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论文最新5篇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文化产业管理论文最新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文化产业管理 篇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既能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能在宣传文化系统、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产业各个行业(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艺术演出、文化贸易与投资、文博事业等)的综合管理层中,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也能到海关、银行等部门从事国际文化贸易管理及文化投资咨询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影视、公关、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2、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房地产;

5、广告;

6、教育/培训/院校;

7、金融/投资/证券;

8、新能源。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文案策划、储备店长、投资经理等工作,大致如下:

1、文案策划;

2、储备店长;

3、投资经理;

4、注册监理工程师;

5、测量工程师;

6、电气工程师;

7、高级项目经理。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考研方向(专业硕士)公共管理

(专业硕士)公共管理(学科代码:125200)是管理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

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缩写为MPA)是为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而设立的,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要求毕业生成为掌握先进分析方法及技术,熟悉具体公共管理或政策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人才。

(专业硕士)新闻与传播

此专业为专业硕士(学科代码:055200)。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MJC,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新闻学

新闻学(学科代码:050301)是新闻传播学专业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各种新闻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运用,新闻事业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规律,新闻事业的管理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毕业生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新闻学实务和新闻学教学、科研工作。

传播学

传播学(学科代码:050302)是新闻传播学下设的二级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培养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范文 篇2

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将有限的人力、设备及材料在相应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最优化的配置,做到最大程度的减少这些方面的支出,从而有效的实现准时化、均衡化的管理理念。这是一种单件流、品质管理和设备维护全员花的全新企业管理理念,这种管理方式的使用可以大大的缩减时间上的缓冲区域,使整个生产状态向着准时制、人性化的发展方向靠拢。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的范围广,精益化生产管理与传统的大批量生产不同,它的着眼点是产品的生产工序,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加强密切的供应链产品的供应和配置,从而大大地降低企业协作中的交易成本,保证产品市场的稳定需求和供给,从而实现整个大生产系统的最优化目标。

(二)质量观更优。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中一定量的次品被看作是必然,100%的最优被认为是不可能。而在精益化生产管理中认为生产者可以很好的保证产品的质量是绝对可行的,并且具有不牺牲生产的连续性特点,因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通过消除产生质量问题的生产环节来消除一切的次品带来的浪费是完全可行的。

(三)对员工的态度更人性化。在精益化生产管理理念中,个人对于生产的过程具有着重大的干预作用,可以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大的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同时在这种管理理念中非常的重视协调,对于员工的评价都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而言,具有巨大的公平公正性。

二、精益化生产管理理念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存在的问题

自日本丰田企业在上世纪提出了精益化概念之后,这一管理理念就被快速的应用到现实的管理生活之中,为企业的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成为了现代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由于理念认识不足及现实条件限制等原因,现实中的精益化生产管理模式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现场凌乱杂乱。在现在的机械生产车间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水平及管理的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很多的管理者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对于生产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生产材料乱放、生产产品不能放置在规定的范围内,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的影响生产的效率,同时也不符合精益化生产管理的需要。

(二)员工专业技术能力有限,生产效率不足。在现代的机械生产车间中,大多数的员工都不是专门的技术人员,而是从社会上招聘的劳动职工,他们对于专业性的技术没有充分的了解,也不能及时的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就使大部分的员工在生产的过程中都是被动的工作,没有主动创造的意识,也不能对于生产中出现的专业化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

(三)资金得不到及时的回笼,给企业的正常运转带来压力。机械制造企业是一个前期投入浩大的大型制造企业,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由于不恰当采买材料、不合理的商品生产导致库存积压繁重,资金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得到回笼,这就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问题,同时也不符合精益化管理细致规划的原则。

三、如何做好机械制造企业中的精益化生产管理工作

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生产的重要形式,对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快生产速度,提升企业品质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已经日渐的发展成为了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方式,从目前来看,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建立“精益”企业文化内涵,发动全员进行参与。在现代的机械制造企业中,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这种方式的实行并不是简单的依靠管理者就能够轻松的实现的,而必须要把这种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之中,才能使这种管理理念在日常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精益化生产规定写入企业的文化要求之中,使广大的员工充分的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内涵。

(二)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精益化生产管理水平。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实施精益化管理,就必须要全面的建立健全机械制造的生产管理体系,层层分工、职责明确,把每一项责任落实到生产的个人或班组之中。将每一个个人及班组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网络信息管理平台之上,这样就可以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实时的监控,从而大大的提高管理的效率,保证精益化生产管理方式在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有效运用,如在企业中推行物联网、ERP、OA协同办公、PDM、条形码、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三)建立高柔性的生产系统,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在机械制造企业中建立一个高柔性的生产系统,就必须保证企业的组成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从而使其能够完美的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及时的组织多样的产品生产,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通过5S方式改善现场管理水平,排除无效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所谓的5S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通过5S的管理方式可以很好的避免很多的质量问题,优化生产流程和工序,使生产过程达到最优化组合,从而达到规定的生产目标。同时在标准化的作业过程中,生产的程序被合理的规定,这样就可以大大的减少某些不必要的无效劳动,从而大大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四、结语

文化产业管理 篇3

[关键词]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原则

在全球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简称“文管专业”)势在必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次以党的政治决议形式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时期。与此相呼应,2004年,教育部正式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近年来,国内已有100多所高校设置了文管专业,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对特色课程设置的原则、依据、目标认识的不同,各高校对特色课程设置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就为本文提供了探讨空间。

一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现状

(一)自发性

各高校,特别是全国性重点大学在设置文管专业特色课程时,一般会在学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设置文管专业的特色课程。比如,同济大学在原医学院的基础上并入了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上海城建学院和上海航空工业学校,这就使得其在医学和工学方面拥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对动画、创意设计、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有深入研究。基于此,同济大学文管专业着重于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和城市文化三个方向,其特色课程包括文化发展规划专题、创意设计概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互联网文化概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专题、文化创意项目管理、新媒体策划与写作、城市文化专题、艺术市场与文化消费、文化艺术策展实务、互联网传播专题、新媒体广告等。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新媒体方面特色鲜明,体现了同济大学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开发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自发性和自觉性。

(二)不完善性

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是我国文管专业设立比较早的学校,而且学校实力雄厚,管理科学,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课程特色比较突出。但是有些地方性院校文管专业设立时间较短,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无法体现文管专业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比如,宝鸡文理学院地处宝鸡,宝鸡是“周秦文化”的故里,“青铜器之乡”,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但是该校的文管专业在特色课程设置时,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些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课程也比较缺乏,体现了地方院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不完善性。

(三)脱节性

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另一个现状就是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现象。“特色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环,在开展课程建设时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设计、系统规划。”要通盘考虑特色课与通识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分配,还应考虑两者之间有没有知识的拓展、递进和运用的关系,同时还应考虑设置方和接受方、输出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对应关系。而目前,各高校在特色课程设置时往往缺乏整体思维,使学生与教师、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

二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科发展不成熟

文管专业设立时间短,学科发展不成熟是其存在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其突出表现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直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在教育部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及学科门类的目录中,都没有“文化产业”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在本科专业目录中被划分为管理类学科。但是文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很强,除了具有经济性、产业性、管理性等特色,还具有很强的精神性、艺术性、创造性等特色,这就导致不同院校对其专业定位不同,在设置特色课程时,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不完善性等缺点。

(二)重视度不够

文管专业设立时间短,正式设立距今也才15个年头,有的院校也是近两年才设立该专业,所以将关注点放在基础课、通识课的设置上,对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又因为学科归属问题,文管专业的境遇很尴尬,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凑热搭起了戏台,如何唱戏、如何唱出特色和精髓却乏人问津。

(三)缺乏系统的分析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特色课程是这个系统中的一环,如果孤立地看待特色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分析,不能从整体系统的高度出发,协调好课程体系内部特色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以及特色课程建设与学生自身需求、教师个人专长、学院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校际协同规划等关系,而是随意、单向性的设置,就会导致上述的脱节现象。

三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原则

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是专业学科设立初期的普遍现象,但是缺乏系统思维,缺少特色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是根本原因。本文认为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本位原则

第一,学校为本。特色课程设置的本位原则,首先要以学校文本,“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典型体现,相对于其他学校的课程而言,”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区域教育的品牌课程、精品课程,能发挥辐射作用。要“以校为本”“突出优势”,首先是学校的优势,其次是课程的优势,中小学教育是这样,高校教育也是如此。第二,学科为本。高校文管专业的特色课题设置原则除了要以“学校为本”,突显学校优势外,与中小学教育不同,还应以“学科为本”,文管专业的突出特点是文化产业化,文化性、创意性、设计性、经济性、大众性、娱乐性、品牌性、媒介性,因此,各高校在设置文管专业的特色课程时,一定要围绕该专业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设置,不能违背学科特点和性质设置特色课程。第三,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专业化很强的优势资源,基本上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高校文管专业基本上设置在三类院系,一类是立足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院系,如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等;一类是立足管理科学,突显文管专业的经济管理学特色,如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一类是立足艺术设计和创意,突显其文艺性、创意性特色,如各类艺术学院。因此,特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考虑依托院系教师本身的专业特长,找准教师专业优势与文管学科的适当切合点,使特色课程既能体现学校、教师的特长优势,又能很好地发展专业学科本身。

(二)产出原则

第一,学生需求。高校文管专业的设置原则既要考虑本位原则,即“自己有什么”,还要考虑产出原则、需求原则,即“别人需要什么”,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学生的需求。通识课考虑的是学生的普遍需要,而特色课程的根本价值便在于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满足,特色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其实现自我建构、多元发展的需求。而且,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模式应该为不同类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参与其中的机会和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展示渠道,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潜在优势。第二,社会需求。学生的需求一方面来自自身的经历、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来源于目前社会的专业需求,社会需要应该成为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国家急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文管专业就具有这一特质,但是因为学科建设不够成熟,培养出的人才要不偏向文化艺术类,缺乏经济管理技能,要不市场管理和产业化技能过硬,但又缺乏一定的文化艺术积淀,文化创意技能比较匮乏。因此,高校文管专业在设置特色课程时,不仅要考虑“自己有什么”,还有考虑“自己缺什么”,尽量通过资源互补,从社会需求出发,优化课程设置,突显特色课程的引领作用。第三,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高校文管专业有很强的经济性和产业性,这就意味着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也很强,地方高校文管专业必须结合当下各地文化产业实践服务地方、融入地方,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才可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各高校在特色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其应用性和针对性,应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适应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坚持“立足产业、服务产业、融入产业、提升产业”的指导思想,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特色专业群,发挥专业集群优势,设置各类特色课程。

(三)系统原则

第一,本位原则和产出原则的有机结合。本位原则和产出需求原则出发点不同,前者基于学校资源特色、学科性和教师专长,后者基于学生、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但两者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高校在设置特色课程时不应单一地依据某一个原则,而且应该将两类原则协调起来,从整体上通盘考虑。即将“自己有什么”“自己缺什么”和“别人需要什么”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坚持系统性原则,就应将特色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各种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将“特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处理好学校课程体系内部的关系,还应该让特色课程成为理论与实践、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纽带,成为推动高校文管专业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抓手。总之,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建设文管专业,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其特色课程的引导作用势在必行。在此时,深化认识,统一特色课程的设置原则就成了时代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俊。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内涵、问题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管理,2019(2).

文化产业管理 篇4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产业价值 文化产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先辈们创造了众多的灿烂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将这些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大家所关注,但作为人类文化源头和核心内容的民间文化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未被人们所重视。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最先是由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和中国文联等单位,于2003年3月开展实施发起组织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开始启动。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国政府加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具有5000年不间断文明传统的现代中国,也将进一步保护自身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全面上升为国家意志。在随后的2005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同年10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召开。藉此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这标志着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中华大地全面展开,也标志着我国这项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那么怎样发展呢?发展文化产业经济是条捷径。特别是开发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产业价值,变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也就是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具有可行性。

1.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资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这为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奠定了基本条件。首先,组织裕固族服装模特队进行节庆演出,中老年妇女、青年少女穿着不同的裕固族传统女装在舞台上大展风采,充分展示民族服饰的魅力。其次,将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裕固族女用红缨帽子制成小巧好看的旅游纪念品出售,销量极大、利润可观。这种做法既利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资源取得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2.经济开发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后,这些地区就有条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扩大宣传力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传承、保护、创新条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使之更加安心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文化遗产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进入市场,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市场运作,完成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潜能的开发”,并实现了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良性循环互动。”

3.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原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要有适度的经济观念,有以开发促保护的头脑和意识。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产业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集中力量培育优势文化品牌,将文化资源优势传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管理的政策建议

1.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这是对其进行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前提条件。虽然我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由于长期不被重视,保护措施不力,已经受到很大的破坏。所以我们要马上行动起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应从全球文化的背景下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对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将要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摸底,加紧挽救。政府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以做到有法可依。

2.坚持市场导向,尊重经济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在以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一切行为都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管理也不例外。“无论是有形文化遗产还是无形文化遗产,都应该在确保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进入市场。

3.加大开发力度,增强文化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比较好的地方一般都在较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恰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我们要增加资金扶持,加大开发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和群体性,每个民族都有其特色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深刻挖掘各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增强文化吸引力,变文化遗产为文化产业,变文化优势为文化资源。

总之,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必须要有经济开发的理念,注重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对那些既能显示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产业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广阔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集中力量培养优势文化产业。将文化遗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产业优势!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管理 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 财务管理 建议 一、引言

文化产业涉及众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大众传播、影视、出版、娱乐休闲、体育、信息服务等,它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政治进步和综合国力增强的推动力量。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缺乏活力的现状日益明显,这已经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当前的文化产业难以适应时代对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要求。为了适应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强并规范文化产业的财务管理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加强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层次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同时文化等精神方面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却日显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建设;(2)精心打造文化产业交易平台;(3)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4)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产业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5)鼓励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以上这些措施都在客观上要求加强文化产业的财务管理质量。新时期下的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它既强调社会效益,也重视经济效益。只有通过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才能树立适应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需求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才能实现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

三、我国文化产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很多文化产业单位观念落后,对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部分单位依然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流于形式,明显与业务管理脱节。

(二)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虚高的状态

事实上无论是固定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随着社会变迁和技术革新,其价值都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尤其就固定资产而言,其在使用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损耗,而一些文化产业单位仍习惯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就使得资产和净资产出现虚增,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对其净值进行科学有效地反映。

(三)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文化产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无视预算,随意扩大开支范围,甚至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还有一些单位虽然执行预算管理,但其年终决算与预算严重脱节,使预算的作用流于形式。

(四)集约化程度低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并未形成规模。即使有一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也受限于整个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从而难以进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强强联合”或“资产重组”。

(五)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不规范

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很多的不规范。例如每部影视作品在策划、创作、摄制、发行等环节中都会请一些领导、专家、新闻记者、购片单位来审读、研讨剧本等,并向各方来宾滥发“审稿费”和研讨费。又例如为了争取所制作的电视剧能在电视台播出,向电视台负责节目收购的人员以各种名目行贿等。这些不规范不仅形成一笔很大的“灰色开支”,也危害了文化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四、加强文化产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转变财务观念

文化产业单位如果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那么在引进投资时,将无法对产权关系进行界定。因此,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在文化产业中引入现代企业会计制度,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理念。

(二)加强预算管理

虽然现代文化产业要求在追求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主要活动经费仍需靠国家财政支持,由于国家的财力有限,因此文化产业单位就必须加强预算管理。这就要求在预算编制时,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对计划年度内各业务活动的重要性和价值进行充分评定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勤俭节约,使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此外,对文化产业的财政专项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原则,使国家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三)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文化产业的固定资产应每年都进行财产清查和价值重估,做到账实相符。具体而言,文化产业单位可以增加“累计折旧”的科目,对固定资产使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从而得以真实地反映单位的经济资源及使用情况。

(四)健全会计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首先,对会计人员的上岗资格进行检查,杜绝无证上岗现象; 其次是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和对职业道德的宣讲;最后,应建立竞争机制和内部稽核制,逐步淘汰低水平的会计人员和违法会计人员,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性。

(五)健全财务制度,建立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要改善当前文化产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就必须健全财务制度,建立一整套与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和特点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做到有章可依,执行必严,以保证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岩。浅谈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的财务管理职能问题[J]. 理论学刊, 2006, (10) :54-55

[2]付宏艳。关于文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探讨[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8, 28(1): 119-120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相关文章