方案分别进行一定数量的台车试改,经数月运用验证良好,最终通过用户确认加隔离块方案并得到了较好的评价,之后开展批量技术改造工作,消除了该隐患。

四、结语

通过多年的实践,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把专业技术与管理方法有效结合起来,是轨道交通行业生产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在运用中所发现技术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也为这种产品运用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解决方式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因此,一方面企业只有在自身质量战略规划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企业产品和过程质量的持续改进,转传统的被动质量� 在段持续质量改进不仅关系到顾客的切身利益,也深切地影响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关于此方面的研究须同行业共同探讨并相互汲取经验后持续提升。

交通论文 篇10

首先要进一步唱响“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要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顾全大局,坚持原则,清正廉洁,无私奉献,自觉反对和抵制各种歪风邪气;认真贯彻好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党内各项制度,自觉维护大局;始终强化“第一要务”的意识,把思想统一到加快交通发展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推动交通工作加快发展的动力和合力。第二,要切实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交通工作业务性强,广大党员长期工作生活在一线,为交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有部分党员,只强调业务,忽视政治学习,导致政治敏锐性差,鉴别力不强,在重大问题的把握上,缺乏分寸。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深入学习好《》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政治理论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第三,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分布在交通系统各个岗位,一举一动时刻处在群众的监督之下,每名党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努力工作,争做群众的表率,争当职工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职工,带动职工,形成人人关心交通,人人热爱交通,共谋交通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第四要强化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围绕交通工作中心,制定下发《党委工作要点》,与经济工作目标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每年组织半年和年终两次定期考核,不定期进行抽查,及时召开支部书记会通报情况,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从而保证基层组织工作的领导地位。同时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坚持重大问题由党委决策制。

二、注重管理,强化举措,大力提高机关部门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要注重理论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式党组织、机关建设。进一步学习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落实党委的学习制度,推动和完善以党委为中心为龙头,企业股级干部作为重点的加强党员干部学习,党支部抓好落实的理论学习工作的格局。紧密联系交通运输企业发展中的实际情况,突出理论学习的实践特色,增强战略意识、创新意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好学用结合从而达到学以致用,把学习的成果转化成为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创新能力和工作实效。二是注重企业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交通运输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会议的精神,用核心价值观指导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学先进树新风、建体系创一流活动为载体,践行企业的核心体系,深化群众的文明创建,夯实机关干部职工的思想基础,强化制度机制保障,推进企业文明的创建工作更加科学化、更规范化、更制度化,并且努力增强企业的文明创建。三是注重机关的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落实党的先进行和执政能力建设。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机关党建工作结合,建设学习型的党组织,与“学基层、学业务”联学活动相结合,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深入贯彻学习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能力,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同时凝聚人心进而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保障党员的民主生活权利,加快推进企业的党务事务的公开,严格党内的民主生活,努力建设先进机关、打造先进队伍、培育优良的作风、创造优良的业绩。重视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尽心尽力办好惠民生的实事。

三、以特色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创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